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6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政治视角下的微观政治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共13页
政治的功能在于将人们紧密结合为一个有序的群体。这一功能通过不同的载体,即政治体加以实现。自从产生国家之后便存在国家与社会的分别。以整体国家为载体的政治为国家政治,通常称之为宏观政治;以社会人群单位为载体的政治为社会政治,... 政治的功能在于将人们紧密结合为一个有序的群体。这一功能通过不同的载体,即政治体加以实现。自从产生国家之后便存在国家与社会的分别。以整体国家为载体的政治为国家政治,通常称之为宏观政治;以社会人群单位为载体的政治为社会政治,通常称之为微观政治,是人们“身在其中的政治”“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整体到个体的演化过程,也是群体组织的功能不断分化的过程。在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传统国家,大量权力分散在自给自足、相对封闭、自成一体的自治单位,形成各种微观政治体(自治体)。人们主要依托这种微观政治体(自治体)获得群体秩序。在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原来散落在社会之中的权力向国家集中,国家利用集中的权力向社会渗透,造成社会的国家化。现代社会的微观社会组织单位不再是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政治体(自治体),但仍然有相对独立性,并需要通过政治功能构建微观社会秩序,以为现代国家提供基础性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国家政治 社会政治 微观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稳定吗?——基于两份追踪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得勇 陆铭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7,共13页
公众对于抽象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稳定和可靠?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社会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又关乎民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大学生态度追踪调查”的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方式测量的态度确实在集... 公众对于抽象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稳定和可靠?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社会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又关乎民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大学生态度追踪调查”的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方式测量的态度确实在集合层次和个体层次均不够稳定,但大学生比普通民众的态度要更稳定。同时,受访者集合层次的态度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对具体社会议题的态度比人格—认知及基础价值观相关问题的态度更易变化。对不同变量间做相关分析后发现,在个体层次,权威人格、认知闭合等心理特质、政治立场与个体态度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民众社会态度的不稳定并不能简单归因为测量误差,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分析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一般性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探讨中国人的社会政治态度改变与特殊的国情、制度及文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态度 问卷调查 态度改变 测量误差 认知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被引量:4
3
作者 胡祥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4-6,共3页
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走向社会政治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则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客观... 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走向社会政治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则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客观进程及其本质特征,它是实现人类未来社会政治的历史必由之路。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从二元化到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社会政治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对指导当代中国建设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 国家与社会 走向社会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中媒体对底层群体的社会政治心理影响研究——基于“乌坎事件”的实地调研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春雷 姜红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7-42,共6页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底层特质。由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体不可避免地介入到群体性事件当中并对民众产生影响,而考察其在群体性事件中对底层民众产生的心理影响才是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要害",其中影响社群...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底层特质。由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体不可避免地介入到群体性事件当中并对民众产生影响,而考察其在群体性事件中对底层民众产生的心理影响才是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要害",其中影响社群稳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更应是瞩目的焦点。本文以"乌坎事件"事发地的相关当事人为实证调研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底层群体在进行"权利维护"和"权利抗争"中,媒体起到了示范和启蒙的作用,大众传媒亦应在稳定和重塑底层民众社会政治心理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底层群体 社会政治心理 群体性事件 乌坎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地理与社会政治因素 被引量:14
5
作者 曹吉云 佟家栋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39,共20页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地理因素包括两经济体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相似程度、要素禀赋差异、两经济体之间的距离、与世界的平均距离和是否是内陆经济体;社会政治因素则包括两经济体是否有相同语言、贸易壁垒...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地理因素包括两经济体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相似程度、要素禀赋差异、两经济体之间的距离、与世界的平均距离和是否是内陆经济体;社会政治因素则包括两经济体是否有相同语言、贸易壁垒水平、经济自由度、政治稳定程度、民主程度及其差异、邻近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数量及其差异。并且,通过对仅以经济地理因素和仅以社会政治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回归的拟合值的比较,以及对经济地理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对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概率的局部效应的比较,结果表明社会政治因素对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仅仅略小于经济地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地理因素 社会政治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赌权开放带来的社会政治影响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关红玲 雷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2-87,共6页
澳门赌权从独家专营走向开放,标志着澳门博彩业从独家垄断走向寡头垄断,竞争的引入带来了服务设施与服务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时推动澳门博彩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一项制度变迁带来收益,也必然伴生出成本,同时经济制度与政治制... 澳门赌权从独家专营走向开放,标志着澳门博彩业从独家垄断走向寡头垄断,竞争的引入带来了服务设施与服务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时推动澳门博彩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一项制度变迁带来收益,也必然伴生出成本,同时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相互影响的。本文试图分析博彩专营权开放后,对澳门社会政治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赌权开放 社会政治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 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 被引量:82
7
作者 李春玲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52,共28页
