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之再审视 被引量:17
1
作者 黎军 宋亚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共4页
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是教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教育目的的研究首先应该建立在对教育目的科学界定的前提下,在科学界定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选择的视角,将教育目的区分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进行具体研究... 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是教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教育目的的研究首先应该建立在对教育目的科学界定的前提下,在科学界定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选择的视角,将教育目的区分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进行具体研究。对两论的研究不能陷入"孰优孰劣、孰更合理、孰更有效"的无休争论,而应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教育内容等具体特点进行有机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有机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被引量:80
2
作者 扈中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87-94,共8页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只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教育理论所认为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本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只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教育理论所认为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本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只可能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超历史的、抽象的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价值并没有一个孰重孰轻、就对孰错的问题,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实际中孰更合理,必须将二者放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3
《新视野》 1995年第6期71-71,共1页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的,目的是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它有三个基本的论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关键词 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 人的本性 健全 根据 目的 决定 本能 人的发展
全文增补中
高校人才培养如何适配社会需求
4
作者 屈西西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7,I0007,共10页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演进,大学在社会中的组织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基于供需匹配视角的理论分析,科技范式的深刻、知识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国家战略发展的不断推进,正共同塑造一股强大的社会需求合...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演进,大学在社会中的组织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基于供需匹配视角的理论分析,科技范式的深刻、知识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国家战略发展的不断推进,正共同塑造一股强大的社会需求合力,要求高校培养“智能人”“复合人”和“创新人”。但高校内部却显现课程改革滞后、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教师传统思维定势重等突出问题。为了匹配社会需要,高校应加快构建课程知识图谱,提供动态育人资源,增加跨学科评价维度,推动人才复合发展,探索多重支持方式,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人才培养 供需匹配逻辑 拔尖创新人才 社会本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社会本位的理念与法院地法适用的合理限制 被引量:30
5
作者 李双元 邓杰 熊之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7-525,共9页
在国际私法中 ,适用法院地法几乎是各国的一种固有倾向 ,晚近甚至还出现了一种“回家去”的趋势。然而 ,过多地强调法院地法的适用显然不利于各国间开展正常的民商事交往与合作。因此 ,随着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国际民商事关系... 在国际私法中 ,适用法院地法几乎是各国的一种固有倾向 ,晚近甚至还出现了一种“回家去”的趋势。然而 ,过多地强调法院地法的适用显然不利于各国间开展正常的民商事交往与合作。因此 ,随着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日益发达 ,对法院地法的适用加以适当的、合理的限制 ,以建立健康、和谐的国际民商新秩序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适用 国际社会本位理念 法院地法 合理限制 国际私法 国际民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审计理念的演进: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被引量:16
6
作者 孟焰 周卫华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0,共8页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国家审计的政府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理念。国家审计内在的公共性、社会性、独立性和管理性特质决定了国家审计理念应该从政府本位理念演进到社会本位理念。国家审计的社会本位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公开、...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国家审计的政府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理念。国家审计内在的公共性、社会性、独立性和管理性特质决定了国家审计理念应该从政府本位理念演进到社会本位理念。国家审计的社会本位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公开、责任、服务"及"参与、协同、共享"精神,它推动国家审计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目标,形成国家审计的公共管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 政府本位 社会本位 政府审计 国家审计边界 国家审计本质 国家审计功能 国家治理体系 公共管理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新分析框架 被引量:31
7
作者 童志锋 郁建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70-78,共9页
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基本路径是从政府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当前我国正处于这一变革的中间阶段,即"迈向社会本位"阶段。这一阶段会遇到诸多现实问题,如政府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差强人意。只有更加注重政府、... 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基本路径是从政府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当前我国正处于这一变革的中间阶段,即"迈向社会本位"阶段。这一阶段会遇到诸多现实问题,如政府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差强人意。只有更加注重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之间的合作治理,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的服务型、自主性与规范性,才能更好地迈向社会本位的社会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体制 政府本位 社会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 被引量:46
8
