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教育促进社会流动情况分析——基于H市高职院校的调研
1
作者 何杨勇 祝巧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4-80,共7页
高职教育作为促进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其效能实现亟需破解结构性矛盾。调研发现,H市高职学生因父母职业阶层、文化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收入的不同,子女接受高职教育机会有明显差异。H市高职院校为社会中下阶层的子女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 高职教育作为促进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其效能实现亟需破解结构性矛盾。调研发现,H市高职学生因父母职业阶层、文化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收入的不同,子女接受高职教育机会有明显差异。H市高职院校为社会中下阶层的子女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学生选择高职教育和专升本的主要动机是就业,H市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社会阶层有所跃迁,但薪酬较低,就业主要以省会城市为主,存在择业焦虑。为此,要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和地位,增加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倡导公平的制度文化等,助力高职教育促进社会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社会流动 社会阶层 就业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社会流动阻滞与疏解策略——基于“异地中考”现象的审思
2
作者 周玉婧 陈鹏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4,共10页
2023年7月,国内某市“异地中考”事件引发社会舆情与决策者关注。“异地中考”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表象上是区域中考制度设计合理性问题,实则揭示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社会认同困境。究其根本在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接受者社会... 2023年7月,国内某市“异地中考”事件引发社会舆情与决策者关注。“异地中考”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表象上是区域中考制度设计合理性问题,实则揭示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社会认同困境。究其根本在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接受者社会流动阻滞,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纵向流动不畅、技术技能人才上升渠道不确定以及人才市场学历化倾向严重。化解“异地中考”与职普分流的社会焦虑、实现职业教育接受者公平合理社会流动格局,亟需突破制约职业教育流动的瓶颈、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序流动以及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的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社会流动 技术技能人才 异地中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地位代际流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基于社会流动感知的再讨论
3
作者 李晓宇 白春玲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4-707,共4页
目的:了解社会经济地位代际流动感知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完善健康促进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7、2018和2021年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和... 目的:了解社会经济地位代际流动感知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完善健康促进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7、2018和2021年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对社会流动感知的健康效应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对于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观感知提高了身体健康良好与心理健康良好的概率,OR值分别为1.323、1.292(P<0.001),向下流动感知则对身心健康状况有显著的负向影响,OR值分别为0.610、0.642(P<0.001)。结合PSM方法纠正选择性偏误,结论依然成立。结论:代际社会流动感知是个人健康结果的有力预测因素。促进社会流动不仅是提升社会公平的现实需要,也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助力,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同时注重引导社会成员客观理性看待社会流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流动 身心健康 社会流动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流动对慈善近代化的驱动作用
4
作者 周秋光 万佳敏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1,共7页
近代慈善的产生与近代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深刻变化密切相关,社会流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慈善因社会流动格局的变化丧失了生长土壤继而衰熄或转型,近代慈善也因社会流动加剧及多样化逐渐发展成型。社会流动是生产... 近代慈善的产生与近代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深刻变化密切相关,社会流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慈善因社会流动格局的变化丧失了生长土壤继而衰熄或转型,近代慈善也因社会流动加剧及多样化逐渐发展成型。社会流动是生产关系改变的产物,其对慈善近代化的驱动只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的一种具象化体现。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慈善事业不再只是一种救济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更多地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慈善 社会流动 近代化 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老年人子女结构对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
5
作者 石人炳 胡惠敏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10,共15页
50-59岁的准老年人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步入老年,个体有发生主观社会流动的可能性。社会流动预期能反映即将步入老年这一“事件”对准老年人心态的影响。研究准老年人主观阶层认同的分布特点和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因素为帮助准老年人群体... 50-59岁的准老年人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步入老年,个体有发生主观社会流动的可能性。社会流动预期能反映即将步入老年这一“事件”对准老年人心态的影响。研究准老年人主观阶层认同的分布特点和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因素为帮助准老年人群体构建积极老龄观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关注准老年人当下及10年后主观阶层认同的群体分布特点,同时重点关注准老年人子女的数量和性别结构如何影响其社会流动预期,影响效应是否存在城乡差异。本研究基于费孝通的“反馈模式”,提出“现实压力机制”和“预期反馈机制”两种假设路径。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和2021年数据描述准老年人主观阶层认同的分布特点,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准老年人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主观社会感受等变量的基础上,分析子女的数量和性别结构对准老年人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准老年人当前及10年后的认同阶层分布均存在“向下偏移”,但这一特征有所弱化;大部分准老年人的社会流动预期呈现小跨度向上流动的特点。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有2个孩子的准老年人相比只有1个孩子的社会流动预期更高,儿女双全的准老年人社会流动预期高于只有1个女儿的准老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预期反馈机制”,即子女数量更多的准老年人对于未来能从子女处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抱有更高的期待,因此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向上社会流动预期。此外,子女数量与子女性别对准老年人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2个孩子、儿女双全、2个及以上女儿、2个及以上儿子均显著正向影响非农业准老年人的社会流动预期,但对农业准老年人的社会流动预期影响不显著。“预期反馈机制”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存在局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压力-反馈机制”假说,即城市准老年人支持子女的现实压力可能拉低了其对当前所处阶层的判断,当他们完成支持者到被支持者的身份转换之后,认同的主观社会阶层提高,因此出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老年人 子女结构 主观阶层认同 社会流动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纤 胡义秋 黎志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99-1511,共13页