本文试图探讨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并由此判断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功能。基于一项2006年的全国调查数据,笔者设计了一套态度测量量表,区分政治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态度特征,分析中产阶级的主要态度倾向。研究发现中国中产阶级内... 本文试图探讨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并由此判断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功能。基于一项2006年的全国调查数据,笔者设计了一套态度测量量表,区分政治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态度特征,分析中产阶级的主要态度倾向。研究发现中国中产阶级内部存在着多种价值取向,既有保守主义的成份也有自由主义的成份,中产阶级在当前肯定是一种社会稳定力量,但其未来走向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 社会政治态度 社会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好网络意见领袖的社会政治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雷跃捷 李智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4-65,共2页
在社会日益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上聚集了大量的社会意见。其中,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动员和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勇于担当社会重任,善用和慎用话语权,是网络意见领袖在当代中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政治作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网络 意见领袖 社会政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民谣传播与社会政治变革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志光 孙朋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139,共9页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民谣作为载体向统治阶级表达看法与观点,抒发内心感受,其中既有赞美亦有批判。而统治阶级内部也常采用民谣进行政争,赋予其特殊含义。此外,朝廷也会通过民谣来体察施政行为是否合乎民意,以期在决策中形成与民间舆论的一种良性互动,以此来安抚民众,巩固基层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谣 社会政治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一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 被引量:5
10
作者 范俊 孙保全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今天中国的政治文献、学术研究和媒体话语中,“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中华民族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已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显要位置。而中华民族地位的凸显,是由其自身具有的资源性价值所决定的... 今天中国的政治文献、学术研究和媒体话语中,“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中华民族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已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显要位置。而中华民族地位的凸显,是由其自身具有的资源性价值所决定的。从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历史长时段来看,在民族国家构建、国家陷入生存危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并促成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若干历史紧要关头,中华民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不同于当代中国语境中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中华民族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涵着一系列社会政治机制,具有深刻的国民整合功能,从而成为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家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好中华民族的这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国家发展 社会政治资源 国民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妇女观之嬗变与社会政治 被引量:21
11
作者 孙顺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0-105,共6页
唐朝妇女观大体经历四变,其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密切相关:唐太宗令寡妇再嫁,突破了正统妇女贞节观的限制,挖掘了妇女在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为实现‘贞观之治”提供了条件。武则天当皇帝,冲... 唐朝妇女观大体经历四变,其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密切相关:唐太宗令寡妇再嫁,突破了正统妇女贞节观的限制,挖掘了妇女在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为实现‘贞观之治”提供了条件。武则天当皇帝,冲击了正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妇女的自然天性和社会能力得到在整个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释放。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一方面限制妇女干政,以巩固皇位,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给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妇女观显示了唐朝盛世统治者的自信开放、务实进取和多情多欲的性格,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生气。以唐宣宗为代表的唐朝后期统治者加强对妇女的正统礼法控制,妇女观逐渐向宋明理学过渡,对妇女的桎梏束缚已远远超过了稳定封建秩序的实际需要,这正是衰世的表征和根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妇女观 社会政治 寡妇再嫁 正统礼法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匠精神的社会政治内涵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建军 马卿誉 邱安琪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11,共4页
工匠精神不仅有职业技术内涵,还有社会政治内涵,要从社会政治的高度去把握其内涵和意义。从工匠群体作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从产业工人成为现代的工匠主体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人阶级的先进精神;... 工匠精神不仅有职业技术内涵,还有社会政治内涵,要从社会政治的高度去把握其内涵和意义。从工匠群体作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从产业工人成为现代的工匠主体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人阶级的先进精神;从工匠活动从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社会政治内涵 勤劳精神 先进精神 建设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管理创新: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性工程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皇凤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50,共6页
当前,中国虽然保证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大局稳定,但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逐步显露,大局稳定但局部不稳定、政治稳定但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成为当前中国稳定格局的基本特征。要实现长期而可持续的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创... 当前,中国虽然保证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大局稳定,但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逐步显露,大局稳定但局部不稳定、政治稳定但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成为当前中国稳定格局的基本特征。要实现长期而可持续的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改变以行政权为主导的一元化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有机互动的协作治理模式。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不断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积极培育现代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国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战略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转型危机 协作治理 社会政治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经济转型中的利益协调与社会政治稳定的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伯文 黄玉妹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2-67,共6页
