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 被引量:33
1
作者 涂传飞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3,共5页
以一个村落舞龙活动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进行阐述。研究表明,民俗体育是一种社会再生产机制,由此当地社会得以建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民俗体育的已有认识和发展实践进行检验。最后,认为发展民俗体育能够促进农村地... 以一个村落舞龙活动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进行阐述。研究表明,民俗体育是一种社会再生产机制,由此当地社会得以建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民俗体育的已有认识和发展实践进行检验。最后,认为发展民俗体育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也为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确立实现途径。这种路径就是民俗体育走综合化的发展路径,即在依托于其民俗文化母体的前提下,保留民俗体育核心形式和核心功能,并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民俗体育中不合时宜的作用和功能进行调整和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体育 历史作用 社会生产机制 舞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头流浪现象的社会生产:制度的和文化的解释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能 宋庆宇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14,共13页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无家可归现象在当代中国都市还不算是十分显眼的社会问题,但却呈现出一个潜在成长的趋势: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内,在地下通道、桥洞或车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附近,或者在24小时开放的商业设施中,我们都...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无家可归现象在当代中国都市还不算是十分显眼的社会问题,但却呈现出一个潜在成长的趋势: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内,在地下通道、桥洞或车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附近,或者在24小时开放的商业设施中,我们都能看到街头露宿现象的常态;街头流浪者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边缘性和模糊性,往往以拾荒者、职业乞丐和流浪艺人等身份占据并定义特定的空间。本文的核心内容,是要去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语境下,作为无家可归现象中的一个主流亚型,在诸如北京这一类的核心都市地带,街头流浪现象的社会生产机制。文章认为,作为结构性力量的社会制度实践(住宅的社会供给、农地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以及反映社会行动者能动性的策略性适应(making"home"of from the scratch),在文化规范和文化心智的中介下,构成了解释当代都市街头流浪现象的一个多元的、均衡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流浪 无家可归 社会生产机制 制度实践 策略性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