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一项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05
1
作者 周恩宇 卯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7,共9页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政府性的组织行为和任务,在操作上过于注重经济效果的考量,较少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忽视其综合性的特征,应注重整个搬迁过程中社会文化转型的推动力。社会文化的转型使得组织和个体的观念与行动发生改变,也...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政府性的组织行为和任务,在操作上过于注重经济效果的考量,较少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忽视其综合性的特征,应注重整个搬迁过程中社会文化转型的推动力。社会文化的转型使得组织和个体的观念与行动发生改变,也导致了权力的支配方式从显性转变为隐形,且支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持续加强。所以,当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在拆迁与生活安置等实践过程都需要加入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文化治理要素,并慎重考虑贫困群众的意愿与适应能力,做好及时的成效评估,若非如此,则可能产生不愿看见的相应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社会文化转型 权力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革与重构:早期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哈尔滨(1898—1931) 被引量:1
2
作者 盛昕 刘明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5,共8页
自1898年被确定为“中国东省铁路”(以下简称中东社区系统铁路)的中心枢纽后,哈尔滨便迅速地走上了由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社区系统向近代城市演化的道路,至1932年被日本占领,沙俄对哈尔滨三十余年的殖民侵略与文化渗入,共同制... 自1898年被确定为“中国东省铁路”(以下简称中东社区系统铁路)的中心枢纽后,哈尔滨便迅速地走上了由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社区系统向近代城市演化的道路,至1932年被日本占领,沙俄对哈尔滨三十余年的殖民侵略与文化渗入,共同制造了帝国殖民主义的“双重影响”,其中之一即是早期城市社会文化的转型,这段历史是哈尔滨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历史的变革与重构对今天哈尔滨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早期社会文化转型 早期城市现代化 变革与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文艺学学科建设
3
作者 曾繁仁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5,共1页
20 0 3年 12月 3- 4日 ,全国文艺学博士点及部分硕士点的导师与相关学科博士生导师在暨南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这组短文是根据部分发言整理而成的。
关键词 文艺学 学科建设 当代 社会文化转型 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文艺学学科建设
4
作者 曾繁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社会文化转型 文艺学 学科建设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诗歌样本——陈荣昌诗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友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陈荣昌生活于中国社会文化剧烈震荡和历史性转折时期,其诗体现出"新旧杂陈、多声复义"的特点。面对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态势,他坚持儒家思想的真理性和有效性。在应对内忧外患时,其诗的思想底色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考察日本... 陈荣昌生活于中国社会文化剧烈震荡和历史性转折时期,其诗体现出"新旧杂陈、多声复义"的特点。面对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态势,他坚持儒家思想的真理性和有效性。在应对内忧外患时,其诗的思想底色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考察日本,敲破酣梦,激发愧励之思。在政权更迭之际,他以"大清之遗民,中国之良民"化解两难困境,最终达成公民身份认同。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专制与共和、守节与顺世的纠缠和紧张正孕育着现代性思想萌芽,孕育着思想和文学突破的契机。这些因素使他的诗成为反映近代转型期诸多时代特征和精神特征的典型诗歌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转型 陈荣昌 精神特征 诗歌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文化转型与嬗变中的思维方式
6
作者 袁虹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6期8-12,共5页
关键词 传统思维方式 社会文化转型 对象世界 分化水平 思维模式 人类文明 理论思维 认知主体 工业文明 思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精神与大众文化批评 被引量:11
7
作者 许文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34-40,共7页
一、9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同时,社会文化形态也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转型;从价值体系上看,则由以群体为本位的文化模式,向以个体为本位的文... 一、9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同时,社会文化形态也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转型;从价值体系上看,则由以群体为本位的文化模式,向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体系转化。对大众日常生活价值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批评 人文精神 社会文化转型 中国社会 市场经济过渡 大众传播媒介 计划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贝马斯的“认识论”与“文化滞差”中的图书馆学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晓东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共5页
在人自身完成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人类陷入了“文化滞差”的困境,即精神文化的变迁严重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以人类的共同文化为基础的图书馆学处在这一历史困境中,面对着越来越尖锐突出的图书馆的价值问题以及对现代图书馆的各种选择... 在人自身完成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人类陷入了“文化滞差”的困境,即精神文化的变迁严重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以人类的共同文化为基础的图书馆学处在这一历史困境中,面对着越来越尖锐突出的图书馆的价值问题以及对现代图书馆的各种选择的判断。哈贝马斯的"认识论"作为一种肯定了人的情感意志、价值和理想选择的社会学理论,为处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图书馆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追求提供了新的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图书馆 文化滞差 哈贝马斯认识论社会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以明清学术四杰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6,共7页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明清学术四杰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提供本土资源的突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转型 启蒙思潮 明清学术四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与现代阿拉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更新
