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祠堂视角看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的流变和社会文化空间分异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凡 朱竑 黄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9-937,共9页
明以来佛山逐渐形成八图土著宗族文化景观和侨寓宗族文化景观并存的格局,对佛山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通过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通过景观复原、地图... 明以来佛山逐渐形成八图土著宗族文化景观和侨寓宗族文化景观并存的格局,对佛山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通过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祠堂景观为视角,解读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时空演变及其所意涵的社会文化空间意义。结果表明:①宋元时期祠堂主要集中在佛山南部大塘涌沿岸,反映出宋代涌入佛山的移民早期多定居在南部;②明代佛山镇祠堂数量急增,表现出聚落空间由南部向中部扩展的趋势,祠堂景观基本形成了以南部的锦澜、东头、栅下铺和中部的祖庙、黄伞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③清以后祠堂景观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大变化,但八图土著宗族内部产生的裂变促使土著祠堂景观发生空间扩散。土著祠堂与侨寓祠堂景观空间上既互补又相互混杂,说明随着侨寓的大量进入,土著传统血缘空间被打破,地缘、业缘等因素增强,这正适应了佛山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文化景观 祠堂 佛山 历史GIS 社会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曹国新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88-192,共5页
与前现代传统社会的古典旅游不同,现代大众旅游表现为日常生活的渐近线。这一转向要求强化接待地社会文化空间的可消费性,会对其产生隔离、断裂与错乱的系列影响。只有创新旅游业理论才能实现旅游的本质目标。
关键词 旅游人类学 大众旅游 旅游接待地 社会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 被引量:18
3
作者 曲艳 裴小松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27,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已形成热潮,但具体到该名词的概念、内涵及外延,很多国人仍是知之甚少。究其根本,这种非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非遗"采取片面化保护的结果,是我们在"非遗"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及执行上出现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已形成热潮,但具体到该名词的概念、内涵及外延,很多国人仍是知之甚少。究其根本,这种非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非遗"采取片面化保护的结果,是我们在"非遗"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及执行上出现偏差所导致的结果,是我们长期以来将"非遗"保护剥离其活态性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的结果。将"非遗"保护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合适位置去思量其价值与作用,这应是我们进行"非遗"保护时所采取的正确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社会文化空间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尖上”的认同构建:澳门地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在丰富中华美食版图中的定位
4
作者 唐娟 黄丽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6,共3页
澳门地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成功申报在推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食文化之旅、共促文化繁荣、加强文化认同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食物为载体,游客和居民将自身与饮食文化空间联系起来,共同唤醒和重塑了对澳门地区社会环境、人文... 澳门地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成功申报在推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食文化之旅、共促文化繁荣、加强文化认同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食物为载体,游客和居民将自身与饮食文化空间联系起来,共同唤醒和重塑了对澳门地区社会环境、人文风情和社区文化的集体记忆^((2))。澳门地区饮食文化空间成为了游客体验东西方饮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独特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社会文化空间 创意城市 游客体验 澳门地区 人文风情 文化之旅 物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民族志的“组合、聚合、隐喻”三维结构分析系统--《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十一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民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4-210,共7页
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可分为观念—思维—策略层、学统—制度—规范层与方法—体验—应用层三个层面,可大体归属并对应于“学术、学科、话语”三大体系。其中,观念层带有跨学科特点和超文化视野,为深隐范式层面;学统层和方法层... 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可分为观念—思维—策略层、学统—制度—规范层与方法—体验—应用层三个层面,可大体归属并对应于“学术、学科、话语”三大体系。其中,观念层带有跨学科特点和超文化视野,为深隐范式层面;学统层和方法层更带有本学科视角和个体文化视野,为显表范式层面。在音乐民族志方法层,通过“学科实践”或“中国实践”产生、形成的“学科经验”“中国经验”乃至“中国范式”,无不获益于“观念—思维—策略层”学科方法论的引领和指导。21世纪以来,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思路产生了如下两方面明显的拓展:其一,在研究策略上,出现了由侧重定点个案课题研究转向关注多点比较研究以及同时兼顾共时与历时、空间与时间等时空交互关系和专注空间内部关系等不同的发展趋向;其二,在研究方法上更加重视去观察音乐文化施加于社会个体的内化、外化与客体化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对象性(或实践性、演绎性)视角层面与归属性(或归纳性、理论性)视角层面的互动与交合。在此模式分析系统中,包含了“历时、共时、隐喻”(音乐学)、“时间、空间、隐喻”(民族音乐学)、“文化、社会、隐喻”(音乐民族志)和“模式、变体、隐喻”(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四个梯状次级分析方法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 “组合、聚合、隐喻”三维结构分析系统 文化空间社会空间 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