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0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社会结构的自主知识生产——“二元社会结构论”及其分析法
1
作者 张继焦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6,共9页
“社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和基础概念。欧洲学者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而东亚学者也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一元分析”。文章综合前人视角,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二... “社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和基础概念。欧洲学者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而东亚学者也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一元分析”。文章综合前人视角,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二元分析”,并提出了“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一对概念,也就是“二元社会结构论”。该理论解释了政府主导与民间自发两大力量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互动机制,并在古代社会、群体组织、文化遗产、现代产业等不同领域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分析法”。“二元社会结构论”指出,政府的“伞式”支持与民间的“蜂窝式”组织共同推动了资源配置、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转型,有效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二元社会结构论”与“二元社会结构分析法”的提出,为理解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贡献了新的理论视角,增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学术话语权,推动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自主知识生产,促成了人类学第四次革命以及第五种学术传统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社会结构论” 伞式社会 蜂窝式社会 自主知识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结构转型 第四次革命 第五种学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范与联合:清中期芒市土司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与共同体样态
2
作者 刘建莉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6,共7页
通过对清中期芒市土司境内资源和权力分配问题的探讨,进而揭示土司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共同体样态。在资源和权力分配过程中,“波竜”和“山头人”成为土司、头目防范与联合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土司社会结构有关。土司境内存在三... 通过对清中期芒市土司境内资源和权力分配问题的探讨,进而揭示土司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共同体样态。在资源和权力分配过程中,“波竜”和“山头人”成为土司、头目防范与联合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土司社会结构有关。土司境内存在三类社会结构,不同族群通过加入社会组织,获得参与竞争的成员资格。每一类结构,都是多元族群的结合体,因而是互嵌式社会结构。不同组织结构的成员,与土司关系不同,“波竜”成为合作与竞争的对象,而“山头人”则成为既防范又联盟的对象。这种方式塑造了共生与互惠的族际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构成传统时期共同体的样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南边地的一种表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芒市土司 互嵌式社会结构 共同体 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与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兼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
3
作者 王向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9,共9页
区域差异是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鲜明特征和基本国情。回答什么因素及其如何影响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成为亟待学界解释的重要时代命题。既有的城镇化视角和经济社会分化视角难以对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做出充分解释。... 区域差异是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鲜明特征和基本国情。回答什么因素及其如何影响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成为亟待学界解释的重要时代命题。既有的城镇化视角和经济社会分化视角难以对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做出充分解释。基于田野调查,引入“劳动力市场”概念,通过建构基于“社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基本维度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以河南农村为典型代表的部分乡村的社会结构离散化程度高,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特征明显,乡村社会转型快速而激烈,属于典型的快速收缩型社会;以珠三角农村为典型代表的部分乡村的社会结构紧密,在本地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加持下,乡村社会转型缓慢而平和,加之人口的持续流入,属于转型平缓的扩大型社会。在同一社会结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全国化程度越高,乡村社会解体就越迅速;在同一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社会结构越紧密,乡村社会转型往往就越平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财政资源的投入必须与各地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走势相匹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公共资源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社会转型 社会结构 劳动力市场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分置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变化及其治理主体结构重塑 被引量:1
4
作者 潘虹 裴杰 唐彰元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3,共3页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价值内涵和制度构建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的动态演变,为乡村治理主体结构重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论述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互动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农地“三权”分置不仅改变了...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价值内涵和制度构建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的动态演变,为乡村治理主体结构重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论述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互动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农地“三权”分置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在其政策贯彻推进的过程中,使一些农民家庭彻底离开了乡村,并通过外部引入和内部孕育塑造了更多新的主体,补齐农业农村的发展短板。