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社会贫困影响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菊华 姜向群 陈志光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40,共11页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家庭变迁一方面对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提出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养老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也由于家庭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依旧十分强烈。利用定量和定性数据,探讨在家庭变迁和公共福利不足背景...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家庭变迁一方面对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提出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养老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也由于家庭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依旧十分强烈。利用定量和定性数据,探讨在家庭变迁和公共福利不足背景下老年社会贫困(衡量为健康欠佳、精神慰藉不足)的发生率和发生概率。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公共福利的有无、家庭形式和居住安排、子女数量和性别、子女的经济支持都作用于自评的健康水平和精神慰藉。因此,改善公共支持及服务体系、且将公共福利真正落到实处将有助于提高老人的社会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变迁 老年人群 社会贫困 健康状况 精神慰藉 公共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社会贫困群体与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被引量:3
2
作者 龚志伟 李芳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51,共4页
社会变革造成了不同群体利益获取的非均衡性,作为在变革中获益较少甚至失利的社会贫困群体有其特定的存在原因和社会特征,它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贫困群体与党政干部间的矛盾,与先富群体间... 社会变革造成了不同群体利益获取的非均衡性,作为在变革中获益较少甚至失利的社会贫困群体有其特定的存在原因和社会特征,它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贫困群体与党政干部间的矛盾,与先富群体间的矛盾和其群体内部的矛盾等三个方面。处理这一矛盾必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公平机制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的发生和刺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贫困群体 人民内部矛盾 处理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的社会贫困线及其社会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孙竞 张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127,共6页
由唐入宋,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贫富分化愈发严重。与之相伴随,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宋朝廷一改前代"轻济贫重恤穷"的救助传统,首次将贫困问题纳入国家社会保障的范畴。为了甄别贫困人口以便进行社会救助,宋朝廷设立了类似... 由唐入宋,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贫富分化愈发严重。与之相伴随,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宋朝廷一改前代"轻济贫重恤穷"的救助传统,首次将贫困问题纳入国家社会保障的范畴。为了甄别贫困人口以便进行社会救助,宋朝廷设立了类似于现代社会贫困线的贫困救助标准。一条标准行之于乡村,以占田20亩以下者为贫人;另一条标准行之于城市,以家业钱在50贯以下为贫人。纵向上看,宋代社会贫困线的推出,标志着社会保障思想较之前代发生重要转变,即国家对于贫困问题的正视与责任;横向上看,与迟至17世纪才开始履行国家济贫责任的英国相比,宋代的济贫实践无疑具有超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社会贫困线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反社会贫困的根本策略 被引量:4
4
作者 肖起清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38,共3页
本文分析了社会贫困及贫困链的基本成因 ,指出教育贫困是社会贫困的最重要的根源。要缓解社会贫困 ,在城市与农村进行反贫困行动 ,应制定以发展教育为根本途径 。
关键词 社会贫困 教育贫困 对策 教育管理 教育价值 劳动力转移 教育结构 教育投入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都铎时期的社会贫困与慈善、救济政策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建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8-63,共6页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贫富严重分化,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都铎王朝政府不得不推行一些慈善救济制度,以自上而下地承担起救济贫民的封建家长责任。这些慈善救济制度虽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但维持了社会秩...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贫富严重分化,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都铎王朝政府不得不推行一些慈善救济制度,以自上而下地承担起救济贫民的封建家长责任。这些慈善救济制度虽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但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为都铎王朝时期的繁荣和强大奠定了社会政策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都铎王朝 社会贫困 旧济贫法 社会经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丰裕社会的贫困与和谐
6
作者 王渐苏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4-155,共2页
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存在着一个奇特的现象:当你走出车站码头,或跨进娱乐场所时,当你在街头巷尾散步,或购物返回时,有时会有一双肮脏的或皱纹深深的手伸在你的面前,向你乞讨钱财,或看到一双肮脏的或皱纹深深的手伸在他人的面前,向他人乞... 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存在着一个奇特的现象:当你走出车站码头,或跨进娱乐场所时,当你在街头巷尾散步,或购物返回时,有时会有一双肮脏的或皱纹深深的手伸在你的面前,向你乞讨钱财,或看到一双肮脏的或皱纹深深的手伸在他人的面前,向他人乞讨钱财;有时在茶余饭后休闲时会看到个别高中生考上了重点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裕社会 高中生 贫困人口 人民币 小康社会 贫困地区 消费 发展中国家 共同富裕 社会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质量视角下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困境与转型 被引量:4
7
作者 林移刚 张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4,共10页
随着我国进入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灭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已经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结,反贫困社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从社会质量理论维度来看,当前反贫困社会工作韧性构建稀缺,无法应对政府支持的撤出;... 随着我国进入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灭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已经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结,反贫困社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从社会质量理论维度来看,当前反贫困社会工作韧性构建稀缺,无法应对政府支持的撤出;忽视对凝聚力资本的利用,反贫困的投入成本较大;异质接纳意识不足,阻碍包容性氛围的构建;缺乏主体能动唤醒意识,影响赋权增能实效。因此,在后脱贫时代,反贫困社会工作需要增强社会经济韧性,健全反贫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依托村庄本位,增强社会工作反贫困的社会凝聚力;倡导异质接纳,促成反贫困社会工作对包容文化的构建;促进案主能动,进一步深化反贫困社会工作赋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社会工作 社会质量理论 后脱贫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及其反思 被引量:21
