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社会审美观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和畅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15-117,124,共4页
首先提出了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审美观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并从传统审美观、生态审美观、实用主义审美观、后现代主义社会审美观4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审美观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各自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情况。指出社会审美观在... 首先提出了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审美观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并从传统审美观、生态审美观、实用主义审美观、后现代主义社会审美观4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审美观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各自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情况。指出社会审美观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能让商品包装设计更加接近目标受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审美 包装设计 传统审美 生态审美 实用主义审美 后现代主义社会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调共情:“李健现象”折射出的电视音乐传播与社会审美趋向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文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格调作为作品或审美本质的诠释和理解,在剥离艺术作品载体后,逐渐被援引为高品质与个人审美趣味的概念集合;在社会语境中被理解为社会受众对该气质品格的理解、认同与归属感。格调共情即指大众审美突破以艺术或作品为中心的传统,转而向... 格调作为作品或审美本质的诠释和理解,在剥离艺术作品载体后,逐渐被援引为高品质与个人审美趣味的概念集合;在社会语境中被理解为社会受众对该气质品格的理解、认同与归属感。格调共情即指大众审美突破以艺术或作品为中心的传统,转而向环境要素扩展,进而需要受众群体的广泛回应与互动,并在其中形成强烈的审美认同与格调定位,是由受众、社会媒体及传播过程共同营造的回应与共情的结果。"李健现象"是歌手李健因电视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爆红而引发的传播和文化现象思考,体现出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契合与转变,也体现了流行文化传播的整体结构变迁,是音乐电视传播与社会审美情趣的共情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现象 格调共情 社交货币 传播生态 电视传播 社会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秦俊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8-79,104,共3页
近年来,“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蔚然成风,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红色经典”产生和被改编时代的社会审美心理变迁入手,寻找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根源,并由此提出在改编中注意“三色调和”的改编策略。
关键词 红色经典 社会审美心理 变迁 改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育的灵魂:文艺审美还是社会审美 被引量:3
4
作者 程勇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9-61,共3页
由于受西方美育观念特别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美育基本上都是以文艺审美为中心,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处于边缘位置。虽然文艺审美能够重构人们的美学想象,促使人用最敏锐地感觉来感受生活,提高人的道德高度,但文艺审美自身潜... 由于受西方美育观念特别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美育基本上都是以文艺审美为中心,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处于边缘位置。虽然文艺审美能够重构人们的美学想象,促使人用最敏锐地感觉来感受生活,提高人的道德高度,但文艺审美自身潜存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社会区隔作用以及略嫌严酷的审美主义特征也时常为人诟病。随着中国进入消费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不断审美化,审美逐渐成为人们建构自我生活的基本美学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下,美育有必要走出过去以文艺审美为核心的樊囿,重建社会审美维度,奠定社会审美在美育活动中的坚实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文艺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 社会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社会审美与经济的联姻:一个研究述评
5
作者 姚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3-66,共4页
当代社会审美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为审美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社会审美 经济 审美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基层文化馆的社会审美教育职能
6
作者 陈添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4期193-193,165,共2页
本文在阐述社会审美教育概念和基层文化馆的文化自觉的实现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大众生活艺术化的作用。
关键词 基层文化馆 社会审美教育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思潮与审美文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潘智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4-67,73,共5页
社会思潮是审美文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是为社会审美思潮。社会思潮分为两种,一种建基于社会感性(社会心理)之上,另一种建基于社会理性(思想体系)之上。相比于后者,前者在空间上传播广远,在时间上却持续短暂。审美文化也分为两种,狭义... 社会思潮是审美文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是为社会审美思潮。社会思潮分为两种,一种建基于社会感性(社会心理)之上,另一种建基于社会理性(思想体系)之上。相比于后者,前者在空间上传播广远,在时间上却持续短暂。审美文化也分为两种,狭义的审美文化强调感性显现中隐含的理性规范,广义的审美文化强调文化中的感性欢娱。狭义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社会理性传播,形成建基于思想体系之上的社会审美思潮,广义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社会感性流行,形成建基于社会心理之上的社会审美思潮。社会审美思潮的发展规律主要是由点到面、循环往复、偶然多变。把握了社会审美思潮的发展,也就把握了时代精神的脉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思潮 审美文化 社会审美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文化变革与大众审美情趣 被引量:1
8
作者 阳晓儒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05-108,共4页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之变化常常孕育出新的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变革必将引起人们的社会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孕育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而不同的思想文化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之变化常常孕育出新的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变革必将引起人们的社会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孕育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而不同的思想文化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而这些思想文化却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明显地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思想文化观念 审美情趣 审美观念 社会审美心理 政治经济 商品经济 自然之美 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4
9
作者 潘智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5-73,共9页
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将人类的审美活动看作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而考察了审美的各项社会功能。首先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其次是社会交往功能。此外,审美还是宗教的功能等价物。
关键词 审美社会 审美活动 审美需要 审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审美社会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智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79,共5页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审美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审美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唤起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学习审美规范。审美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审美的社会教化及个体审美内化。审美社会使审美个体得以存在,杰...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审美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审美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唤起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学习审美规范。审美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审美的社会教化及个体审美内化。审美社会使审美个体得以存在,杰出的审美个体又反过来促进了审美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能力 审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影视广告审美与社会心理之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唐英 冯博博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7-101,共5页
影视广告的审美具有独特的个性及特质,并与社会心理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影视广告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过程的分析,探析审美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影视广告 审美社会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转型期的审美社会心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学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57-58,共2页
我们正处于世纪转换的交汇点上。市场经济的人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科学技术获得空前发展,我们的文化也正进入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转型意味着变化,而且是深刻的变化;转型意味着徬徨,一种前进中的徬徨;转型也意味着混乱,但往往是有... 我们正处于世纪转换的交汇点上。市场经济的人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科学技术获得空前发展,我们的文化也正进入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转型意味着变化,而且是深刻的变化;转型意味着徬徨,一种前进中的徬徨;转型也意味着混乱,但往往是有价值的混乱;转型更预示着发展,一种带有痛苦的发展,如火中凤凰的涅(般木)。于是,这个时代因为这种转型而极富魅力。 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审美文化无疑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以各种方式体现出来,审美社会心理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所谓审美社会心理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审美倾向性及心理定向.它直接支配着社会或群体的审美活动,直接影响着审美文化的运行与发展。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社会 文化转型期 大众审美文化 社会心理 多元共存 审美活动 心理定向 内容与形式 文化危机 艺术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的社会传播 被引量:6
13
作者 潘智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5期73-81,共9页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审美的社会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作了阐释,着重剖析审美传播过程的因素和内容,并对传播中审美价值变异的现象、本质及意义作了探讨.
