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1
作者 纪伟伟 沈军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76,共4页
实习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医务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天津市某大型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为案例,分析并归纳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经验。通过“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服务场景创新、高效资源整合、职业发展聚焦”四... 实习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医务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天津市某大型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为案例,分析并归纳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经验。通过“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服务场景创新、高效资源整合、职业发展聚焦”四维路径,基于以价值观为引领的“专业能力培育—临床实务操作—督导评估反馈”的三阶段实习流程,构建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育效能,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社会工作 医疗机构 实习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基于对增进民生福祉回应人民需求的分析
2
作者 赵一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2,共7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这些问题对于如何把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意义重大。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这些问题对于如何把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意义重大。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推进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价值旨归要求我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践行增进民生福祉的专业教育使命。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学位 研究生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何以赋能农村家庭教育
3
作者 梁小娇 《村委主任》 2025年第6期47-49,共3页
农村家庭教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经济、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农村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整体进... 农村家庭教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经济、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农村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资源 农村家庭教育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体制化”到“体制化”:制度逻辑视角下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的行动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闵兢 杨发祥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101,共11页
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的确立到社工站的建设,社会工作一直是作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力量”被纳入“准体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基于制度逻辑视角,社会工作在“准体制化”阶段虽然被制度隐形的“合法性压力”所约束,从而表现... 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的确立到社工站的建设,社会工作一直是作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力量”被纳入“准体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基于制度逻辑视角,社会工作在“准体制化”阶段虽然被制度隐形的“合法性压力”所约束,从而表现出行政趋同的行动取向,但也在工具主义逻辑的驱使下充分撷取了制度的“可获取性”和“可利用性”,借用政府的符号身份、行政资源和监管评估,实现内源性的借力发展。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正式进入国家党政体制,“体制化”语境中的社会工作需要秉持“恰当性逻辑”,承担起统合性治理的主导任务,从角色定位、服务取向和治理模式层面进行适应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体制化 制度逻辑 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中的平衡:社会工作伦理的理论整合与实践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川兰 曹英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5,共15页
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实践的行动指南,而伦理理论是作出伦理抉择的重要基石。当前,目的论、义务论、德性论、关怀伦理和商谈伦理等理论一方面丰富了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另一方面,不同伦理理论间内在的张力和复杂的服务情境使... 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实践的行动指南,而伦理理论是作出伦理抉择的重要基石。当前,目的论、义务论、德性论、关怀伦理和商谈伦理等理论一方面丰富了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另一方面,不同伦理理论间内在的张力和复杂的服务情境使得社会工作者很容易陷入伦理抉择“陷阱”,难以形成系统的伦理逻辑并用以指导专业实践活动。因此,社会工作伦理理论的整合是回应社会工作服务现实困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品性和伦理理论的融贯发展逻辑,本研究提出了全面性统合、共识性拟合和协同性嵌合三种不同的整合路径;社会工作行业伦理守则的情境性迭代、社会工作督导的专业性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性训练则是实现伦理整合转向的可行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伦理 理论整合 专业实践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挑战 被引量:2
6
作者 文军 陈雪婧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1,158,159,共14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有必要厘清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当前的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视为社会工作的工作场域、工作方式、服务对象、研究载体,具有一定片面性。实际上,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人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有必要厘清人工智能社会工作的理论意涵。当前的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视为社会工作的工作场域、工作方式、服务对象、研究载体,具有一定片面性。实际上,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人工智能社会工作都具有混合特征:一是工作场域的网络化与现实性互动相结合,二是工作方式的智能化与传统性方法并举,三是服务内容的复杂化与人文性底色交织,四是工作范式的革新化与经典性模式互补。人工智能给社会工作注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现实挑战,包括数字鸿沟下服务受众局限、技术发展中社会工作者适应力不足、技术理性下社会工作伦理风险、技术革新中社会工作研究的滞后等。新时代的社会工作要化风险为机遇,积极拓展社会工作的知识范畴,运用人工智能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工作 理论意涵 现实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行动者网络构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进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2,共3页
