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产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效应探析——皖南大公圩以河蟹产业为媒介的地域社会调查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2-116,共5页
生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共生,而且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文化效应。在大公圩地域范围内,河蟹生态产业的发展使影响所及人群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即以河蟹产业为媒介的地域社会。在这样的地域社会中,生态... 生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共生,而且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文化效应。在大公圩地域范围内,河蟹生态产业的发展使影响所及人群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即以河蟹产业为媒介的地域社会。在这样的地域社会中,生态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福利、社区生产生活、民间社会制度和亚文化的媒介。以产业为媒介的地域社会是对项目社会的理论拓展,揭示了产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议题,其本身也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社会 生态项目 特色地域社会 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化发展视域下“两美”浙江建设的社会文化效应——习近平“两座山”科学论断的体会与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隗斌贤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3,共7页
绿色化发展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诠释。为纪念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提出十周年,文章以"两座山"论断... 绿色化发展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诠释。为纪念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提出十周年,文章以"两座山"论断为指导,从生态公正和社会、文化建设的视角对绿色化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通过社会文化建设推动"两美"浙江建设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明确"两美"建设本质上是社会问题,文化建设是灵魂,既需要社会公平也需要生态公正,还需要树立生态文化价值理念,从而才能形成全面、公正和长效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座山”论断 “两美”建设 生态公正 社会文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效应的因子分析——以桂林市红岩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关俊利 谢雨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5-927,935,共4页
采用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桂林市红岩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通过因子分析,选出影响生态农业旅游社会文化的4个主要因素:社会文明、民俗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子,今后在引导居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主要因... 采用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桂林市红岩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通过因子分析,选出影响生态农业旅游社会文化的4个主要因素:社会文明、民俗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子,今后在引导居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主要因素,最后提出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各种文化知识的教育、建立各种旅游协调措施来调控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旅游 社会文化效应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反贫困作用之争——关于旅游扶贫效应问题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文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3期6-13,共8页
在旅游反贫困效应中,贫困人群感知最为明显的是经济效应。在经济效应方面,大部分研究成果认为旅游发展可以反贫困,经济效应较为显著,但经济效应较为集中于宏观经济,在微观的贫困人群获益上,效应不显著或处于难以测度阶段。在环境效应方... 在旅游反贫困效应中,贫困人群感知最为明显的是经济效应。在经济效应方面,大部分研究成果认为旅游发展可以反贫困,经济效应较为显著,但经济效应较为集中于宏观经济,在微观的贫困人群获益上,效应不显著或处于难以测度阶段。在环境效应方面,旅游发展既可以保护和保持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但也会造成生态退化,掉入自然资源脆弱下的“贫困陷阱”,甚至危及当地贫困人群生计。在社会文化效应方面,原生态社会文化的保有是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但贫困人口对于发展现代文化的渴求,又使之成为难解的矛盾体;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阶层化、压力性事件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旅游反贫困的正面效应。在旅游反贫困对象方面,国内外都指向了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均认同核心目标应瞄准贫困人口,但对于贫困人群参与旅游的态度、能力、行为等,政府、专家、贫困人群则各有忧虑;关于贫困人口在参与旅游的态度、期盼效益,不同特征下的人群也有不同考虑和相应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扶贫 反贫困 经济效应 社会文化效应 贫困人口 脱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简介
5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74-74,共1页
由我校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朱义禄撰写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6.5万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87年哲学类)的一项最终成果。该书从理想人格及其实现这一特定视野,来考察儒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儒家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 朱义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理想人格范型 儒家文献 辽宁教育 社会文化效应 圣贤 生死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效应分析
6
作者 温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2-25,共4页
西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块生态重地 ,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保护好这片人类共有的生态宝地 ,就必须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 ,走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努力实现产业的资源化、特色化、社... 西藏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块生态重地 ,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保护好这片人类共有的生态宝地 ,就必须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 ,走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努力实现产业的资源化、特色化、社会化与生态化发展 ,才有可能确保独特高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合理开发利用丰富资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传统产业效应 现代产业效应 社会文化效应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内涵的演变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爱河 《中国博物馆》 2005年第4期76-80,共5页
博物馆陈列展示活动不是一种纯知识现象和认知行为,它的传播必然会引起知识现象之外广泛深刻的社会文化效应,博物馆陈列展示在传播知识和观赏性服务的同时,也把一定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传递给了社会大众。现代博物馆陈列展... 博物馆陈列展示活动不是一种纯知识现象和认知行为,它的传播必然会引起知识现象之外广泛深刻的社会文化效应,博物馆陈列展示在传播知识和观赏性服务的同时,也把一定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传递给了社会大众。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作为“传播主体对文化记忆中的陈列对象(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与受众之间互动进行的一种认知、解读和思想诉求的创造性过程”,其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情感、主题陈诉与文化传播,都在经历着一个深刻的变化:信息(知识)、娱乐和审美构成了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新内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再现历史、延伸展示内容到浓缩更多的知识信息以挖掘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博物馆 展示活动 设计内涵 陈列 演变 社会文化效应 传播知识 认知行为 价值观念 文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学研究:尚不可靠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10
8
作者 Julio Aramberri 谢彦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29,共6页
本文通过对瓦丽妮·史密斯主编的新作《重访主人与客人 :2 1世纪的旅游问题》一书的评述 ,比较全面地涉猎了过去 2 0多年来本文旅游学研究尤其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当前的某些主流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 ,并阐明了作... 本文通过对瓦丽妮·史密斯主编的新作《重访主人与客人 :2 1世纪的旅游问题》一书的评述 ,比较全面地涉猎了过去 2 0多年来本文旅游学研究尤其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当前的某些主流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 ,并阐明了作者的这样一种见解 :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的判断要坚持动态的、辨证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学 理论基础 旅游人类学 社会文化效应 《重访主人与客人:21世纪的旅游问题》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