激发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为了考察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这一内生动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以及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847名脱贫家庭青少年(平均年龄11.38±2.30岁,... 激发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为了考察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这一内生动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以及城乡差异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847名脱贫家庭青少年(平均年龄11.38±2.30岁,女生57%)进行了为期2年共3次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1)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呈上升趋势,而亲社会行为则呈下降趋势。(2)社会流动信念的初始水平能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并负向预测其下降速度,而社会流动信念的上升趋势能显著减缓亲社会行为的下降速度。(3)城乡差异调节了社会流动信念与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发展关系。与城市脱贫家庭青少年相比,农村脱贫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流动信念初始水平越高,其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也越高,下降速度越慢;此外,农村脱贫家庭青少年社会流动信念的增长速度越快,其亲社会行为的下降速度减缓越明显。结果提示,我国的脱贫政策不仅增强了脱贫家庭青少年对社会流动的主观预期和信心,而且还有效遏制了农村脱贫家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家庭青少年 社会流动信念 社会行为 城乡差异 纵向发展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视角中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摭探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振京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3,共5页
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不过,教育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提供了不同的社会流动机会。现代性的推进及科技革命为女性社会流动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起点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教育在推动女性和男性社会流动方面已经基... 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不过,教育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提供了不同的社会流动机会。现代性的推进及科技革命为女性社会流动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起点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教育在推动女性和男性社会流动方面已经基本不存在实质性差异;从过程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推动女性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和男性比较而言,女性要处于不利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视角 教育 社会流动 起点社会流动 过程社会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扩张能促进向上社会流动吗?——来自中国高校扩招的证据 被引量:2
8
作者 徐菁 邵宜航 张子尧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7,共10页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从教育公平和学历信号两个视角分析高等教育扩张对向上社会流动的影响,随后基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队列双重差分模型展开经验检验。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并未缩小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且高...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从教育公平和学历信号两个视角分析高等教育扩张对向上社会流动的影响,随后基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队列双重差分模型展开经验检验。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并未缩小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且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导致学历的信号功能快速衰减,进而弱化了教育对个人优质职业获得的促进作用。在这两方面影响的综合作用下,高等教育扩张将对向上社会流动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较低学历、农村家庭、女性这些在劳动力市场中相对弱势的群体更多地受到高等教育扩张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扩张 向上社会流动 教育公平 学历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发展中的社会流动图景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通 杨智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8,共13页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等社会结构转型是其核心内容,而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结构中进行社会流动是其必然的伴生性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性个人”向“世...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等社会结构转型是其核心内容,而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结构中进行社会流动是其必然的伴生性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性个人”向“世界历史性个人”转变的基本原理,这启示我们从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角度寻找社会流动的深层规律。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且农村人口基数庞大等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之巨以及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的任务之艰。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现实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流动人口调控机制,形成了社会流动的严控图景、自发图景、赋能图景和自主图景等纵向变迁历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来保障和推动社会流动的自主图景,尤其是助力个人全面发展的城乡融合图景和区域协调图景,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流动 城乡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 历史唯物主义 新型城镇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间的社会流动预期对青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10
作者 胡含之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7,共12页
