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工权利意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一个社会组织化的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秦阿琳 徐永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38-45,共8页
社会组织培育公民权利意识的西方经验模式为破解我国变迁社会农民工权利意识低水平发展的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中西方组织环境的巨大差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化进程。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在转型期... 社会组织培育公民权利意识的西方经验模式为破解我国变迁社会农民工权利意识低水平发展的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中西方组织环境的巨大差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化进程。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在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化怎样影响农民工权利意识的生产与再生产,而提高农民工的权利意识应对社会的组织化提出了何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化 权利意识 生产与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下共青团与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艾昆鹏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16,共6页
本文尝试在社会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体系视野之下,对新形势下自发性青年组织和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双方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些问题的形成具有共同的社会根源,在问题的解决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本文尝试在社会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体系视野之下,对新形势下自发性青年组织和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双方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些问题的形成具有共同的社会根源,在问题的解决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应当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组织特点和优势,发展一种合作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化 组织 自发性青年组织 优势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组织化发展战略论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仙芝 刘杰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2,共5页
社会组织化是伴随着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封建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必然。由于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曲折变迁,我国社会组织化的发展不仅偏后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其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都需要特殊的内涵。... 社会组织化是伴随着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封建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必然。由于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曲折变迁,我国社会组织化的发展不仅偏后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其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都需要特殊的内涵。我国社会组织化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路:一是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设计和安排社会组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社会组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二是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发展社会组织化,即社会组织化发展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实现发展;三是在强化自身发展的战略前提下重视协调发展,实现政府引导与自愿发展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平衡发展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相结合、外部环境创造与内部管理优化相结合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化 市场经济 民主政治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组织化的过程及其走向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康之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在几乎所有社会性活动中,个人的力量都显得非常微弱,从而需要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即以组织的方式开展活动。无论是在应对自然挑战和征服自然的活动中,还是在解决和处理较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时,特别是在开展社会治理活动时,都需要通过组织的... 在几乎所有社会性活动中,个人的力量都显得非常微弱,从而需要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即以组织的方式开展活动。无论是在应对自然挑战和征服自然的活动中,还是在解决和处理较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时,特别是在开展社会治理活动时,都需要通过组织的方式实现共同行动。在近代社会早期,社会组织化的进程进入了明显加速的阶段,以至于我们今天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通过组织去开展,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组织之中,都通过组织参与到社会过程中来。社会组织化强化了人的角色,使每一个人在参与和开展社会活动时都扮演着某种(些)角色。对于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组织化应当成为一个研究视角,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组织化的现实去谋求社会治理变革的方案,甚至需要根据社会组织化的现实去谋求整个社会变革的方案。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应当把关注的重心放在组织上,通过组织的变革去促进变革。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社会成长起来的以官僚制为轴心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开展社会活动的要求,以至于我们必须建构起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合作制组织,并谋求其对官僚制组织的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化 官僚制组织 分工—协作 合作制组织 人的共生共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主义:乡村社会组织化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撑——基于西方路径与经验反思的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泉民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46,共7页
不同的文化信仰会引起不同的组织发展路径,进而影响博弈的规则,并最终影响到社会制度性结构的确定。西方经过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及个人主义等思潮洗礼,形成了社会现代性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市场社会为基础的个性解放与主体... 不同的文化信仰会引起不同的组织发展路径,进而影响博弈的规则,并最终影响到社会制度性结构的确定。西方经过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及个人主义等思潮洗礼,形成了社会现代性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市场社会为基础的个性解放与主体自由、社会契约、经济自由。其客观实在就是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自治的市民社会。西方的基层社会组织化、农业合作化正是这一现代性的历史趋向在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化修正后的一项成果。将根植于西方个人主义土壤中的社会组织化制度——合作社,移植到中国的以传统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中,其发生异化或难以很好成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也就是50年来"中国一直没有一种合作制机构真正成功过"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制约。因为组织化、合作化首先孕育于个人主义的发展过程,然后才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社组织 社会组织化 个人主义 伦理价值支撑 集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社会组织化与农民权益保护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丽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4-127,共4页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农民权益流失现象呈集中、高速爆发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中国农民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而农民组织化是完善农民权益表达和维护的有效形式。