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研人类生命中根身欲望与艺术审美的关系
1
作者 王峰秀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111,共5页
本文将研究视角专注于人性自身根身欲望的需求,并沿着社会形态进变的历史轨迹,乃至于其中所孕育出的人类所独有的艺术审美机能,以此去深入探研人类根身欲望与艺术审美的关系。
关键词 根身欲望 社会性审美 欲望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师审美趣味:内涵阐释、实践逻辑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金星 李如密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31-36,共6页
教师审美趣味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美育的重要内容,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审美现象进行独立的审美判断,并综合社会主流审美价值观表现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判断与态度。教师审美趣味指向的问题实质上是当前教师审美素养的良莠不齐与... 教师审美趣味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美育的重要内容,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审美现象进行独立的审美判断,并综合社会主流审美价值观表现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判断与态度。教师审美趣味指向的问题实质上是当前教师审美素养的良莠不齐与审美教学实践水平之间的矛盾。构建教师审美趣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将教师个体化审美、社会性审美与专业化审美有机结合,以促进师生审美素养的跃升,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导向并提升课堂教学的审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教师审美 个体化审美 社会性审美 专业化审美 审美趣味 审美素养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潘智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5,共6页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超越了传统艺术理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面对审美对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人类的普遍性。审美对象在更高的层次把人们集拢在审美的大家庭里。在这一层次,尽管个人仍是个人,却与社会他人有休戚与共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审美公众 审美普遍性 审美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尔迪厄与康德关于审美共通感属性的歧见及其超越 被引量:2
4
作者 肖士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129,共13页
康德基于先验哲学立场,主张审美共通感通过保障鉴赏判断情感普遍传达而具有存在的普遍有效性。布尔迪厄基于审美趣味区隔的经验事实,通过否定审美共通感能保障鉴赏判断情感普遍传达而否定其普遍有效性。对审美共通感属性判定根据理解的... 康德基于先验哲学立场,主张审美共通感通过保障鉴赏判断情感普遍传达而具有存在的普遍有效性。布尔迪厄基于审美趣味区隔的经验事实,通过否定审美共通感能保障鉴赏判断情感普遍传达而否定其普遍有效性。对审美共通感属性判定根据理解的局限性是二者如此歧见多重缘由中的根本原因。审美共通感属性兼具超验性与经验性的判定根据,决定其本然属性由超越上述歧见的共相、殊相和个相三重属性构成。二者关于审美共通感属性的歧见,昭示着只有把审美共通感理论的哲学基础,由先验哲学、经验哲学向作为其超越形态的唯物史观拓展提升,审美共通感理论才能焕发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康德 审美共通感 审美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