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以奉节县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夏春华 李阳兵 +4 位作者 曾晨岑 张冰 郑骆珊 陈艳 邵景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88-2702,共15页
探究典型生态脆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山区坡耕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奉节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坡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测度、社会... 探究典型生态脆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山区坡耕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奉节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坡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方法,揭示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的一般规律,综合定量探究坡耕地利用转型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测量对其耦合变化类型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奉节县坡耕地面积整体缩减,以廊道和边缘斑块坡耕地形态减少为主,减少的坡耕地主要向具有生态功能的林地和生态经济功能的园地转换;(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前者呈“长江河谷区高—山区低”的分布格局,后者呈“长江河谷区低—山区高”的空间格局;(3)坡耕地利用转型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响应类型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型、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滞后型、社会经济滞后-生态恢复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偏低型5种;(4)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变化的各类型主要受到坡耕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多样性、距县行政中心距离等因子驱动,且整体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大于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利用转型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演变的生态流量阈值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钰 张翔 +3 位作者 闫少锋 刘浩源 邓梁堃 付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65,共10页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考虑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等调控措施及未来天然来水的不确定性,设置9种情景模拟2022—2035年研究区高、中、低3种生态流量阈值下的水资源供需及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均有利于缓解因生态流量阈值增大而引起的区域水资源用户间的冲突问题;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建议研究区丰水年(P=2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30%~50%,平水年(P=50%)和枯水年(P=7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10%~30%;增大生态流量阈值的同时应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出发分析河流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为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 生态流量阈值 适宜性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51
5
作者 李秋雨 朱麟奇 王吉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8-955,共8页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西北部梯度递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略低,生态环境系统略高,系统间协调性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旅游业系统和经济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障碍度较大,生态环境系统最小,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A级景区数量是阻碍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障碍度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小燕 《南方农业》 2016年第13期44-45,56,共3页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取得的成果,探讨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刚 罗先德 《农村科学实验》 2018年第8期107-107,共1页
本文梳理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为加强对现有成果的巩固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探析
8
作者 李俏琴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第13期25-27,共3页
土地资源开发一直是我国土地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土地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中国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造林、种草和培肥属于优势,可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发展,而盲目砍伐和开垦将对生态产生... 土地资源开发一直是我国土地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土地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中国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造林、种草和培肥属于优势,可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发展,而盲目砍伐和开垦将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正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信息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建设管理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晓玲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94-95,共2页
针对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拥有量贫富差距产生的信息生态环境问题 ,从社会、政治两个方面分析了对信息生态环境的影响 ,又从信息产业形成角度论述了信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信息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中应注意的问... 针对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拥有量贫富差距产生的信息生态环境问题 ,从社会、政治两个方面分析了对信息生态环境的影响 ,又从信息产业形成角度论述了信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信息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生态环境 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 经济发展 信息生态环境教育 信息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被引量:33
10
作者 杨子强 《济南金融》 2005年第5期3-6,共4页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地方经济发展 优化 社会信用体系 中介服务体系 金融业 人民银行 互动关系 生存发展 自然因素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金融环境 微观层面 法律制度 审计准则 银企关系 企业改革 直接关系 周小川 行长 人口 会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蓓蓓 钟堃 李海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共8页
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准则,采用熵权法、加权求和模型、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200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属... 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准则,采用熵权法、加权求和模型、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200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中度脆弱,并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不同类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差异化的演变特征,资源型城市和大部分城市群的脆弱性下降,省会城市由于极化效应面临着较强的风险胁迫;脆弱性指数自东向西逐渐增强,大地形单元作为自然环境本底对脆弱性分异具有重要影响,脆弱性热点区始终集中在青海省东部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脆弱性评价中的适应能力维度对该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表明当前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已从促进经济增长转化为提高可持续性,突出表现为强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效益、调节城乡不均衡性和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经济”系统 脆弱性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生态恢复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廷靖 邵全琴 +6 位作者 刘树超 张雄一 宁佳 刘国波 牛丽楠 陈美祺 黄海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4-1388,共15页
全面深入评估生态恢复效益并明晰其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区域尺度量化分析时间序列生态恢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较少。以云贵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遥感数据,... 全面深入评估生态恢复效益并明晰其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区域尺度量化分析时间序列生态恢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较少。以云贵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运用模型模拟、时间序列趋势分析等方法,从生态系统宏观结构、质量和服务3个层次评估了2000-2019年云贵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效益,使用随机森林方法探究了生态恢复的自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20年云贵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森林、草地和聚落生态系统面积的增加,以及农田生态系统面积的减少;(2)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恢复态势总体稳定向好,部分区域转差;(3)云贵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整体较高。其中,恢复程度中等及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35.84%;生态恢复程度有所转差及以下的面积最少,占总面积的7.54%;(4)地形、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本底特征是云贵高原地区生态恢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局地尺度,造林面积、人口密度年变化率等人类活动因子对生态恢复具有关键的作用。未来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应综合考虑区域生态背景和尺度效应,因地制宜采取恢复措施,以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水源区的综合影响评价