因此,应合理定位农民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农民权益流失现象呈集中、高速爆发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中国农民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而农民组织化是完善农民权益表达和维护的有效形式。因此,应合理定位农民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还组织权于农民,发掘农民组织化的内在动力,创新农民组织化的多种形式,为农民维权提供多样组织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化 利益诉求 农民权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再组织化与村级治理有效——基于湖北“雁子工作室”治理经验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毛一敬 刘建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村级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基层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村庄内生性禀赋优势。基层治理转型期,自上而下的治理压力和细碎繁琐的治理事务对村干部精力和注意力的挤占,弱化了村干部组织农民参与治理的能力。对湖北恩施... 村级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基层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村庄内生性禀赋优势。基层治理转型期,自上而下的治理压力和细碎繁琐的治理事务对村干部精力和注意力的挤占,弱化了村干部组织农民参与治理的能力。对湖北恩施“雁子工作室”治理创新的田野调查发现,在对农民进行行政性的整合基础上,通过再组织化机制实现治理对农民的社会性吸纳,是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雁子工作室”通过细化治理单元、再造组织载体、优化权责分配重塑农民参与治理的组织结构,健全农民参与治理的制度保障和路径支持。再组织化的核心是激活基层治理的“社会性”属性,通过治理结构的社会性嵌入与调整、治理主体的社会性动员与吸纳、内生性社会资本的激活与整合,再组织化再造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中间结构”,在提高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效率和社会的自主治理能力基础上,推动村级治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化 农民参与 制度化 中间结构 治理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服务型社区治理:整体性治理与社会再组织化 被引量:72
8
作者 杨君 徐选国 徐永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105,共11页
如何实现社区的善治,重建社区生活共同体,成为当前政府、社会、学界等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由于当前社区类型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网络化、社区公共事务冷漠化等社区"碎片化"问题,社区治理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型社会主义国... 如何实现社区的善治,重建社区生活共同体,成为当前政府、社会、学界等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由于当前社区类型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网络化、社区公共事务冷漠化等社区"碎片化"问题,社区治理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型社会主义国家"中更显重要和紧迫。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视角,以社会的再组织化为路径,通过形塑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发展新型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构建建立新社会服务体系等,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的深度整合,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才能形成一种协调、整合、分工、合作的治理格局。新的治理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促进社区公平实现的可能,并最终迈向服务型社区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化 服务型社区治理 碎片化 整体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促进社会自组织化:现实路径与道义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方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78,共4页
社会自组织化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立足点和重要目标。社会工作在提升社会自我组织水平上能发挥重要作用,主要通过组织志愿性、社会教育性及集体休闲性三类活动,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会自我组织、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从社会治理... 社会自组织化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立足点和重要目标。社会工作在提升社会自我组织水平上能发挥重要作用,主要通过组织志愿性、社会教育性及集体休闲性三类活动,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会自我组织、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从社会治理的深层次要求来看,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利他主义指导下的道德实践,其推进社会自组织化的专业实践培育了社会互助精神、公民责任感及社会归属参与观念,传递了积极的道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化危机 社会工作 社会组织化 道德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组织化社会中的信任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康之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7-159,共3页
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上,工业社会已经可以称为"组织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与社会的组织化相伴生的是一种契约型信任。契约型信任从属于以分工—协作形式出现的集体行动的要求,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的信... 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上,工业社会已经可以称为"组织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与社会的组织化相伴生的是一种契约型信任。契约型信任从属于以分工—协作形式出现的集体行动的要求,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的信任,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从契约型信任在工业社会的表现来看,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能够使整个社会的行为成本降低。特别是在组织活动中,是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信任的秩序功能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化社会 契约型信任 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9
11
作者 谢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9,共6页
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了社会要素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改善。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优劣。因而,社会转型在组织层面上总是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 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了社会要素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改善。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优劣。因而,社会转型在组织层面上总是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上的增长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企业组织与政府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总是有限度的,这两类组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因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大地依赖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讨论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社会意义,同时从非政府组织这个切入点来讨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组织化 非政府组织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托管的实践与组织困境: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被引量:97
12
作者 陈义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30,共11页
