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被引量:6
1
作者 汪正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61,共8页
本文辨析了意识形态含义上的变化 ,即从抽象思想体系向日常体验和话语实践层面转化 ,并考察了意识形态从社会文化批判范畴演变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范式的基本历程。文章指出 ,由于意识形态的运作目标是隐藏并神秘化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 本文辨析了意识形态含义上的变化 ,即从抽象思想体系向日常体验和话语实践层面转化 ,并考察了意识形态从社会文化批判范畴演变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范式的基本历程。文章指出 ,由于意识形态的运作目标是隐藏并神秘化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真正实质 ,意识形态批评担负了一种去神秘化的解蔽功能 ,属于批判资本主义的激进话语体系的一部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 社会文化批判 资本主义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视角·客观背景·研究范围——关于“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几点随想
2
作者 汪晖 《鲁迅研究动态》 1988年第7期31-32,共2页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关系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第一,把鲁迅对他同时代文化名人——如陈源、林语堂、梁实秋、胡适、梅兰芳……的批判纳入到鲁迅的社会文化批判体系之中进行考察。
关键词 现代文化名人 鲁迅 社会文化批判 梁实秋 林语堂 胡适 陈源 梅兰芳 研究范围 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文学的一对“并蒂莲”——《四世同堂》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综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成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4期83-89,共7页
本文以平行比较的方法, 对《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四世同堂》的异同作了多方位分析和探讨。文章指出两部小说的共同特色主要体现在别具匠心的人像展览结构、鞭辟入里的社会文化批判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等方面。两部小说的相异不仅基... 本文以平行比较的方法, 对《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四世同堂》的异同作了多方位分析和探讨。文章指出两部小说的共同特色主要体现在别具匠心的人像展览结构、鞭辟入里的社会文化批判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等方面。两部小说的相异不仅基于截然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而且由于一个极其有趣的同源异种现象, 即二者均以《战争与和平》为出发点, 从不同视角对其内容作了横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像展览结构 社会文化批判 艺术手法 同源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问题
4
作者 汪正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26,42,共7页
马克思把关于美的本质探讨转向美的生成,转向艺术、社会、人生,转向感觉和感性的解放,对传统美学进行了形而上学颠倒,推动了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的种种矛盾,确立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文... 马克思把关于美的本质探讨转向美的生成,转向艺术、社会、人生,转向感觉和感性的解放,对传统美学进行了形而上学颠倒,推动了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的种种矛盾,确立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性维度和方法论,为20世纪美学的社会文化批判转向奠定了基础。20世纪美学对马克思美学思考的关系,呈现出继承、发挥、修正、质疑或挑战等诸种情况,并且常常多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无论对马克思本人美学思想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构,既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也是一个面对现实的再创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 美学 社会文化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十二条军规》之续集《终了时刻》综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成梅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8-41,共4页
从《终了时刻》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要关联、其社会文化批判意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等三个方面对该小说予以综合评析。认为作为续集,《终了时刻》一方面对前作之意蕴有进一步评议和铨释,另一方面又与前作交相辉映,共同构成针对... 从《终了时刻》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要关联、其社会文化批判意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等三个方面对该小说予以综合评析。认为作为续集,《终了时刻》一方面对前作之意蕴有进一步评议和铨释,另一方面又与前作交相辉映,共同构成针对美国社会文化阴暗面的批判檄文。同时,作为作家一生艺术追求之结晶和艺术积累之表现,这部小说的艺术手法较之前作更为多姿多彩,是对后现代主义艺术更全面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集 社会文化批判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
6
作者 汪正龙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0,共7页
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话题对接与语境关联,这为对二者进行比较与结合提供了可能。其中对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詹姆逊等人综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构筑... 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话题对接与语境关联,这为对二者进行比较与结合提供了可能。其中对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詹姆逊等人综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构筑新的理论形态的尝试,是与美学有关的三个方面。怀疑精神与对美好社会以及审美与艺术的共同追求是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深层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弗洛伊德 美学 社会文化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偶然性对抗下的悲剧——简析《诺言》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浩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90-96,共7页
本文通过对迪伦马特的犯罪小说《诺言》中主人公马泰依英雄形象和悲剧命运的分析,指出小说所蕴含的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以及作家对哲理的探讨,这正是这部小说成为无与伦比的犯罪小说、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严肃小说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 理性 偶然性 图书评价 《诺言》 迪伦马特 犯罪小说 悲剧命运 社会文化批判 哲理 瑞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的精神分析——《马桥词典》再解读
8
作者 崔耕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8,共7页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作品。自它1996年问世以来,就伴随着批评界的各种声音。在研究《马桥词典》的诸多成果中,文体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以词典为方式去编织小说被认为是《马桥词典》最具有开创...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作品。自它1996年问世以来,就伴随着批评界的各种声音。在研究《马桥词典》的诸多成果中,文体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以词典为方式去编织小说被认为是《马桥词典》最具有开创性的部分。20多年来,众多研究成果多以文体分析为中心,扩散到如何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1)展现地方历史、地方特色,(2)如何进行社会文化批判以及由特殊的文体形成新的叙事方式(3)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桥词典》 精神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史 解读 长篇小说 社会文化批判 《名作欣赏》 文体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鲁迅杂文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玉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9期12-23,共12页
试论鲁迅杂文的基本特征李玉明相对于鲁迅研究在其他方面的突破和发展,新时期的鲁迅杂文研究是滞后的。撇开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否定鲁迅杂文从而“棒杀”鲁迅的倾向不论,在大量的关于鲁迅杂文研究的论著中,更多的是老调重弹,... 试论鲁迅杂文的基本特征李玉明相对于鲁迅研究在其他方面的突破和发展,新时期的鲁迅杂文研究是滞后的。撇开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否定鲁迅杂文从而“棒杀”鲁迅的倾向不论,在大量的关于鲁迅杂文研究的论著中,更多的是老调重弹,甚至在祖述着五、六十年代冯雪峰、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社会文化批判 杂文创作 国民灵魂 旧传统 历史与现实 社会变革 社会现象 义和团运动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