文章通过“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23年的数据,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流动预期对自评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父母的社会阶层相比,该群体大部分抱有向上流动的预期。基于有序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向上流动的预期可以提高心... 文章通过“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23年的数据,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流动预期对自评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父母的社会阶层相比,该群体大部分抱有向上流动的预期。基于有序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向上流动的预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向下流动的预期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基于KHB中介效应分解方法发现,社会交往是社会流动预期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有60%~70%的预期效应通过社会交往传递。该研究不仅为代际流动预期如何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实证证据,而且发现应帮助青年群体正确认识社会流动,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社会流动预期 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流动感知和预期如何影响居民幸福感?——公共服务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和社会公平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6
11
作者 陈丽君 胡晓慧 顾昕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70,199,200,共25页
民众幸福感的提升,不仅源于经济流动(即相对收入的提高),还源于社会流动(即社会地位的改善)。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社会流动感知和预期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流动感知和社会流动... 民众幸福感的提升,不仅源于经济流动(即相对收入的提高),还源于社会流动(即社会地位的改善)。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社会流动感知和预期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流动感知和社会流动预期均对居民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在社会流动预期与幸福感之间具有遮掩效应,在社会流动感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社会公平感在社会流动感知与幸福感之间、社会流动预期与幸福感之间、社会流动预期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均发挥着调节作用。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社会流动感知和预期对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还具有新的公共政策价值,即社会政策的目标定位可从弱势群体向非弱势群体拓展,回应社会流动高预期人群对公共服务治理(尤其是公平性)的关切,从而带来提升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幸福感 社会流动感知 社会流动预期 社会公平感 公共服务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流动与政治信任 基于CGSS2006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9
12
作者 盛智明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59,共25页
本文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流动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并给他们带来改善生活的希望。人们所经历的向上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本文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流动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并给他们带来改善生活的希望。人们所经历的向上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以及对向上流动的感知与预期都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政治信任。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向上流动的经历与期望有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 感知的社会流动 预期的社会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预期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炜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9,共8页
社会流动预期是个体对当前社会流动状况的一个直观反映。它从主体和历史过程两方面辨析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为审视社会流动中的争论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预期,结果表明,多... 社会流动预期是个体对当前社会流动状况的一个直观反映。它从主体和历史过程两方面辨析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为审视社会流动中的争论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预期,结果表明,多数青年对社会流动预期持乐观态度,上向流动是我国青年社会流动预期的主流;与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青年相比,主观社会阶层较低的青年社会流动预期更加积极;职业影响了青年的社会流动预期,与负责人相比,中间阶级的上向社会流动预期发生比低,农民等中下阶层上向社会流动预期发生比没有差异。这说明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仍然具有活力,中间阶层的社会流动性较高;数据还表明,青年的社会流动预期跨度较短,这是阶层固化的表现之一,值得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社会阶层 社会流动预期 青年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流动模式的改变与大跃进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若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1-148,共8页
论文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大跃进中部分人的行为。认为社会流动渠道的改变导致人们更多的以紧跟上级的“政治正确”作为行动的方向,而大量的向上社会流动机会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激发起一种狂热的情绪,非制度化的精英更替带来的结果是人... 论文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大跃进中部分人的行为。认为社会流动渠道的改变导致人们更多的以紧跟上级的“政治正确”作为行动的方向,而大量的向上社会流动机会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激发起一种狂热的情绪,非制度化的精英更替带来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大家明哲保身,下放产生的大量社会地位不一致者对大跃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模式 社会流动渠道 "大跃进"运动 社会精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青年社会流动方式之变迁(1978-2010)——以对河南省22个村庄的调查为中心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现岭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9,共6页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青年向上的社会流动速度有所加快,流动的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流动方式(如招工、农转非、参军)逐渐萎缩;一些流动方式(经商、打工、婚姻)虽持续存在,但所占比例无法增加;只有升学作为传统的社会流动方式在...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青年向上的社会流动速度有所加快,流动的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流动方式(如招工、农转非、参军)逐渐萎缩;一些流动方式(经商、打工、婚姻)虽持续存在,但所占比例无法增加;只有升学作为传统的社会流动方式在持续加强。这反映了中国广大农村青年向上的流动渠道日趋狭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城镇化从表面上解决了农村青年实现向上流动的问题,但对消除阶层固化无济于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青年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方式 阶层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流动政策与青年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胜慧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9,45,共6页