在"服务规模化"背景下,通过实地调查,考察了鲁西南W县供销社推动的土地托管模式,试图讨论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者如何与规模化服务对接的问题。供销社的土地托管不同于一般社会化服务,其不仅涉及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还涉及村两... 在"服务规模化"背景下,通过实地调查,考察了鲁西南W县供销社推动的土地托管模式,试图讨论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者如何与规模化服务对接的问题。供销社的土地托管不同于一般社会化服务,其不仅涉及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还涉及村两委和供销社等主体。文中分别考察了四类主体在土地托管中的行动逻辑和动力机制。分析发现,以农资商为代表的农业企业在利润驱动下,最有动力推动土地托管;而村两委和基层供销社的参与动力尚不足。本文认为,只有土地托管产生的收益高于市场,才能解决托管的组织成本问题。县供销社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民的组织化,以使托管服务产生更高的效益,调动村两委、基层供销社的积极性,是当前土地托管面临的最主要的组织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托管 服务规模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组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构建制约因素的深层次分析及其改进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习彬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8,共4页
当今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是公共政策存在着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的偏差。原有政策偏差不能及时纠正并且还在产生新的政策偏差,表明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不能有效地履行其立法职能,作为执政党第一要务的创议公共政策的政治... 当今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是公共政策存在着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的偏差。原有政策偏差不能及时纠正并且还在产生新的政策偏差,表明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不能有效地履行其立法职能,作为执政党第一要务的创议公共政策的政治领导职能也远未到位。而进一步的原因则是政治与行政不分、执政党乃至整个国家公共权力高度行政化的体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执政党公共政策创议职能、填补执政党依法执政的法律空白、加速社会组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消除和谐社会构建制约因素的对策思路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共政策偏差 执政党核心职能 政治与行政分离 社会组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转型与社会管理方式创新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彦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1,共5页
随着中国社会50多年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内外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要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应该注重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一种现代型的社会秩序及其维持机制。只有形成以理性为基础的多向互动关系才能满足这种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50多年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内外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要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应该注重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一种现代型的社会秩序及其维持机制。只有形成以理性为基础的多向互动关系才能满足这种变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中促进理性的多向互动关系发展,应注意强化社会的规范制度化建设、增强社会的组织化建设和促进沟通协商渠道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理性互动 规范制度化 社会组织化 沟通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公共财政建构的社会治理转型含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庆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3-56,176,共15页
公共财政是个人需要、公共需要、政府财政职能相统一的民主财政,从实现国家职能的财政转变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不仅具有实现基层政府财政职能转型的实质意义,而且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向民主治理的方向变革。因为只有政府财政为社... 公共财政是个人需要、公共需要、政府财政职能相统一的民主财政,从实现国家职能的财政转变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不仅具有实现基层政府财政职能转型的实质意义,而且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向民主治理的方向变革。因为只有政府财政为社会公共需要负责,赋予财政以民主的性质,保障民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利,让纳税人从政府享受到的公共利益大于其通过纳税转移给政府的资源价值,才能使政府的公共性与基层公共性社会关系的建构内在地关联起来,这具有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本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公共财政 政府预算法治化 财政民主 社会治理转型 社会利益组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社会”视角下政府职能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指向
16
作者 方宏伟 谭世贵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4-169,共6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改革方向,这意味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已经成为改革和发展的新常态。本文以哈耶克的"大社会"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提出,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正确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改革方向,这意味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已经成为改革和发展的新常态。本文以哈耶克的"大社会"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提出,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将其置于"大社会"的组织架构下进行审视。"大社会"的分析框架为我们厘定政府的职能边界,明确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空间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体预期是"大社会"运行的核心,维护大社会的运行就是要保护社会主体预期的达成。社会主体预期达成取决于主体对社会秩序确信、信息掌握、运用资源能力、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交往基础设施的可及范围和便利性。政府职能设定应当体现为维护"大社会"机制的有序运行,立足于向社会主体提供信息,促进能力培育和提升,保护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以及促进交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组织化社会 预期 政府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农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国普 《求实》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53,共3页
建国初期 ,我国相继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村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贫下中农成了农村的主权阶层 ;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农民协会、互助组、合作社等政治经济组织各自发挥着作用 ;党组织蓬... 建国初期 ,我国相继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村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贫下中农成了农村的主权阶层 ;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农民协会、互助组、合作社等政治经济组织各自发挥着作用 ;党组织蓬勃发展 ,党员是农村各组织的领导者 ;家族势力逐渐削弱等方面。相对集中型的权力结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 ,对我国社会现代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建国初期 农村 权力结构 现代化 社会组织化 农民协会 互助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利益协调机制的重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敏昭 晋一 《现代经济探讨》 2007年第4期15-19,共5页
中国当前的社会利益严重分化,利益纠纷和利益冲突加剧,利益问题已经到了激化矛盾并引发社会危机的地步。掩盖与压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尽快建立公开、公正、公平、合理、能够激励社会各阶层成员获取正当利益的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中国当前的社会利益严重分化,利益纠纷和利益冲突加剧,利益问题已经到了激化矛盾并引发社会危机的地步。掩盖与压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尽快建立公开、公正、公平、合理、能够激励社会各阶层成员获取正当利益的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关系 利益协调机制 社会组织化 政府中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