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新闻传播中的社会负效应
1
作者 庆振轩 车安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51-56,共6页
现代社会,新闻传播事业对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但是与此同时,它还具有对社会进步产生负效应的一面。本文立论于此,从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和研究负效应的产生及其原因、对策,供新闻理论界作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新闻传播事业 社会负效应 新闻工具 现代社会 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 真实性 新闻报道 信息污染 新闻舆论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新技术带来的社会负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翁继华 《社会》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2-14,共3页
当前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对此均倾注大力,期望在未来的世纪能够依靠高新技术增强综合国力,加速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上海市已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支柱产业,这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对此均倾注大力,期望在未来的世纪能够依靠高新技术增强综合国力,加速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上海市已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支柱产业,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发展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借鉴于发达国家的和我国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或可能产生的问题,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妥善加以解决,避免和减少由此而产生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高新技术 计算机病毒制造者 社会负效应 人工授精技术 伦理道德 试管婴儿 电磁波 科学技术 预防措施 社会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社会生态负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阿拉坦宝力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3,共7页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由此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普遍实施工业化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由此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普遍实施工业化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正蓝旗、乌拉特后旗的工矿资源开发现场进行的田野调查工作案例,从资源人类学的新学科视角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人类学 工业化进程 社会生态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投资体制视野下的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横江 罗从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6-109,132,共5页
分税制后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产生的投资差异是众所周知的。地区差异将导致家庭负效应、区域发展负效应、社会稳定的负效应。而这些社会负效应是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构建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在逻辑和现实层面凸显... 分税制后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产生的投资差异是众所周知的。地区差异将导致家庭负效应、区域发展负效应、社会稳定的负效应。而这些社会负效应是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构建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在逻辑和现实层面凸显了教育体制公平和教育和谐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地区差异 社会负效应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关系的再思考
5
作者 王丰年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16-19,共4页
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不能一硬一软、一先一后,而必须相辅相成。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也起两重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且还要求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统一协调起来,... 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不能一硬一软、一先一后,而必须相辅相成。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也起两重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且还要求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统一协调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凝聚力的源泉。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确摆正个人利益的位置,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推动道德水准的全面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关系 国家利益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拾荒者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泽洪 宋赟 刘琼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9,共3页
拾荒者现象已日趋演变成严峻的社会问题,体现在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拾荒者群体数十年无序发展已逼近群体过饱和临界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愈发增大。基于实证调查和抽样分析,本文探讨了重庆市拾荒者现象的产生背景和问题,并提出... 拾荒者现象已日趋演变成严峻的社会问题,体现在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拾荒者群体数十年无序发展已逼近群体过饱和临界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愈发增大。基于实证调查和抽样分析,本文探讨了重庆市拾荒者现象的产生背景和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改革城市环卫体制、分流拾荒者群体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拾荒者群体 社会负效应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