8
作者 文军 吕洁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8,共9页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本体论层面的"共同体取向",方法论层面的"中观路径"以及价值论层面的"公平精神",并以援助取向、增...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本体论层面的"共同体取向",方法论层面的"中观路径"以及价值论层面的"公平精神",并以援助取向、增能取向、解放取向、解构取向四种理论取向构成其理论分析的基础框架。在实践上,"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延伸出了支持性路径、赋权性路径、倡导性路径和反思性路径四重实践干预路径。"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以社区为主体,旨在借助社区成员的集体参与来整合社会资源,以多样化的行动策略回应社区的多元需求,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达致团结、互惠、尊重、平等、意识觉醒、能力提升的集体行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为本 贫困社会工作 社区 社区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主义的贫困问题——与何祚庥先生商榷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峰明 牛变秀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5-171,共7页
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贫困产生的根源不同、性质也不同,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绝不可一概而论。社会主义国家过去的贫困,或是落后的生产力所致,或是赶超战略所致,或是国际环境所致,或是自身失误所致,总之,其原因均不在... 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贫困产生的根源不同、性质也不同,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绝不可一概而论。社会主义国家过去的贫困,或是落后的生产力所致,或是赶超战略所致,或是国际环境所致,或是自身失误所致,总之,其原因均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或者说,它与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构成本质性联系,因而是一种"社会性"贫困,而不是"制度性"贫困。如果说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贫困完全是资本强势渗透和强力作用的结果,那么,在转型后的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出现的贫困,更是背离和背叛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些都是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证明,而不是证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贫困 “制度性”贫困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动员、治理体系与社会导引:中国贫困公共治理中的话语效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左停 金菁 刘文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61,共12页
梳理中国减贫治理发展过程,发现不同的阶段反贫困公共治理均通过相应的政治话语的组织嵌入来进行体制动员和外溢性社会导引,进而形成复合性的贫困公共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公共治理体系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00年前的特征为... 梳理中国减贫治理发展过程,发现不同的阶段反贫困公共治理均通过相应的政治话语的组织嵌入来进行体制动员和外溢性社会导引,进而形成复合性的贫困公共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公共治理体系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00年前的特征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话语引领下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的治理框架;2001—2013年间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话语动员形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二维并行的贫困公共治理体系;2014—2020年间在“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话语动员下形成统揽性的扶贫公共治理范式。反贫困话语体系在政府体制和社会的嵌入形成的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效应是中国贫困公共治理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话语体系从不同方面影响公共治理体系,话语体系治理也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反贫困话语体系从四个方面影响贫困公共治理模式:促进国家政治意识和行动的统一,表达治理目标和传递治理信息,润滑治理结构和弱化科层局限,发挥凝聚社会共识和调度社会资源等作用。话语体系的影响本质上也促进了贫困公共治理的模式创新。中国未来相对贫困治理不仅面临着建立治理模式的议题,也存在着话语贫困的困境。可以围绕“人民至上”“共享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治和社会话语体系引导未来相对贫困公共治理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话语体系 政治和社会动员 贫困公共治理 制度变迁 相对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贫困落后到小康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和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书正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1期17-21,共5页
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大体用了40年的时间,跨越贫困落后,步入温饱社会;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奔小康战略,到本世纪末基本进入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而... 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大体用了40年的时间,跨越贫困落后,步入温饱社会;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奔小康战略,到本世纪末基本进入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而步入现代化社会,这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发展 贫困社会 温饱社会 小康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除绝对贫困与反贫困社会政策的转向 被引量:15
12
作者 方珂 蒋卓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4,185,共8页
对于社会政策议题的讨论需要基于具体的时代和实践层面的背景来进行。在反贫困议题上,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政策主要聚焦于解决收入层面上的绝对贫困问题。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的贫困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内的贫困现状开... 对于社会政策议题的讨论需要基于具体的时代和实践层面的背景来进行。在反贫困议题上,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政策主要聚焦于解决收入层面上的绝对贫困问题。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的贫困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内的贫困现状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和绝对贫困现象的削减,相对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显现,以及边缘群体发展能力的薄弱成为中国贫困治理中的新议题和讨论反贫困问题的新背景。为此,中国的反贫困社会政策也需要有新的转向。新时期反贫困社会政策的转向应体现在三个方面:防范"返贫现象",坚持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兜底作用;发展"积极福利",注重边缘群体的资产和能力建设;坚持"共享发展",从社会保障的"政策全覆盖"走向"人员全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社会政策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能力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老年贫困的类型与成因探析——基于鄂东白村的考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翠琴 徐海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82-89,137,共8页
