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糖尿病的生物社会性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余成普
                
            
- 
                    机构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6,共7页
            
- 
                        基金
                        
                                    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慢性病人的身体管理与临床遭遇:以糖尿病人为例”阶段性成果(GD14CSH03)
                                    中山大学优秀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慢性病人的生活世界研究”阶段性成果(16wkzd02)
                        
                    
- 
                    文摘
                        在医学人类学领域,有关人类健康的讨论常常围绕生物社会理论展开。在承认疾病生物基础的同时,力图分析社会文化变迁、社会结构与主体性之影响。已有研究从生物学、涵化和社会苦难的角度探讨了糖尿病的起源,其解释力局限在比较单一的生物范畴和社会制度范畴之内。相比之下,通过患者叙述升华的患病经历视角,可以同时审视糖尿病的生物性、社会性和个体的主体性,因而可以将生物、社会及个体的互动作为辩证关系剖析。对糖尿病的生物性、社会性及患者的主体性逐层剥离又互相纠缠的分析路径,较好地呈现了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和解释模式,也说明了医学人类学生物、社会、主体之三位一体整体路径的研究优势。
                        
                    
            
- 
                    关键词
                    
                            基因
                            涵化
                            社会苦难
                            患病经历
                            2型糖尿病
                    
                
- 
                    Keywords
                    
                            gene
                             acculturation
                             social suffering
                             experience of illness
                             type 2 diabetes
                    
                
- 
                    分类号
                    
                            
                                
                                    C958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从道德体验到关怀照料:医学人文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8
            
- 2
- 
                
            
- 
                
                            作者
                                程瑜
                                谢操
                
            
- 
                    机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出处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第6期676-681,共6页
            
- 
                    文摘
                        当下医学人文教育大多集中于道德层面的呼吁,缺少落实到医学场域和日常生活实践的具体指导理论和可行方式。通过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提出的"照料"概念回溯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指出社会科学的终极目标是回应社会苦难,为社会苦难提供照料,而此种对社会苦难的道德体验的强调不仅为当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照料作为一种对社会苦难的道德体验"和"照料作为一种互惠"也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也符合当前国家和政府提出"大健康"理念的发展思路。
                        
                    
            
- 
                    关键词
                    
                            社会苦难
                            道德体验
                            互惠
                            照料
                            医学人文教育
                            大健康
                    
                
- 
                    Keywords
                    
                            Social Suffering
                             Moral Experience 
                             Reciprocity 
                             Caregiving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Big Health
                    
                
- 
                    分类号
                    
                            
                                
                                    R192
[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