因此,重塑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不仅需要利用好乡村治理资源优势,总结和提升乡村治理经验,更需要通过政策创新建立有效的承包地退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治理资格和治理权限,打造各类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 乡村社会结构 治理主体 结构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智能时代我国社会结构现代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马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共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对人类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产生颠覆性影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类似于历史上蒸汽机、电力等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新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正将人类社会带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结构呈现智能现代化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为新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新质生产力也为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历史机遇。西方现代化百年来,始终难以克服的弊病,也被带入了智能化时代,在“数字鸿沟”之后,“智能鸿沟”也在西方社会逐步形成。智能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展示出新型现代化社会结构的特征,表现出优于西方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新形态,成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结构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庄社会结构视角下村域共富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聂建亮 赵腾 吴玉锋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共9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意味着全国范围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阶段性,即首先要实现城乡各自内部共富,特别是村域共富,最终实现城乡共富。村域共富是实现城乡共富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城乡共富的瓶颈。村域范围内实现共富是村庄内驱动力与外...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意味着全国范围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阶段性,即首先要实现城乡各自内部共富,特别是村域共富,最终实现城乡共富。村域共富是实现城乡共富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城乡共富的瓶颈。村域范围内实现共富是村庄内驱动力与外嵌助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村庄社会结构不同,实现共富的内驱动力也不同,在面对自上而下的共富政策支持以及资源输入时,产生的回应也不同,因此,需要将村庄社会结构变量纳入推进村域共富的解释模型。基于已有研究,将村庄社会结构划分为团结型、分散型和分裂型三种基本类型,进而根据不同类型村庄实现共富内驱动力与回应外嵌助力的差异,将村域共富实现路径归纳为高共富意愿—高共富能力的社会网络主导路径、低共富意愿—低共富能力的市场主导路径、较高共富意愿—较低共富能力的政府主导路径。从村庄社会结构角度理解村域共富的实现路径,对深化农村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以及相关部门制定共富政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社会结构 共同富裕 村域共富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社会结构真是以“团体格局”或“集团生活”为主吗? 被引量:1
7
作者 谢立中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7,235,共10页
费孝通和梁漱溟两位先生曾经分别以不同词汇表述了一个内涵高度一致的观点,即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是以“差序格局”或“伦理关系”类型为主,西方社会则是以“团体格局”或“集团生活”为主的。但大量来自人类学和文献的事例表明,情... 费孝通和梁漱溟两位先生曾经分别以不同词汇表述了一个内涵高度一致的观点,即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是以“差序格局”或“伦理关系”类型为主,西方社会则是以“团体格局”或“集团生活”为主的。但大量来自人类学和文献的事例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无论是在传统或现代西方社会中,“差序格局”在人际关系中实际上也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结构形态。因此,西方社会结构并非单纯只是以“团体格局”或“集团生活”形态为主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西方社会中,“差序格局”都是其社会结构的一种基本形态,只不过现代西方社会存在的“差序格局”与中西传统社会亲属关系里存在的“差序格局”之间有着一些特定区别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社会结构 团体格局 集团生活 差序格局 自我中心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显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社会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 ,它的总和构成社会结构 ,因而人的相互关系构成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总体结构的层次性 ,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方面来研究 ,一种是包括生产力结构的社会总体结构 ,即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 社会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 ,它的总和构成社会结构 ,因而人的相互关系构成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总体结构的层次性 ,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方面来研究 ,一种是包括生产力结构的社会总体结构 ,即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另一种是在生产力结构基础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识的社会总体结构 ,它包括基础性结构和建构性结构两个层次。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发展 ,都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 ,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的选择和建构 ,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这就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构成互为动力的关系。它们既互为创造者 ,又互为创造物。所以 ,“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认为 ,社会结构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基础的 ;社会结构的选择和建构 ,不仅是为了人 ,而且是由人所创造 ,由人所推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基础性社会结构 建构性社会结构 “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小业主中间阶层的“重生”及其影响
9
作者 蔡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36,238,F0003,共8页
