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入人口社会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胜今 许世存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4,共10页
社会融入感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关注了吉林省流入人口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社会融入感是流入者基于自身的融入意愿,根据融入过程中的客观体验,而获得的对自身融入状况的全面感受。它包括主观融入意愿、... 社会融入感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关注了吉林省流入人口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社会融入感是流入者基于自身的融入意愿,根据融入过程中的客观体验,而获得的对自身融入状况的全面感受。它包括主观融入意愿、客观融入体验和深化融入决策等三个层次。从宏观制度设置与个体行动参与两个方面探索社会融入感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能否拥有居住证或暂住证、是否享有职工医疗保险、子女本地就学及赞助费缴纳情况、工作的时间与强度安排等制度因素影响着流入者的融入感知;另一方面,个体的社会参与行动、人际交往行动和回归性行动也会影响社会融入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流入人口 社会融入感 制度设置 个体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SDA的视角 被引量:8
2
作者 郭庆 余运江 黄祖宏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9,共8页
利用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ESDA方法的视角,揭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趋同聚集特征;从局部上看,显著"热点&qu... 利用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ESDA方法的视角,揭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趋同聚集特征;从局部上看,显著"热点"区域呈集中连片分布特征,主要聚集在8个中心城区及其所辐射的部分近郊区域,显著"冷点"区域呈分散分布特征,分别在浦东原南汇地区、青浦和崇明的部分边缘地带形成了范围较小的显著"冷点"区域。空间误差回归分析表明,在考虑了空间地理因素之后,经济和制度因素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的空间差异产生了更为突出的显著影响。从空间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DA 空间差异 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休人员参与传统体育健身组织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徐明胜 王佳卉 +2 位作者 焦玉良 高亮 尹海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7,共11页
参与传统体育健身组织对退休人员社会融入状况和社会融入感受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山东省烟台市544位退休人员的调查数据发现:参加传统体育健身组织能够提高退休人员的制度性融入状况,包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制度... 参与传统体育健身组织对退休人员社会融入状况和社会融入感受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山东省烟台市544位退休人员的调查数据发现:参加传统体育健身组织能够提高退休人员的制度性融入状况,包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制度的信任水平;参加传统体育健身组织也能促进退休人员的非制度性融入状况,包括与家人、朋友和邻居的交往频率以及对社会关系的信任水平;同时,制度性融入状况和非制度性融入状况都会对退休人员的社会融入感受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研究认为,大力发展并积极推动退休人员参与传统体育健身组织,能够提高其制度满意度和制度信任度,增强其关系网络和关系信任度,最终实现社会融入感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健身组织 退休人员 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感 公共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候鸟式”流动亦或“永久”迁移?--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公共服务可及性与人口流迁选择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开志 高正斌 +1 位作者 张莉娜 成前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2-133,共22页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可及性 主观社会融入感 中国人口流动迁移 IV-probit P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视角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婷婷 吴清 高凯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基于上海市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调查数据,文章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和本地居民的社会接纳度的结构及现状进行了探讨。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特征、经济因素及社会作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本... 基于上海市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调查数据,文章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和本地居民的社会接纳度的结构及现状进行了探讨。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特征、经济因素及社会作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本地居民社会接纳度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居民的主观接纳意愿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影响最为显著;社会地位较高的本地居民形成了对流动人口主观上排斥、客观上依赖的矛盾现象,社会地位较低的本地居民则相反;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参与对其社会融入至关重要;另外,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存在着流动人口既想融入大城市,又融入困难的尴尬现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双向的、互动的,也是漫长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本地居民以及流动人口自身的不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本地居民 社会融入感 社会接纳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