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部门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依据,认为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行动者网络构建之问... 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部门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依据,认为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行动者网络构建之问题呈现、利益赋予、招募成员、行动动员等转译程序,可以通过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问题化、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主体同盟化、构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共同体、成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代言者予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特大事件 档案工作 行动者网络 社会力量参与 问题清单 主体同盟 命运共同体 网络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8
作者 何志晶 姚尚满 王志中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5,共6页
对国内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基础、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分布不均衡,美国是研究的主阵地,国外相较于国内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合作密度高。基于不同国情和健康政策,国内外公共卫生... 对国内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基础、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分布不均衡,美国是研究的主阵地,国外相较于国内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合作密度高。基于不同国情和健康政策,国内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热点和趋势差异化明显,国外研究以社会工作、公共卫生为核心,聚焦健康、儿童、女性和预防等相关主题展开,2020年以来影响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是另一个突出点;国内研究热点和趋势集中于疫情防控和学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习型社会的大教育建设
9
作者 侯怀银 岳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其达成亟须以大教育为依托和引领。学习型社会图景的实现需要着重解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制度和保障等问题,这也是大教育建设的核心关切。两者体现为三重契合关系:其一,学习...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其达成亟须以大教育为依托和引领。学习型社会图景的实现需要着重解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制度和保障等问题,这也是大教育建设的核心关切。两者体现为三重契合关系:其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与大教育建设强调的向高水平终身学习服务深化的质量内涵相契合;其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任务与大教育建设强调的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扩展融合的内在意蕴相契合;其三,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保障与大教育建设强调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的制度内涵相契合。以学习型社会为目标推进大教育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树立系统综合的“大教育观”,奠定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基础;第二,建设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学习型社会资源保障;第三,完善多元协同的教育治理机制,凝聚学习型社会建设合力;第四,追求公平优质的可选择性教育,提高学习型社会发展实效;第五,推进大教育学建设,增强学习型社会理论建设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教育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何以融合发展?——兼论社会工作专业自觉的效度与限度
10
作者 朱志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7,共12页
虽然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都是“大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分割与碎裂的情境性遭遇。社会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融合发展。论文将两者放在共生... 虽然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都是“大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分割与碎裂的情境性遭遇。社会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融合发展。论文将两者放在共生理论的场域中,尝试对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何以融合发展进行学理性分析。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在主体共生、资源共生、机制共生方面有很强的契合性,两者是一种“互补型融合”的协作范式,这是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何以融合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实践中可以从理念融合、方法融合、路径融合等方面作出具体探索。倡导专业社会工作与红十字事业融合发展是社会工作专业自觉的客观要求,但是也要坚持批判性反思的理性精神,检视专业自觉的发展路径,正确处理好社会工作专业自觉的效度与限度的关系,避免盲目的专业化扩张导致社会工作陷入“专业帝国主义”与“专业理想主义”的双重陷阱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社会工作 红十字事业 融合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系取向到生态取向: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的逻辑转换及其内在机理
11
作者 徐选国 杨璠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中国社会工作自恢复重建以来就深深镶嵌于党和政府主导推动的社会治理脉络之中,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四十年来,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形成从“关系取向”向“生态取向”转变的实践逻辑。本文借助公共性理论,尝试从“价... 中国社会工作自恢复重建以来就深深镶嵌于党和政府主导推动的社会治理脉络之中,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四十年来,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形成从“关系取向”向“生态取向”转变的实践逻辑。本文借助公共性理论,尝试从“价值-技术-参与”三维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逻辑演变的内在机理,从历史纵贯和社会建构双重维度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关系取向的社会工作注重政社分开、助力维护社会秩序,是经济体制改革驱动下的社会体制改革实践;生态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型治理、党建统合多元力量,是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动态适应。深入地看,形塑这一转型的内在机制是社会工作对中国治理情境的动态调适和创造性转化,是多元主体对公共价值重申、社会秩序重构以及公众主体性生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政社关系 公共性 治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儿童主任到童伴妈妈——儿童社会工作中的情感劳动
12
