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科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叙事
1
作者 周晓虹 彭圣钦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239,共12页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主体性 历史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 文明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饱和经验训练的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贺雪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43,共7页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缺少“大循环”所形成的理论性认识的前提下,过早地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以对话和规范化为主要表现的“小循环”中,甚至变成主要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对话,以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被削弱,既...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缺少“大循环”所形成的理论性认识的前提下,过早地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以对话和规范化为主要表现的“小循环”中,甚至变成主要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对话,以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被削弱,既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经验,又难以有效回应中国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从当代中国丰富的经验和伟大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运用一切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解经验与实践的工具,形成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的概念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研究 饱和经验训练 社会科学主体性 学术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