利用来自湖北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探讨了农村老年贫困的类型与成因。农村老年贫困既有经济贫困,也有社会贫困和文化贫困,家庭结构性因素是导致老年人经济贫困的关键,村庄价值层面的因素导致老年人社会贫困和文化贫困的产生。三种... 利用来自湖北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探讨了农村老年贫困的类型与成因。农村老年贫困既有经济贫困,也有社会贫困和文化贫困,家庭结构性因素是导致老年人经济贫困的关键,村庄价值层面的因素导致老年人社会贫困和文化贫困的产生。三种类型的老年贫困之间是有层次的,处在不同阶段的老人贫困层次不同。老年贫困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既需要着眼长远的政策调整,也需要现阶段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综合性协调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老年人 经济贫困 社会贫困 文化贫困 家庭结构 村庄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下的贫富差距及其社会控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和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53,共4页
社会贫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之一,不同的学科予以不同的阐释,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会学也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社会学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转型、... 社会贫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之一,不同的学科予以不同的阐释,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会学也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社会学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同时,适度的贫富差距对于社会的发展还具有正功能。因此,社会学认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切实加强社会控制,确保贫富差距正功能的发挥以及副功能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视野 社会贫困 贫富差距 社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城镇贫困问题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柏萍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广东城镇贫困问题探究柏萍一、正视社会贫困现象1996年是“世界消除贫困年”,可见,贫困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贫困,不仅是一大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共同问题。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存在... 广东城镇贫困问题探究柏萍一、正视社会贫困现象1996年是“世界消除贫困年”,可见,贫困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贫困,不仅是一大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共同问题。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生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贫困问题 城镇居民收入 退休职工 恩格尔系数 社会救济 人均收入 生活费收入 贫富差距 社会贫困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文化资产建设与乡村减贫行动研究--以湖南少数民族D村社会工作项目为例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和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29,共9页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展主义所构建的“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话语体系,是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主体性缺失、传承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丧失主体性,加深了其贫困程度。“绿耕”在湖南D村利用少...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展主义所构建的“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话语体系,是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主体性缺失、传承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丧失主体性,加深了其贫困程度。“绿耕”在湖南D村利用少数民族社区优势文化资产开展社区资产建设,重拾文化自信心,凭借社区内生动力推动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在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局内人”的视角理解社区文化脉络及其发展困境,从而打破发展主义“客体化”的运作逻辑,赋权社区民众,实现社区的主体性发展,并拓展城乡互助的社会资源网络,有效推进社区减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 贫困社会工作 社区文化资产建设 社区减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转变”时期城市反贫困的思考
17
作者 买洪涛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9-20,共2页
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贫困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城市贫困问题的有效治理已迫在眉睫。对此,必须对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和反贫困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文章指出,应以社会统筹的新视角,创新城市反贫困思路... 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贫困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城市贫困问题的有效治理已迫在眉睫。对此,必须对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和反贫困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文章指出,应以社会统筹的新视角,创新城市反贫困思路,制定社会化反贫困战略,实施社会反贫困政策,推进城市反贫困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转变时期 城市贫困 社会贫困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新型贫困的空间聚集化及其治理
18
作者 吴克领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42-243,共2页
吴克领撰文:《社会转型与城市新型贫困的空间聚集化》指出,城市新型贫困是一种结构性贫困而非个体性贫困,产生于90年代以来的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调整和改革的社会转型期。催生新型贫困的原因有三:一是单位社会向社区制的转变。
关键词 吴克领 社会转型与城市新型贫困的空间聚集化》 书评 书介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车臣恐怖主义产生的历史及现实根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华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近年来,俄罗斯境内频繁发生车臣恐怖分子的袭击事件。究其原因有五方面:一、俄、车民族结怨很深且由来已久,这使得车臣族人很容易拿起武器,随时准备着用暴力证明自己的正确;二、冷战结束以后,一部分车臣人谋求政治独立,结果遭受俄军一... 近年来,俄罗斯境内频繁发生车臣恐怖分子的袭击事件。究其原因有五方面:一、俄、车民族结怨很深且由来已久,这使得车臣族人很容易拿起武器,随时准备着用暴力证明自己的正确;二、冷战结束以后,一部分车臣人谋求政治独立,结果遭受俄军一再打击,受害者转而寻求以武力复仇;三、车臣地区社会贫困、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使得一些车臣人迫于生活压力从事恐怖活动;四、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不断向车臣地区渗透扩张,使部分车臣青年产生了驱逐甚至消灭俄罗斯异教徒的激进思想;五、包括穆斯林国家战斗人员、本·拉登“基地”组织和前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内的国际恐怖势力的公开支持以及某些国家的纵容立场,都对车臣恐怖分子起到了姑息养奸的作用。惟其如此,俄罗斯国内的恐怖主义问题不仅层出不穷,而且成了一个久治难愈的顽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臣恐怖分子 根源 历史 “基地”组织 恐怖主义问题 车臣地区 俄罗斯境内 原教旨主义 穆斯林国家 塔利班政权 袭击事件 冷战结束 政治独立 社会贫困 文化发展 恐怖活动 生活压力 伊斯兰教 恐怖势力 受害者 阿富汗 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