平台经济开始改变传统的经济组织模式,经济活动的组织单元趋向小型化,由此产生出大量依赖网络平台生存的个体经营户或微企业。大工业时代的小业主中间阶层不断减少、雇佣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开始向小业主中间阶层不断增加... 平台经济开始改变传统的经济组织模式,经济活动的组织单元趋向小型化,由此产生出大量依赖网络平台生存的个体经营户或微企业。大工业时代的小业主中间阶层不断减少、雇佣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开始向小业主中间阶层不断增加、雇佣劳动者不断减少的趋势转变,小业主中间阶层正在成为数字化时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劳动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开始下降,小业主中间阶层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二重性导致他们在地位、行为和观念上也呈现出二重性。社会结构变迁呼吁建立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就是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地位的分析立场出发,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中间阶层概念和观点的当代价值,揭示数字化时代小业主中间阶层的“重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结构产生的“质”的影响,丰富中间阶层的相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经济 社会结构 小业主中间阶层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朝改土归流与土司地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演进
10
作者 马亚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土司地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史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铸史是紧密相关的,但是西南地区由于“流土”壁垒的存在,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对缓慢。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将流官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治理模式推行于原土司地... 土司地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史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铸史是紧密相关的,但是西南地区由于“流土”壁垒的存在,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对缓慢。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将流官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治理模式推行于原土司地区,促进了改土归流地区人口的迁徙融居和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迅速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明显加快。可以说,清朝改土归流的历史就是一部推动土司地区各民族居住地域互嵌、经济生活互嵌、文化习俗互嵌、历史轨迹互嵌的中华民族凝铸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改土归流 土司地区 互嵌式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回报的结构与变迁(2003—2021):层级差异、时间趋势和社会结构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句国栋 陈云松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95,共35页
本文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3—2021年共12期的合并数据,分析中国多年来不同教育层级的经济回报变化趋势,并探讨高等教育的经济回报是否有明显下降。本研究首先测量了不同教育层级的收入回报差异并展示其变迁趋势,随后采用因素... 本文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3—2021年共12期的合并数据,分析中国多年来不同教育层级的经济回报变化趋势,并探讨高等教育的经济回报是否有明显下降。本研究首先测量了不同教育层级的收入回报差异并展示其变迁趋势,随后采用因素分解法,评估市场岗位环境等五个维度的社会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不同教育层级经济回报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教育层级的经济回报在近20年整体维持在比较稳定的范围;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增加了高等教育群体相对于高中学历群体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又缩小了其他教育层级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出生队列来看,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群体的高等教育经济回报未发生明显变化;市场岗位增加等结构因素的变动有助于维持高等教育回报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回报 趋势追踪 社会结构变迁 因素分解 反事实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建设、企业改革和现代社会结构 被引量:8
12
作者 陆震 《社会》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9,共3页
关键词 社区建设 传统社会结构 现代社会结构 企业改革 政府系统 中国传统社会 社会组织 现代社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结构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算法重塑社会结构:挑战与启示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钺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2,196,共12页
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使得人们越发重视算法技术在价值观、公平公正和权力关系中的影响。现有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条路径下:一是技术发展路径下认知能力的提升,二是社会干预路径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然而... 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使得人们越发重视算法技术在价值观、公平公正和权力关系中的影响。现有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条路径下:一是技术发展路径下认知能力的提升,二是社会干预路径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然而这两条路径本质都是聚焦于算法的“自我”凝视,缺乏将算法视为“社会化”个体的思考。算法在话语权、社会交往和知识生产方面的影响,揭示出其融入社会结构中的价值。因此,发挥算法作为社会参与者的积极作用,需要挖掘算法促进社会协作的潜力,形成对社会多元性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话语权 人机协作 技术治理 社会交往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民族互嵌社区的空间生产与社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尹广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90,共13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以空间换生存发展的扶贫举措。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从原有的传统村落转移至新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面对与原有社区不同的新空间,社区各民族通过不断地调整与适应,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社会秩序、...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以空间换生存发展的扶贫举措。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从原有的传统村落转移至新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面对与原有社区不同的新空间,社区各民族通过不断地调整与适应,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社会秩序、表象认知和网络社会形态,进而再生产出一个新空间。在新的移民社区,各族群众空间上交错杂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生产上的合作共事、生活中的相互往来、人际关系中的交流互动、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等,形成各族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全方位的社区互嵌,进而在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治理实践中,社区通过合理规划经营物理空间,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积极培育型塑社会空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引导构建表象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加强创新网络空间,建设民族社区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民族互嵌社区 空间生产 社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管理视野下的莆田平原空间和社会结构探析