10
作者 陆怡玮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4期76-81,共6页
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倡导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在文化转型中既保留了传统核心价值观,又融入作为现代文化核心特征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的新型核心价值观。为此,他既尊重宗教作为传统道德基石的作用,又... 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倡导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在文化转型中既保留了传统核心价值观,又融入作为现代文化核心特征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的新型核心价值观。为此,他既尊重宗教作为传统道德基石的作用,又将科学作为现代价值支柱而加以大力弘扬;既继承了伊斯兰教入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定位,又试图将它与现代人本主义精神相结合,以凸显"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因此,此种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实际是对具有现代自我意识的"新人"的召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马哈福兹 阿拉伯社会文化转型 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毕苑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1,共3页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研究 近代中国 教育体制 文化权势 知识结构 国家认同 社会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欲望叙事的溃败:从“个体写作”到“身体写作”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光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关键词 “身体写作” 个体经验 欲望叙事 后现代文化思潮 社会文化转型 20世纪90年代 “寻根文学” 群体意识 “朦胧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女平权抑或性别政治中的革命——清季女性精英身份认同的两种路向及其书写
13
作者 王天根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100,共10页
近年来,女性史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亮点。清季以秋瑾、吕碧城为核心的女性精英身份认同呈现的路向及其书写尤值得考量。近代意义上的才女不仅涉及女性才貌,还关联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的自我定位及其身份认同,这其中涉及女性才貌的... 近年来,女性史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亮点。清季以秋瑾、吕碧城为核心的女性精英身份认同呈现的路向及其书写尤值得考量。近代意义上的才女不仅涉及女性才貌,还关联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的自我定位及其身份认同,这其中涉及女性才貌的社会文化分析。由男女平权转向性别政治中近代女性史学探索还涉及性别话语分析及其社会意义的解读等。而社会文化史框架下的女性史书写关联着书写对象的思想,也涉及论证材料的选择,有其难度。处理思想与材料的勾连,涉及研究对象内在的主体性及其外在形象的客观性的把握,等等。唯有处理好这些关系,女性史书写才能有所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世 社会文化转型 女性史的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学缘何不热——为20世纪“中庸学”之落后把脉
14
作者 陈科华 《社会科学家》 2000年第2期24-28,共5页
:“中庸学”既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显学 ,也是世纪之交倍受世界文化关注的大智慧 ,但统计学材料表明 ,2 0世纪有关中庸之道的学术研究已经与其为显学的地位很不相称了。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与人们对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体系中... :“中庸学”既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显学 ,也是世纪之交倍受世界文化关注的大智慧 ,但统计学材料表明 ,2 0世纪有关中庸之道的学术研究已经与其为显学的地位很不相称了。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与人们对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定位认识有关 ,2、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特殊历史景况有关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学 定位 儒家思想体系 社会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精神”论争再思录 被引量:3
15
作者 申延平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2期153-155,共3页
本文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 ;并从社会文化转型的前提下去透视这场论争 ,认为“人文精神并未真正失落”与“传统人文精神并不适应于现代社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世俗精神 市场经济 社会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家园:艰难的守望──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斌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4-127,共4页
关键词 上海文学 守望 精神家园 文学创作 精神空间 社会文化转型 式微 年代 和亲 包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现实主义:21世纪乡土喜剧的银幕抒写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3,共5页
中国电影有着绵延深厚的乡土想象传统。在百余年影像链条中,"农村是一个永远的景观,农民是一个写不尽的形象……如果对中国电影史作一个纵向考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真正标示社会文化转型特征的几乎都是农村题材作品"[1]。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社会文化转型 农村题材 乡土想象 荒诞现实主义 21世纪 纵向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戏剧小品的短与巧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素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6-77,共2页
浅谈戏剧小品的短与巧○李素梅我曾写过一篇浅谈戏剧小品的特殊魅力的短文,把戏剧小品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成一种特殊魅力。正因为戏剧小品具有特殊魅力,树立了戏剧小品在戏剧舞台上新颖、别致、光彩夺目的美好形象,成了当今戏剧改革的... 浅谈戏剧小品的短与巧○李素梅我曾写过一篇浅谈戏剧小品的特殊魅力的短文,把戏剧小品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成一种特殊魅力。正因为戏剧小品具有特殊魅力,树立了戏剧小品在戏剧舞台上新颖、别致、光彩夺目的美好形象,成了当今戏剧改革的宠儿,文艺舞台上的娇娇者,赢得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小品 特殊魅力 机器人 审美情趣 结尾巧 群众文艺活动 审美教育功能 社会文化转型 现代生活方式 老工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