作者 袁小平 姜春燕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儿童社会工作领域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劳动,劳动过程中情感投入的状况是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往关于母职代理劳动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商业性展开,对母职代理中情感的生成和实践过程的非商品化因素关注不足。研究以“童伴计划”项目... 儿童社会工作领域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劳动,劳动过程中情感投入的状况是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往关于母职代理劳动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商业性展开,对母职代理中情感的生成和实践过程的非商品化因素关注不足。研究以“童伴计划”项目为例,探讨儿童社会工作者如何完成母职代理中的情感劳动以及在此过程中价值伦理、社会规则、文化传统如何影响其情感的生成与实践。研究发现,设置选聘条件、采用培训与督导等手段,会增进工作者“妈妈”身份的模仿与唤醒,在此过程中完成工作者“妈妈”身份的整饰。最终,儿童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劳动呈现出契约执行、责任内驱与慈善导向三大特点。这一研究发现将为儿童保护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伴妈妈 儿童社会工作 情感劳动 母职代理 社会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与融合:社会工作者何以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基于杭州市西湖区的实践
13
作者 包国宪 刘璎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9,159,160,共15页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应对利益关系复杂化、风险多元化等社区治理挑战的必然选择,而社会工作者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对杭州市西湖区治理实践的分析发现,政府以社会工作者驱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应对利益关系复杂化、风险多元化等社区治理挑战的必然选择,而社会工作者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对杭州市西湖区治理实践的分析发现,政府以社会工作者驱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行动策略在于,搭建全方位支持培育体系,使其通过“关系-结构-行动”的逐层嵌入促进互动网络搭建、专业性渗入、集体行动达成及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重塑。此过程平衡了社会工作者的“嵌入性”和“专业性”,充分激发了各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内在潜能与合作活力,实现了对价值目标、治理资源、治理业务及主体关系的“整合”,促成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该思路为促进社区“共建共享共治”格局的形成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现代化 社区治理共同体 社会工作 城市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论的生活:基层治理下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的可行框架
14
作者 童敏 周晓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随着中国社会治理下沉到基层,社区日常生活逐渐进入社会工作视野内,特别是在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之后,社会工作作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这样,社区生活秩序重建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使命。通... 随着中国社会治理下沉到基层,社区日常生活逐渐进入社会工作视野内,特别是在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之后,社会工作作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这样,社区生活秩序重建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使命。通过回顾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尽管1990年代之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在全球化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开始从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转向日常生活,并且把日常生活作为专业实践的焦点,但由于其秉持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导致不是将人与环境对立起来,就是将专业实践知识神秘化,促使生活内涵出现碎片化和模糊化。对此,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站在方法论层面重新审视生活,走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不同的理论建构路径,将人与环境双向交互影响的生活整全性作为专业实践的基础,通过强调“情境中的人”的自主性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让中国社会工作深耕于基层治理的生活实践之中,成为推进中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建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的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知识生产转型——基于文化谦逊的本土实践与实证检验
15
作者 吴帆 严艺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4,共13页
文化谦逊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并始终贯穿于本土社会关系的建构逻辑。尽管西方率先开发文化谦逊量表(CHS)并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但是基于中国情境的实证检验显示,社会工作者在老年服务中的文化谦逊水平高于西方常模,其深层逻辑高度... 文化谦逊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并始终贯穿于本土社会关系的建构逻辑。尽管西方率先开发文化谦逊量表(CHS)并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但是基于中国情境的实证检验显示,社会工作者在老年服务中的文化谦逊水平高于西方常模,其深层逻辑高度契合中国传统伦理。分层回归分析表明,文化谦逊对社会工作专业关系质量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凸显中华传统文化对专业实践的当代价值。研究指出,中国社会工作长期依赖西方理论框架解释本土经验,缺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创新,亟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构,提炼中国的本土经验与实践智慧,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知识生产转型,彰显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自信与实践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谦逊 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 知识生产 本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会工作的生活性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16
作者 芦恒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共9页
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促使社工提供精准化服务,赋能社区治理。数字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建基于“生活性”,具有生活导向。在“生活性”框架下,时下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在客观和主观层面都面临困境:客观层面表现... 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促使社工提供精准化服务,赋能社区治理。数字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建基于“生活性”,具有生活导向。在“生活性”框架下,时下社会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在客观和主观层面都面临困境:客观层面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抽离、时间的边界模糊和历史生成性缺失;主观层面表现为生活常规被忽视和生活情感的缺失。为此,数字社会工作应在生活情境搭建、智治空间整合、数字时间体验、社区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夯实客观性生活基础,整合线上的“虚拟性、变动性、精英性”与线下的“现实性、稳定性、大众性”;在数字化常规化行为、情感表达的完整性等方面夯实主体性基础,实现线上“特殊性、客体性”与线下“常规性、情感性”相统一。双重统一能够促使社会工作在更好适应数字化时代之变的同时,坚持生活中的不变,帮助服务对象在数字化环境下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推动社区智治体系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性 数字社会工作 生活实践 生活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成人人格特质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中的作用
