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支配取向量表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智勇 袁慧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1,共5页
本研究尝试修订西方的社会支配取向量表。359名大学本科生参与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配取向量表修订后包含14个项目,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一定的预测效度;中国被试社会支配取向得分普遍比西方的高;中文修订量表不同... 本研究尝试修订西方的社会支配取向量表。359名大学本科生参与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配取向量表修订后包含14个项目,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一定的预测效度;中国被试社会支配取向得分普遍比西方的高;中文修订量表不同于西方的单因素或者双因素结构,它包括4个因素,即“反对群体平等”、“赞同优势群体的支配性”、“赞同劣势群体的较低地位”、“赞同维持等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配取向 社会支配 偏差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层差异职业性别隔离的影响机制——基于社会支配倾向视角 被引量:15
2
作者 乔志宏 郑静璐 +1 位作者 宋慧婷 蒋盈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1-701,共11页
从社会支配倾向的角度解释阶层差异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性别、社会支配倾向和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增加阶层差异的职业,而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减少阶层差异的职业。职业性别隔离存... 从社会支配倾向的角度解释阶层差异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性别、社会支配倾向和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增加阶层差异的职业,而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减少阶层差异的职业。职业性别隔离存在自我选择机制。研究2通过模拟招聘对社会支配倾向、性别偏见和招聘偏见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增加阶层差异的机构倾向于招聘男性应聘者,而减少阶层差异的机构倾向于招聘女性应聘者。性别偏见在社会支配倾向和招聘偏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性别隔离 社会支配倾向 性别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支配倾向研究述评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琼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4-650,共7页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会平等,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少地支配劣势群体。因此,社会支配倾向会影响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并可以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性别和群体地位等情境因素会对社会支配倾向产生影响,而且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体间的支配也是有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配倾向 平等 偏见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社会阶层者是否更相信系统公正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沈龙 郭永玉 李静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45-2255,共11页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上对此地位的感知。对于低阶层的个体怎样看待现存社会系统的问题,学界观点不一。系统公正理论认为低阶层的人比高阶层更倾向于相信其所处社会系统是公正的,相关研究支持了此观点。而社会支配...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上对此地位的感知。对于低阶层的个体怎样看待现存社会系统的问题,学界观点不一。系统公正理论认为低阶层的人比高阶层更倾向于相信其所处社会系统是公正的,相关研究支持了此观点。而社会支配理论和阶层的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低阶层比高阶层更容易对社会不满,也有研究支持此论断。个人因素、社会属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可能会调节这一过程,也有研究显示阶层高低与系统公正感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未来研究可尝试建立非线性的假设,并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多种方法并用等角度来进一步探讨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社会系统 系统公正理论 社会支配理论 阶层的社会认知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们更同情流浪动物还是流浪汉?基于责任归因视角的解释
5
作者 纪婷婷 王嘉 丁毅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8-859,共22页
人们不仅会对人类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也会对动物的伤害担忧不已。基于责任归因的视角,3个递进实验(共6个子实验)比较了人们对流浪汉和流浪动物的共情反应差异及其心理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差异的边界条件和下游影响。结果发现:相对... 人们不仅会对人类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也会对动物的伤害担忧不已。基于责任归因的视角,3个递进实验(共6个子实验)比较了人们对流浪汉和流浪动物的共情反应差异及其心理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差异的边界条件和下游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流浪动物,人们对流流浪汉有更多的责任内归因倾向(实验1~3),进而导致了人们对他们有更少的共情反应(实验1~3)和救助意愿与行为(实验2~3)。然而,对于高社会支配倾向个体,这一效应有所降低(实验2a~2c)。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们对动物和人类共情反应的差异,并对动物和弱势人类的福利与救助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反应 人类−动物共情 责任归因 社会支配倾向 救助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动性、反思性与政治——威廉斯与韦伯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德中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85,共11页
威廉斯认为,近代以来的思想家单一地强调了能动性的主观方面,即能动者的理性反思能力与意志决断能力。而一个完整的人类实践说明还同时需要注意能动性的客观方面,如环境、性情与概念配置的历史性特点。韦伯则更进一步,指出"个体自... 威廉斯认为,近代以来的思想家单一地强调了能动性的主观方面,即能动者的理性反思能力与意志决断能力。而一个完整的人类实践说明还同时需要注意能动性的客观方面,如环境、性情与概念配置的历史性特点。韦伯则更进一步,指出"个体自决原则"与"社会支配原则"的对峙,是个体在现代秩序中的基本命运特征。威廉斯与韦伯之别,在于威廉斯仍强调反思平台之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而韦伯思想则涵盖了这一维度,但远不限于这一维度。遵循韦伯的思路,本文认为,现代社会是透明与非透明、反思与非反思、等级与平等特性并置,我们生活在一个"交叠的现代性"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性 反思性 个体自决 社会支配 非透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人性人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龙雪娜 张灏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基于对66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宜人性人格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间接作用。结果显示:宜人性人格对特定信任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宜人性人格与特定信任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反对... 基于对66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宜人性人格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间接作用。结果显示:宜人性人格对特定信任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宜人性人格与特定信任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反对一般公平、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宜人性人格与特定信任之间链式中介显著,表明宜人性人格能够直接影响特定信任,也可以通过反对一般公平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影响特定信任;宜人性人格对一般信任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样,宜人性人格能够直接影响一般信任,也可以通过反对一般公平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影响一般信任。在教育上,注重积极人格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公正的感受,同时降低其对等级与支配的寻求,可以有效地提升该群体的人际信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人性人格 个人公正世界信念 社会支配倾向 人际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而成命:政治价值观的人格基础
8
作者 赵东东 郑建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7,共9页
政治价值观不仅受到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个体自身的心理结构。本研究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框架,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多重并行中介模型,探讨人格特质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机制。基于3840份具有高学历、年轻化特征... 政治价值观不仅受到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个体自身的心理结构。本研究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框架,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多重并行中介模型,探讨人格特质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机制。基于3840份具有高学历、年轻化特征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格特质显著影响政治价值观,权威主义人格和社会支配倾向在人格特质和政治价值观之间起中介作用,教育水平不仅能调节权威主义人格和社会支配倾向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还削弱了人格特质通过权威主义人格和社会支配倾向对政治价值观的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价值观 人格特质 权威主义人格 社会支配倾向 教育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贬损型幽默:笑声能化解敌意吗?
9
作者 李龙骄 王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0-683,共14页
贬损型幽默指包含贬损意味同时令人发笑的信息。释放论、优越论、失谐−解决理论与良性进犯理论尝试解释了其心理机制。贬损不一定好笑,群体身份和态度、接收者与贬损对象的心理距离以及人格、文化差异等均会影响幽默效果。贬损型幽默可... 贬损型幽默指包含贬损意味同时令人发笑的信息。释放论、优越论、失谐−解决理论与良性进犯理论尝试解释了其心理机制。贬损不一定好笑,群体身份和态度、接收者与贬损对象的心理距离以及人格、文化差异等均会影响幽默效果。贬损型幽默可以起到释放偏见与表达社会支配倾向的作用,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则不一致。贬损型幽默的整合性过程模型串联描述了贬损型幽默的机制、前因和后效,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框架。未来亦可继续探讨贬损型幽默的消极影响,以及其对群际关系和社会公平的潜在积极作用,并关注到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贬损型幽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损型幽默 良性进犯理论 偏见 社会支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