15
作者 李岚彬 孙瑾璐 +1 位作者 郭巍 魏红叶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4,共11页
莆田平原是典型的水管理主导的人居环境地理单元,具有圩区和灌区的双重特征,然而迄今规划学科鲜有关注其水利特征与传统人居环境关系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水文角度梳理了莆田平原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其次,从自然基底、水利系统与聚落系... 莆田平原是典型的水管理主导的人居环境地理单元,具有圩区和灌区的双重特征,然而迄今规划学科鲜有关注其水利特征与传统人居环境关系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水文角度梳理了莆田平原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其次,从自然基底、水利系统与聚落系统三方面分析快速城镇化之前的莆田平原的空间布局,总结其形态特征;然后,着重剖析由灌区分水和圩区防洪而衍生的水管理模式,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以仪式联盟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并通过仪式事件增加社区凝聚力。这种清晰的水利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为理解类似地区的传统人居结构及当代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人居环境 灌区和圩区 水管理 社会结构 莆田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散步的“资格”谈起——当代文学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阶层问题的书写
16
作者 史建国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2,共9页
散步是极为常见的休闲方式,没有特定目的,随心所至,随意而止。然而散步其实也是有“资格”限制或者说有“阶级性”的。中国古代自不必说,散步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才有的一种情致。无论是韦应物的“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还是白居易... 散步是极为常见的休闲方式,没有特定目的,随心所至,随意而止。然而散步其实也是有“资格”限制或者说有“阶级性”的。中国古代自不必说,散步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才有的一种情致。无论是韦应物的“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还是白居易的“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也无论是米友仁的“郊外春和宜散步”,还是葛绍体的“推书起步略寻闲”,都有一种闲适在其中,整日为生计劳碌奔波的底层劳动人民当然无缘体会到散步的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雅士 韦应物 当代文学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米友仁 休闲方式 白居易 散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集群夜宿的空间和社会结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伟 刘冬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集群夜宿是指同种或不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利用夜宿地及其周围生境共同栖息的行为。鸟类集群夜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鸟类个体在夜宿地中分散栖位,享受集群夜宿带来的益处,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捕食风险和便于体温调节等。但是,不同个体... 集群夜宿是指同种或不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利用夜宿地及其周围生境共同栖息的行为。鸟类集群夜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鸟类个体在夜宿地中分散栖位,享受集群夜宿带来的益处,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捕食风险和便于体温调节等。但是,不同个体在夜宿地中的不同空间分布会引起个体间的受益差异,而鸟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社会认知能力会影响个体在夜宿地中的栖位选择。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鸟类集群夜宿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相关假说和理论、研究方法和进展,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夜宿 空间结构 社会等级结构 保护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社会变迁与乡村政治组织建设的规律性探析——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村政治组织建设创新》
18
作者 冯春久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4期62-64,共3页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社会、政治之间存在着丰富复杂的互动关系。正因为如此,乡村政治组织建设不能忽视从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大环境中去寻找因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政治 社会结构变迁 交换方式 经济社会变迁 政治变革 组织建设创新 终极原因 不能忽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农民精神的演变
19
作者 潘长锋 《农村实用技术》 2024年第9期13-15,共3页
本文综合探讨了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农民精神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在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化及农民精神的适应性演变。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土地流... 本文综合探讨了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农民精神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在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化及农民精神的适应性演变。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教育普及等因素是推动这一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农民精神的创新与传承则为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内在动力。文章强调,农民精神的现代演变在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为理解农村变革提供了新视角,对制定农村发展策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变迁 农民 精神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 被引量:29
20
作者 陆学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共5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性的任务,从社会结构理论来说,就是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性的任务,从社会结构理论来说,就是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这是培育形成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后要特别加以重视并做好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结构 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 社会结构理论 和谐 农业劳动者阶层 六届四中全会 经济社会政策 社会中间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