17
作者 哈丽娜 尤丽雯 +1 位作者 常庆宁 吴一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46-752,共7页
目的:探讨成人的人格特质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考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其间的作用。方法:选取18~55岁成人2079人,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BFI-10)、工作-家庭冲突量表(WFC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调... 目的:探讨成人的人格特质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考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其间的作用。方法:选取18~55岁成人2079人,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BFI-10)、工作-家庭冲突量表(WFC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调查,通过PROCESS程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神经质得分与WFCS得分正相关(r=0.11~0.19,P<0.01),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均与WFCS得分负相关(r=-0.06~-0.17,P<0.01)。PSSS得分在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得分与WFCS得分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7.03%、32.86%、48.26%。GSES得分调节人格特质得分[除外向性人格特质(β=-0.01,P>0.05)外]与WFCS得分的关系(β=-0.07~0.04,均P<0.05)。结论:社会支持在人格特质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效应受自我效能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人格特质 工作家庭冲突 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范式的建构
18
作者 童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1,共8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基层治理创新重要力量的中国社会工作亟须从现代化视角审视其专业定位和知识范式。通过比较现代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者都依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基层治理创新重要力量的中国社会工作亟须从现代化视角审视其专业定位和知识范式。通过比较现代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者都依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们对良性社会和生活秩序的渴望,都经历了从环境适应到社会关系改善再到生活关系调整三个阶段的专业探索。不同的是,中国社会工作是站在生活秩序重建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建构实践知识范式的,它依据多元哲学视角,在日益疏离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与环境内外互促的个人自主成长。这是一种关注个人自主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治理范式,而不同于在注重环境适应的现代化初期由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创建的注重事务问题解决的帮扶范式。这种治理范式不仅能够找回在过度标准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丢失的个人自主理性,而且能够展现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对多元现代化的诉求,以及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范式 帮扶范式 治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的起源和实用性的十大论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顾娟(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41,共9页
本文强调的观点是,现代教育和教化的基础阶段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学校教授的、面向全民的新式基础教育,二是借助社会教育行业得到传授和加强的新式社会基础教育。社会基础教育的组织结构根植于分化的现代社会子系统之上,涵盖了德国各种形... 本文强调的观点是,现代教育和教化的基础阶段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学校教授的、面向全民的新式基础教育,二是借助社会教育行业得到传授和加强的新式社会基础教育。社会基础教育的组织结构根植于分化的现代社会子系统之上,涵盖了德国各种形式的社会工作,包括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就业社会工作,以及社区工作、社会热点和罪犯再社会化方面的社会工作。中国的教育和教化体系已经牢固确立了,普通基础教育和社会基础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期望这十大论点的译介,能够有助于对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展开相应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基础教育 社会基础教育 现代教育和教化过程的自身逻辑 社会教育学和社会工作 纪律规训性的、拓展经验和交往的、咨询性的教育实践 现代社会 分享与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社会发展中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
20
作者 龚文娟 张潇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8,共14页
绿色社会发展基础之一是公众参与评价、反馈和监督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构建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与环境质量评价双因素解释框架,阐释中国居民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评价机制,并使用《中国统计年鉴》和2021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 绿色社会发展基础之一是公众参与评价、反馈和监督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构建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与环境质量评价双因素解释框架,阐释中国居民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评价机制,并使用《中国统计年鉴》和2021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等数据,对该解释框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公众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评价大致经历了下降到上升的过程,公众对中央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高于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2)公众对政府的环境治理期待越高,其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越低;居住地环境质量的提高和居民居住体验的改善会正向影响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而对居住地的环境风险感知会负向影响公众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3)短期内,人均GDP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的提高对公众评价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有负向影响作用;而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人均寿命的提高,并不能在短期内快速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和动力,政府环境治理的初步成效也不能快速提高公众的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研究表明,环境社会治理是一项长线工程,应注重维护推动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社会发展 环境质量评价 可持续发展指数 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