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文化思想与大学生人格塑造
1
作者 徐永富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2-43,共2页
塑造大学生的完善人格,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新背景,剖析社会文化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进而提出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方法.一、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新背景大学生人格是指... 塑造大学生的完善人格,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新背景,剖析社会文化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进而提出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方法.一、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新背景大学生人格是指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特质、性格特点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大学生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再塑性,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又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在以往的经验中,大学生人格塑造多通过自我、家庭、学校这三条主要途径来实现.这三者或各自孤立、或两两结合、或三位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塑造 社会文化思想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完善人格 行为方式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重要内容 塑造方式 相对稳定性 两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
作者 颜吾佴 马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0-23,28,共5页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毛泽东立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坐标,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科学战略安排,明确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等的业务和中心环节,为社会主义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毛泽东立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坐标,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科学战略安排,明确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等的业务和中心环节,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四个自信”“明体达用”“首要政治任务”三个主要方面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毛泽东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想文化的协调 被引量:3
3
作者 吴俊清 刘瑞贤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8,共3页
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社会思想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协调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基础,而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就必须注重它的“内和谐”和“外适应”。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想文化 “内和谐” “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温朝霞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7,共7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索,阐述了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路明灯,激励着几代觉醒的中国人为着革命的胜利而不懈地努力。后来,党的第二代、第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索,阐述了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路明灯,激励着几代觉醒的中国人为着革命的胜利而不懈地努力。后来,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创造出适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文化,并指导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新命题,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理论的创新。从革命文化到和谐文化,从文化革命到文化和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创新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5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共1页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特质
6
《毛泽东研究》 2017年第1期124-125,共2页
门献敏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勇于担当与善于求索的一生,他不仅承载着领导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文化振兴、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 门献敏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勇于担当与善于求索的一生,他不仅承载着领导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文化振兴、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特质 思想理论教育 民族危亡 历史重任 民族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列宁“政治遗嘱”札记——一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7
作者 赵永清 《江海学刊》 1987年第2期65-68,共4页
文化建设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宁在1923年(即临终前一年),曾经多次论述到这个问题。1923年1月至3月,列宁抱病口授了他一生的最后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组织工农检查... 文化建设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宁在1923年(即临终前一年),曾经多次论述到这个问题。1923年1月至3月,列宁抱病口授了他一生的最后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组织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通称这五篇文章为列宁的“政治遗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政治遗嘱” 列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我国革命》 札记 学习 《论合作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对国有企业活力的再思考
8
作者 李新中 《新视野》 1996年第2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活力 社会思想文化环境 美国 日本 企业管理 科学管理
全文增补中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宫玉涛 李晶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3,共7页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在晚年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为坚定和深刻。列宁晚年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系列思想,体现了列宁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在晚年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为坚定和深刻。列宁晚年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系列思想,体现了列宁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与深入思考。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晚年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对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0
作者 吴昊 《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19,16,共4页
本文阐述了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探讨了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方针的基础上,对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作出了如下的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提高教育质量;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必须大胆利用;提倡国际学... 本文阐述了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探讨了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方针的基础上,对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作出了如下的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提高教育质量;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必须大胆利用;提倡国际学术交流,吸收国外人才,派人出国留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方针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毛泽东 资本主义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 被引量:22
11
作者 段吉方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24,共5页
自从美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提出创伤理论以来,关于文化记忆与创伤研究就成了当代文化社会学研究中的焦点之一。亚历山大认为:“创伤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建构的事物。”亚历山大的创伤理论强调文化创... 自从美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提出创伤理论以来,关于文化记忆与创伤研究就成了当代文化社会学研究中的焦点之一。亚历山大认为:“创伤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建构的事物。”亚历山大的创伤理论强调文化创伤建构中的社会属性,创伤研究具有融人一定社会思想文化的文化记忆特征,他的这一理论观念对文学叙事中的创伤体验与创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文学叙事中的创伤体验毫无疑问也无法忽略或剔除某种社会建构的属性特征,特别是某些具体个体创伤体验续写特征的创伤叙事,更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建构制约的文化记忆形式。因此,从创伤叙事入手,探讨文学叙事层面上文化创伤建构的社会属性,超越个体文学书写的经验现实,才可能重构文化记忆的历史与现实,走向具有人类属性的文化创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 文化记忆 历史与现实 美学 表征 亚历山大 社会属性 社会思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晓林 《学习论坛》 2007年第6期5-7,共3页
关键词 和谐文化 先进文化 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 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阶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学发展的理论探索──简评《中国诗学思想史》