青年人口的流动受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政策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深化改革目标,在促进人口的社会流动上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调查发现,青年人口对相关政策持积极态度的比例相对较低,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不高,认为"二代... 青年人口的流动受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政策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深化改革目标,在促进人口的社会流动上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调查发现,青年人口对相关政策持积极态度的比例相对较低,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不高,认为"二代现象"比较严重,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渺茫。对此,本文结合青年人对当前社会流动的态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推动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政策 青年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公正感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社会流动信念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黄四林 韩明跃 +1 位作者 孙铃 尚若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4,共7页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更是社会和谐与良好风尚的重要保证。为揭示大学生感知的社会公正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公正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以及社...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素养,更是社会和谐与良好风尚的重要保证。为揭示大学生感知的社会公正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公正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以及社会流动信念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公正感与其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2采用文字材料启动大学生公正感,考察其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控制组和低公正感组相比,高公正感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更高。研究3进一步检验了社会流动信念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社会流动信念在公正感对社会责任感影响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维护社会公正增强大学生公正感,可以通过树立社会流动信念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感 社会责任感 社会流动信念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对代际社会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郝雨霏 陈皆明 张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代际社会流动率是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代际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简称"扩招")通常被认为可增加农村地区或社会下层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强代际社会流动,从而促进社... 代际社会流动率是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代际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简称"扩招")通常被认为可增加农村地区或社会下层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强代际社会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的机会平等。但是,本文通过对全国综合调查(CGSS)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扩招后代际间社会流动尤其是农村以及处于社会下层子弟的向上流动并未发生明显改善。高校扩招后的社会绝对流动率有所上升,但相对流动率仍保持不变。这表明,高校扩招虽然促进了整体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但并未有效提升代际间社会流动。换言之,父代阶层地位对子代阶层地位获得仍然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扩招 阶层背景 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学医的动机与社会流动的期待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飞 王剑利 胡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39,共4页
选择接受医学教育的动机与向上社会流动的期待有着密切关系。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硕士生群体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五成以上来自农村或社会经济地位为中低阶层的城市家庭。学生及其家长对医生职业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选择接受医学教育的动机与向上社会流动的期待有着密切关系。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硕士生群体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五成以上来自农村或社会经济地位为中低阶层的城市家庭。学生及其家长对医生职业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认知,根源在于阶层文化、内生的家庭文化资本以及"稳中求升"的家族主义理念。这是一种基于生活实践又富有想象性的认知。学医的选择既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向上社会流动策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诠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家庭背景 家庭资源 社会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 被引量:123
20
作者 符平 唐有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1-47,共7页
本文基于2009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定量方法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的基本发现是,频繁的流动和工作更换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重要的群体特征。虽然起初的流动更多地是因为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并不是每次流动都是针对原有起点的一... 本文基于2009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定量方法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的基本发现是,频繁的流动和工作更换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重要的群体特征。虽然起初的流动更多地是因为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并不是每次流动都是针对原有起点的一次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总体上来说表现为一种倒"U"型的轨迹,即前几次流动是垂直的向上流动,但当流动次数达到某个特定的值以后,无论是流入地、职业类型、流动原因还是获得新工作的途径,都呈现出逆向选择或向下流动的特点。因而,流动虽是一个不断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过程,也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过于频繁的流动反而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流动 倒“U”型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