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怨恨的生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向良云 祝建兵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9,共4页
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断裂与失衡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多元化和极化趋势、价值比较形成的不公平感、宪政意义的公正平等与现实的反差等作为强烈的外部刺激作用于社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对于自身生存状态和社会位置的归因偏差,加之制度化... 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断裂与失衡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多元化和极化趋势、价值比较形成的不公平感、宪政意义的公正平等与现实的反差等作为强烈的外部刺激作用于社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对于自身生存状态和社会位置的归因偏差,加之制度化利益表达有效性缺失所导致的低下政治效能感和无力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社会怨恨,并经过不断蔓延、感染、传播而上升为主导性的社会情绪。现实社会生活正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这种怨恨情绪制度边缘化、非制度化释放过程所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社会怨恨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怨恨与政治宽容——基于全面治理中的关系重建 被引量:4
2
作者 姚尚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4,共5页
在国家社会双重转型期,价值差异、利益丧失、社会空间压缩及公共契约消退都导致个体的精神失落,并为社会怨恨的蔓延提供了心理支持。从表面上看,社会怨恨是一种物质不足的精神失落,但是从结构上看,社会怨恨的形成往往来自正义供给的制... 在国家社会双重转型期,价值差异、利益丧失、社会空间压缩及公共契约消退都导致个体的精神失落,并为社会怨恨的蔓延提供了心理支持。从表面上看,社会怨恨是一种物质不足的精神失落,但是从结构上看,社会怨恨的形成往往来自正义供给的制度不足。这种不足催生了弥漫性的政治不信任,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催生了社会个体间的疏离感,并对社会共同体的融合起到撕裂性作用。社会怨恨遵循差异比较、隐忍和单项作用的过程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公共治理: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社会怨恨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事件,社会怨恨既积极整合社会,又阻碍政府变革。在国家治理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理性的政府,同样需要成熟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怨恨 政治宽容 秩序理性 公共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社会怨恨心态生成机理的多维审视 被引量:5
3
作者 史献芝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3-156,共4页
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急遽变动,经济成分与利益格局发生重大颤变,思想与价值观念发生迅速分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诱使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仇富、仇官、仇视社会、冷漠的"看客"、... 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急遽变动,经济成分与利益格局发生重大颤变,思想与价值观念发生迅速分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诱使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仇富、仇官、仇视社会、冷漠的"看客"、极端"偏执"等社会怨恨心态也逐渐凸显、蔓延和强化,并成为我们必须直面和审慎解决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本文的立意在于:通过对当前社会怨恨心态生成机理的多维审视,以期为有效的预防和化解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提供富有创建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怨恨心态 群体性事件 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怨恨及其纾解——基于道德心理学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肖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2-37,共6页
社会怨恨主要表现为政治冷漠、大众舆论的"怨恨式批评"、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式"仇恨渲染"和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怨恨发泄"等。社会怨恨的道德心理原因主要是利益情境的畸变导致道德认知梗阻,人际交... 社会怨恨主要表现为政治冷漠、大众舆论的"怨恨式批评"、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式"仇恨渲染"和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怨恨发泄"等。社会怨恨的道德心理原因主要是利益情境的畸变导致道德认知梗阻,人际交往焦虑、冷漠与对抗导致道德情感阻滞,"生存"与"实现"的双重压力导致道德需要压抑,价值系统的结构性断裂导致道德图式霉变。纾解社会怨恨的道德心理优化途径,既要凸显制度公平正义与培育主体正义美德以强化价值认同,又要塑造现代公民与构建政治文化共识以提升政治认同,还要实现利益格局合理化与利益满足更大化以增强利益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怨恨 纾解 道德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怨恨情绪及其化解: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被引量:6
5
作者 郝宇青 车跃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76,共7页
民情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在整个社会情绪的构成上,怨恨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众最为主要的社会情绪之一。当前中国社会的怨恨情绪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怨恨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在政治层面,政府构造及... 民情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在整个社会情绪的构成上,怨恨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众最为主要的社会情绪之一。当前中国社会的怨恨情绪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怨恨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在政治层面,政府构造及官员行为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经济层面,民众的相对剥夺感日益突出;在社会层面,社会流动的相对停滞;在文化层面,意识形态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失语。要化解怨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官员的"官德";提高制度的公正性;提供民众不满情绪宣泄的制度化渠道;培养宽容与妥协的精神;提升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搜集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怨恨 社会转型 政府构造 相对剥夺感 社会流动 意识形态解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怨恨和话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斯梅尔塞加值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志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91-97,共7页
从发生过程来说,无直接利益冲突从无到有直至最终爆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宏观条件形成阶段,二是冲突爆发阶段。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尤其是其关于集体行为宏观条件形成阶段的因素分析对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形成有较... 从发生过程来说,无直接利益冲突从无到有直至最终爆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宏观条件形成阶段,二是冲突爆发阶段。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尤其是其关于集体行为宏观条件形成阶段的因素分析对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形成有较强的解释力。影响和决定当前语境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和发展的宏观因素,正是结构、怨恨和话语。其中,结构是起点,它在不同情况下生产出怨恨和话语;怨恨和话语的相互再造和强化,最终促成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直接利益冲突 结构性因素 社会怨恨 话语 斯梅尔塞 加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