13
作者 愚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8-98,共1页
关键词 诗学思想 中国诗学 思想 理论探索 诗学发展 文化学术思想 中国传统 传统诗学 历史与逻辑统一 社会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第五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黄祖芬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0-41,共2页
华东地区第五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于1983年10月6日至10日在江苏省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召开,来自华东六省一市80多所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院)长、主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负责同志、思想教育课程的部分教师以及部分省的党政部门的同志近... 华东地区第五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于1983年10月6日至10日在江苏省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召开,来自华东六省一市80多所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院)长、主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负责同志、思想教育课程的部分教师以及部分省的党政部门的同志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70多篇。中宣部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陆钦仪同志作了题为《西方社会文化思想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报告。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周治华同志向全体代表介绍了苏州经济发展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华东地区 大学生 教育课程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研讨会 社会文化思想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教师 教育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辟蹊径,匠心独运——《<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评介
15
作者 庞广仪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7-128,共2页
近代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国家和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救国方略,从而使社会思想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中佼佼者... 近代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国家和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救国方略,从而使社会思想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中佼佼者,他面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严峻现实,第一次系统而有选择地传播进化论。严复代表性译著《天演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翻译史上的丰碑,对处转型中的清末民初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演论》 社会动员 清末民初 传播 中国近代思想 评介 社会思想文化 近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贡献
16
作者 郭建宁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29,共1页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新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新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以中国梦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比如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思想,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强调改善民生、坚持公平正义,以此来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让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思想,即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军队和国防的一切训练瞄准的是能打仗、打胜仗;以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国际和外交思想,最主要的理念是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以上这些方面,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防建设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玉婷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I0007-I0007,共1页
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放、互动与高效的网络信息交互模式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也起到了长远的影响作用。基于网络环境,高校思政教育正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 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放、互动与高效的网络信息交互模式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也起到了长远的影响作用。基于网络环境,高校思政教育正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新冲击与新挑战。方文和黄荣华合著的《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聚焦于互联网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主客体关系、教学运行机制、创新路径进行了全面地论述,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下有效总结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德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办法,切实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 青年大学生 高校 教育策略 思政教育 社会思想文化 教学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蓉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6期149-152,共4页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层图书馆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服务保障机制,加强信息数字化建设,注重特色乡村文...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层图书馆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服务保障机制,加强信息数字化建设,注重特色乡村文化建设。基层图书馆扎根基层,服务乡村,优化图书、报刊等馆藏资源,巩固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立足地方文献资源特色,发挥图书馆员的专业优势,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推进基层图书馆延伸服务,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文化 基层图书馆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研究--评《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
19
作者 杨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I0003-I0003,共1页
《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李宏伟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一书从理论严谨、历史发展等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传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引入到更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化研究之中,深刻理解并把握了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社会... 《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李宏伟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一书从理论严谨、历史发展等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传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引入到更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化研究之中,深刻理解并把握了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思想文化变迁,进而在文化批判中推进科学技术哲学体系与文化体系融合、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科学技术哲学 社会思想文化 李宏伟 商务印书馆 体系融合 创新与发展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境中的文学期刊与因循中的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生态环境考察之一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立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92,共7页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渤海大学、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于二○○六年九月八号至九月十一号在辽宁锦州联合举办“文学传媒与文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我们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发一组,以飨读者。九十年代以来,大...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渤海大学、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于二○○六年九月八号至九月十一号在辽宁锦州联合举办“文学传媒与文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我们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发一组,以飨读者。九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对于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影响力不断强化。当代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传播接受史。通过考察文学传媒与文学教育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能够拓展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修正文学史研究中的偏失,摆脱一些历史盲点和思维惯性的负面影响,使文学史研究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在选发的论文中,尽管表述不完全一致,但不约而同地谈到文学环境问题。这表明,在一个媒体时代,传媒的价值趋向与文学环境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在生机与混乱并存的当前文学生态中,文学传媒不仅要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还应该积极地去改善和重塑文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生态环境 文学期刊 社会思想文化 作品创作 思想文化建设 读者接受 传播机制 外在因素 近代出版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