作者 薛克鹏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100,共9页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和起点,要求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分配权利的一种法律思想。它将社会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坚持权利本位,但主要关注社会公共权利而非个人权利。私法因其奉行个人本位理念而难以容纳这一权利。社会公共权利的栖...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和起点,要求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分配权利的一种法律思想。它将社会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坚持权利本位,但主要关注社会公共权利而非个人权利。私法因其奉行个人本位理念而难以容纳这一权利。社会公共权利的栖息地主要是经济法和其他社会立法。在社会本位实现过程中,国家的作用至为关键,除立法机关应以社会整体为中心配置权利和义务外,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成为实现社会本位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社会公共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法典与社会本位 被引量:20
9
作者 丁南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52,共12页
基于人的局限性、物尽其用以及社会共同体关系,我国民法典确立了社会本位理念。为克服权利本位导致的权利异化的现象,民法典确立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本位理念。权利的本质是利益而非意志。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等价值... 基于人的局限性、物尽其用以及社会共同体关系,我国民法典确立了社会本位理念。为克服权利本位导致的权利异化的现象,民法典确立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本位理念。权利的本质是利益而非意志。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等价值,并构成了权利的目的与前提。社会是私权主体以外的必须关注到的主体。对于利益的发现、衡量和判断,就构成了利益法学派的主要任务。利益法学有助于克服概念法学固有的僵化和封闭,是适应社会本位要求的民法方法论。认识社会本位的意义并厘清在民法典中的表现,有助于保护正当私权,从而防范社会本位在立法和司法上的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法自治 社会本位 权利异化 权利观 利益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本位:新型党社关系建构的逻辑前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京希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6,共7页
不同于传统的依附性社会,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主体性的新趋势,为我们分析党社关系演进的新逻辑、新景观,提供了不同既往的现实性基础。无疑,现代政党是实现政治民主的一种组织形式,更是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政治工具。之于以交互主... 不同于传统的依附性社会,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主体性的新趋势,为我们分析党社关系演进的新逻辑、新景观,提供了不同既往的现实性基础。无疑,现代政党是实现政治民主的一种组织形式,更是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政治工具。之于以交互主体性而不是主客二分为本质的新型党社关系的构建,执政党应当持守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理念,立足于社会及其根本利益,并以此为基本视点,观察和评判自我的作为及其成败得失;而不是相反,以政党为本位,从政党自身利益出发,观察和评判自我的作为及其成败得失。应当改革与完善政党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机制,将政党建设纳入民主化与法治化的轨道,将社会建设纳入主体化与自治化的进程。与之相得益彰,"服务型政党"的长久生命力即孕生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 社会 党社关系 政党本位 社会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社会本位走向以人为本 被引量:17
11
作者 洪德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9-65,共7页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导向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社会本位的评价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于突出其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和内容物化以及评价技术手段量化等使...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导向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社会本位的评价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于突出其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和内容物化以及评价技术手段量化等使职业教育发展过度重视外部环境和硬件条件,忽视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能力的实现。在回归职业教育育人本质,回应学生自我实现和向上流动的要求以及呼应工业4.0时代人才标准的综合化和高技能化等背景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转向以人为本,将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作为评价标准和内容,突出质性和量化的混合方法,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外部环境,推进职业院校自我评价、政府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质量评价 社会本位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法国家观研究:基于社会本位与国家概念的展开 被引量:9
12
作者 姚海放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21,共9页
国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参与和介入社会经济生活,是阐述经济法产生发展的重要线索。界定经济法的诸种理论也多与国家干预、协调有各式关联。过于强调国家本位的经济法理论并不适合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应当以社会本位为基础,设定经济... 国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参与和介入社会经济生活,是阐述经济法产生发展的重要线索。界定经济法的诸种理论也多与国家干预、协调有各式关联。过于强调国家本位的经济法理论并不适合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应当以社会本位为基础,设定经济法中的国家地位。考察经济法理论中的国家,不应仅限于以抽象的国家概念探讨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还应充分展开国家的构成要素,可以从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官僚机构的组织运行、角色设定与问责制、政府主导的多元社会共治等角度,具体联系经济法的各子部门制度及其运行展开分析,以此丰富经济法理论研究成果,并促成理论对经济运行实践的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社会本位 调整对象 国家干预 国家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职业教育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统一 被引量:6
13
作者 廖忠明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4-76,共3页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诞生以来,其价值取向总是跟随历史的变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历史回顾和不断的总结,从而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基础.是职业教...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诞生以来,其价值取向总是跟随历史的变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历史回顾和不断的总结,从而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基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结合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与中国的具体现实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作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社会本位”还是“党政本位”——对当前创新社会管理诸多理论分歧的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艳娥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4,共4页