对经济转型中的利益协调与社会政治稳定的探讨高伯文黄玉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既是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又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大调整。然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非常态分化,必然会引发政治领域中的非稳态因素,使社... 对经济转型中的利益协调与社会政治稳定的探讨高伯文黄玉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既是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又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大调整。然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非常态分化,必然会引发政治领域中的非稳态因素,使社会政治稳定受到影响。如何在当前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稳定 经济转型 利益协调 西部地区 利益分化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城镇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邵桂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8,共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人民日报>在每年元旦都发表一篇辞旧迎新的社论,即"元旦社论".元旦社论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权威性和连续性,敏锐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心理文化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 《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 社会政治 心理文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世纪世俗史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及叙史逻辑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文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6-193,210,共8页
对于中世纪西欧世俗史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批判性认知到同情性理解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这两种研究路径应该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互补关系。中世纪西欧是一个有着浓厚基督教文化因素的传统社会,对宗教、习俗、传统和历史有着强烈的依附性。... 对于中世纪西欧世俗史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批判性认知到同情性理解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这两种研究路径应该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互补关系。中世纪西欧是一个有着浓厚基督教文化因素的传统社会,对宗教、习俗、传统和历史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在这里,史学有着天然的生存空间并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形式上看,中世纪史学有着一定的古典取向,但在内核上,它却是中世纪文化传统的产物。虽然中世纪史学在多方面显得比较粗鄙,但它终究能够按照自身的叙史逻辑,行使其预设的社会政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史学 传统社会 治史取向 叙史逻辑社会政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政治稳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居涛 魏自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年第4期48-52,共5页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只有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才能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在经济方面克服和纠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保持一定的差...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只有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才能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在经济方面克服和纠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保持一定的差距是必然的,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分悬殊。现在,我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已经很大,如不加以克服,任其扩大,势必引起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收入 差距悬殊 社会政治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现阶段社会政治稳定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星 赵伯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7-21,共5页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传统的权威型政治稳定机制向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协调性、开放性和自动平衡功能的现代政治稳定机制的转换 ,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必须从扩大政治参与渠道、建立社会政治心理稳定机制 ,加强人民代表大...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传统的权威型政治稳定机制向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协调性、开放性和自动平衡功能的现代政治稳定机制的转换 ,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必须从扩大政治参与渠道、建立社会政治心理稳定机制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建立专家型的政治决策稳定机制 ,推行司法独立 ,建立政治权力制衡机制等方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起社会心理稳定机制、政治决策稳定机制以及政治权力制衡机制 ,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 稳定机制 政治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合理的合理性哲学意蕴——马克斯·韦伯社会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双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3,共4页
马克斯·韦伯极力主张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划分明确的界线,认为社会科学就是关于理解的科学,不能像实证主义所要求的那样,用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方法去寻找社会现象发生先后秩序上的线性因果联系,而只有通过发现隐藏在社会活动背... 马克斯·韦伯极力主张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划分明确的界线,认为社会科学就是关于理解的科学,不能像实证主义所要求的那样,用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方法去寻找社会现象发生先后秩序上的线性因果联系,而只有通过发现隐藏在社会活动背后的人的行为动机来真实理解其意义。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韦伯认为,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都是被特定的行为模式规定的,行为模式是社会生活的深层制约结构。合理性范畴也可以说是韦伯全部理论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与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合理性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演进过程中内在规律性和本质的表现。社会发展中的合理性不是"物"的合理性。合理性并不是一种超历史的范畴,而是资本主义当代社会所特有的内在行为和意识的范式和结构。总的说来,韦伯的根本哲学观点是不科学的,但它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理想类型 合理性 社会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龚自珍社会政治思想结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蕴茜 方之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6期68-71,67,共5页
150年前,思想界一颗巨星陨落了,他就是被人们誉为“中国的但丁”的龚自珍。龚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对社会变革的设想,对后来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变革实践都提供了借鉴与模式,因此,全面考察龚自珍思想源流、结构及脉络,对于探究近代... 150年前,思想界一颗巨星陨落了,他就是被人们誉为“中国的但丁”的龚自珍。龚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对社会变革的设想,对后来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变革实践都提供了借鉴与模式,因此,全面考察龚自珍思想源流、结构及脉络,对于探究近代政治思想的发端与演变、政治变革模式、以及知识分子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道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一、他站在传统与近代的交汇点上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处封建王朝的后期。“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社会处处呈现出衰世景象,各阶层中叛逆的异端思想再度潜在复兴,农民、手工业工人、城市中下层市民的联合力量已成为社会变迁发展的催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知识分子 社会政治思想 社会变革 社会变迁 政治变革 手工业工人 龚自珍 传统社会 封建王朝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