13
作者 卢仪思 景来红 +2 位作者 严登明 樊新颖 张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7,共8页
为了科学识别和评价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水源区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基于水源区工程区域概况,结合文献和规范标准,建立了一套兼顾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水能利用、社会经济的多准则层的西线一期工程调水... 为了科学识别和评价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水源区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基于水源区工程区域概况,结合文献和规范标准,建立了一套兼顾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水能利用、社会经济的多准则层的西线一期工程调水综合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熵权法的主客观综合权重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TOPSIS法对2012-2021年西线一期工程水源区综合状况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西线一期工程水源区综合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从2017年以前的不良状态改善到2021年更为健康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 水文水资源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被引量:275
14
作者 王世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 ,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 ,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 ,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 ,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 ,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 ,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 ,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中国西南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而形成的 ,它对喀斯特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格局 ,古环境演化奠定了石漠化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是导致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非常艰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 中国 西南地区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生态保护 人类活动 土地生产力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保护城市生态的战略出发,浅谈城市环境质量的预先评价问题
15
作者 冯向东 《预测》 1986年第4期18-20,共3页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必将推动我国四化的进展;一个个城市象灿烂的明珠,装点着祖国的山河。我国人口的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城市规划,有助于协调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
关键词 战略目标 规划方案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必然趋势 评价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古藞山 陈皓锐 +4 位作者 鹿海员 郑和祥 田小强 敖畅 曾文治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所需解决的首要难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法计算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值,引入障碍度模型遴选地区承载力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毛乌素沙地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总体时间上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形成了“南北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期间地下水供水能力、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三产用水定额等是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主要“优势指标”,而人口、灌溉面积以及城镇化率则是阻碍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关键“劣势指标”,地区内各旗县耦合协调度从“十五”规划至今一直在中等水平范围内浮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投影寻踪法 生态安全 障碍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 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旅游多元影响效应的花卉旅游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汤澍 陈智博 +1 位作者 丁蕾 周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0094-10095,10163,共3页
花卉旅游是乡村旅游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在乡村旅游多元影响效应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旅游文化、产品结构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讨论了花卉旅游开发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乡村区域花卉旅游发展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与传统乡村旅游... 花卉旅游是乡村旅游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在乡村旅游多元影响效应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旅游文化、产品结构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讨论了花卉旅游开发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乡村区域花卉旅游发展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与传统乡村旅游影响效应的关系,认为适度开发花卉旅游是避免和消除部分乡村旅游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卉旅游 乡村旅游影响效应 经济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其战略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毛留喜 程磊 任国玉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2-135,共4页
气候变化打乱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从正反二个不同的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本文在论述目前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现状与主要结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趋势... 气候变化打乱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从正反二个不同的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本文在论述目前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现状与主要结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趋势和我国的差距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提出了我国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未来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评估 战略对策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效率的边缘性思考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玉钧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1,共4页
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是指人们前往相对偏远的自然区域进行游览,目的是欣赏和享受自然风景(包括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文化,并促进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具有较小的环境影响,并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发... 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是指人们前往相对偏远的自然区域进行游览,目的是欣赏和享受自然风景(包括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文化,并促进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具有较小的环境影响,并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近年来,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很多地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1999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出"中国,99生态环境游";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业 国家旅游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生态旅游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资源 发展规划 环境影响 生态旅游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户用沼气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玉凤 樊鸿章 +1 位作者 王虎 郭西宁 《中国沼气》 2005年第2期46-48,共3页
发展户用沼气系统是渭北旱塬建设生态农业及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笔者于2000~2003年在渭北旱塬的彬县小章镇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总结出渭北旱塬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q... 发展户用沼气系统是渭北旱塬建设生态农业及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笔者于2000~2003年在渭北旱塬的彬县小章镇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总结出渭北旱塬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配套"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彬县乃至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力提高,经济收入较快增长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益分析 生态系统 户用 2000-2003年 “三农”问题 建设生态农业 渭北旱塬地区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环境改善 黄土高原地区 沼气系统 示范基地 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经济收入 五配套 生产力 彬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