当前学术界在围绕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上所使用的主要是"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在研究取向上呈现出"社会本位"与"党政本位"两种明显分歧。"社会本位"观点主张社会管理创新应高度重视社... 当前学术界在围绕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上所使用的主要是"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在研究取向上呈现出"社会本位"与"党政本位"两种明显分歧。"社会本位"观点主张社会管理创新应高度重视社会自治与公民社会的发育,"党政本位"则主张在社会管理改革问题上应更多地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做实党的群众工作。事实上,从历史传统和我国基本制度基础来看,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呈现出与西方国家所不同的另一种图景,"党政因素"与"社会因素"是可以交互通约的。胡锦涛同志围绕我国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几次讲话就是立足国情实际,将"党政主导"与"社会主体"二维融合的全新思考,指明了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本位 党政本位 公民社会 党群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本位:理想还是现实?——对民国时期社会本位立法的再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文军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63,共11页
当今学界对民国时期立法采社会本位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趋附和误用西方法学理论的结果,而未能充分考量本国现实。其实,民国时期立法采取社会本位正是出于中国次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及状况、中国民众的观念与心理、当时中国新的社会关系... 当今学界对民国时期立法采社会本位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趋附和误用西方法学理论的结果,而未能充分考量本国现实。其实,民国时期立法采取社会本位正是出于中国次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及状况、中国民众的观念与心理、当时中国新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的考虑,是对现实问题的法律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社会本位 次殖民地 民众心理 社会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本位课程文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课程文化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获得其持续生命力的,是在教育进步、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推动下形成其基本价值取向的。根据约瑟夫的课程文化理论,社会本位课程文化可以视为一种内容最为丰富和发展最为成熟的课程文... 课程文化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获得其持续生命力的,是在教育进步、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推动下形成其基本价值取向的。根据约瑟夫的课程文化理论,社会本位课程文化可以视为一种内容最为丰富和发展最为成熟的课程文化,强调课程应以社会需求或改革为核心,采取的是一种批判主义取向的课程价值立场,体现了显著的实用主义与民主主义倾向。实用主义课程文化秉持一种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哲学传统,强调教学目标应以课程本身能够应用于真实世界作为原则,致力于通过完整的目的性活动,培养出擅长于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从而将学校与职场联接起来。民主主义课程文化倡导学生和教师的民主化生存与共处,致力于通过强调平等的权利、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传播环境以及多元化的沟通交流,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当前,社会本位课程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时代潮流,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文化 社会本位 实用主义 民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民法的社会本位立法简评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四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3-96,共4页
2 0世纪初 ,世界范围之内的民法 ,在支柱性原则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 ,具有注重社会利益保护的发展趋势。受其影响 ,中国民法在近代化的过程中 ,实行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这一原则 ,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似神异 ,是超前法律移植的结果 ,... 2 0世纪初 ,世界范围之内的民法 ,在支柱性原则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 ,具有注重社会利益保护的发展趋势。受其影响 ,中国民法在近代化的过程中 ,实行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这一原则 ,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似神异 ,是超前法律移植的结果 ,对中国民法基本理念的孕育和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本位立法 超前移植 影响民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本位司法理念中国化研究——从民国的理论与实践展开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文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民国时期,中国法律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使社会本位司法理念具有中国化的可能性。政治领域的"党国体制",使国家主义与司法党化成为中国式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境下,妥善处理与传统司法的关系及注重发扬... 民国时期,中国法律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使社会本位司法理念具有中国化的可能性。政治领域的"党国体制",使国家主义与司法党化成为中国式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境下,妥善处理与传统司法的关系及注重发扬"法治"内涵,是社会本位司法理念中国化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本位司法理念 中国化 司法党化 传统司法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象·社会双本位型刑事政策模式的探讨——刑事政策模式研究之一 被引量:3
19
作者 严励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7-54,共8页
根据马克思·韦伯“理想类型”研究的理论,刑事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模式,即国家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社会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刑事政策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国家的理念,坚持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相统一... 根据马克思·韦伯“理想类型”研究的理论,刑事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模式,即国家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社会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刑事政策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国家的理念,坚持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相统一,保障人权优先的原则。在“社会先于国家”的理念支配下,刑事政策构成的形式要素与实质要素在这种模式中呈现出不同的变项,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国家本位 “国家·社会本位型” 人权保障 罪刑法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战后日本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及其意义
20
作者 王贺兰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9-101,共3页
社会本位的战后日本教育以满足生产实践需要为根本宗旨,培养大批工业化人才;以提高教育与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为目的,成功建立教育发展的产学合作体制;以培养团体主义和奋斗精神为目的加强道德教育,使日本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但由... 社会本位的战后日本教育以满足生产实践需要为根本宗旨,培养大批工业化人才;以提高教育与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为目的,成功建立教育发展的产学合作体制;以培养团体主义和奋斗精神为目的加强道德教育,使日本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但由于过分追求效率,强调整齐划一,制约了学生在思想性、创造性以及个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其道德教育也陷入了极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教育 社会本位 价值取向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