关键词 审美社会传播 审美对象的共享性 审美传播关系 审美传播媒介 审美传播方式 审美价值的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审美分析的口腔美容修复分类诊疗方案(二):中式审美的内涵与分析方案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海洋 赵俊颐 孙蔓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2,共9页
欧美国家提出的口腔美感指标(简称欧美审美)与我国口腔美感指标(简称中式审美)存在差异,这些不同在正式修复方案的设计与修复效果评价中对医—患—技三方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处理不当将直接弱化三方的合作效能、拉低患者的满意度,严重... 欧美国家提出的口腔美感指标(简称欧美审美)与我国口腔美感指标(简称中式审美)存在差异,这些不同在正式修复方案的设计与修复效果评价中对医—患—技三方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处理不当将直接弱化三方的合作效能、拉低患者的满意度,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医疗纠纷。本文从做好我国口腔美容修复出发,介绍了口腔中式审美的内涵特征,讨论了口腔审美分析的诊疗价值,并进一步详细介绍了采用改良中式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量表、口腔美容修复期望值评估尺等进行审美分析评估的流程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美容修复 中式审美 欧美审美 审美分析 改良中式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量表 口腔美容修复期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学的审美社会功能的再认识
15
作者 胡邈 《河南农业》 2007年第14期56-56,62,共2页
文学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其审美性和社会性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审美,文学的社会功能就无从实现。文学的审美本质属性决定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对其他功能的驾驭作用,文学的审美社会功能亦受到读者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文学 审美社会功能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机制分析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升 李敏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85,共8页
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容貌焦虑”成为困扰青年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态问题。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青年女性“容貌焦虑”形成的社会机制。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因素关联了构建亲密关系与寻求社会认... 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容貌焦虑”成为困扰青年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态问题。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青年女性“容貌焦虑”形成的社会机制。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因素关联了构建亲密关系与寻求社会认同的双重维度,为此青年女性既要接受社会性别规训的审美凝视,又需通过身体消费实践以拒绝“容貌焦虑”。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虽使女性有了更为开拓的自身呈现空间,却也强化了社会审美文化和消费社会文化,加之媒介宣传中对身体形象标准的强化与身体消费误导的制造,从而使青年女性陷入“社会审美-容貌焦虑-身体消费”的循环往复的社会场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女性 身体社会 容貌焦虑 社会审美 身体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青白瓷茶具与社会文化风尚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幸 王亚红 程进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79,共4页
青白瓷茶具发端于北宋初期,盛行于整个宋代。青白瓷茶具主要包括托盏、斗笠碗、壶等,是在宋代极盛的饮茶习俗推动下形成的,受到宋代独特茶文化的直接影响。儒家"尚玉"观、理学、政治倾向和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亦是促使青白瓷... 青白瓷茶具发端于北宋初期,盛行于整个宋代。青白瓷茶具主要包括托盏、斗笠碗、壶等,是在宋代极盛的饮茶习俗推动下形成的,受到宋代独特茶文化的直接影响。儒家"尚玉"观、理学、政治倾向和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亦是促使青白瓷茶具审美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白瓷 茶具 茶文化 社会审美风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包装中的审美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冬梅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87-90,共4页
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元素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识。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包装中运用的若干经典案例的分析,论述了由现代包装的商品市场化行为,从而大力宣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论述了正... 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元素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识。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包装中运用的若干经典案例的分析,论述了由现代包装的商品市场化行为,从而大力宣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论述了正确对待和恰当运用中国传统色彩对中国现代包装的积极意义,通过传统色彩与现代包装的完美结合,创造出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品位,又具有时代感,能够得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色彩元素 现代包装 社会审美 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变革的基本认识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德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25-31,共7页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制度性改革,在造成整个中国文化领域广泛的结构性变异的同时,也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部产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动,不断促成了广大民众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迅速变更,进而形成了...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制度性改革,在造成整个中国文化领域广泛的结构性变异的同时,也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部产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动,不断促成了广大民众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迅速变更,进而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精神分化与重组。这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审美风尚 日常生活 中国社会 大众传播媒体 90年代中国 世俗生活 “世俗化” 娱乐化 身生活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道教与江南山水审美关系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海庆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30,共3页
当历史的脚步跨进六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一片浩渺得曾经让勾践忧心忡忡,甚而涕泣不止的江南山水,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社会审美舞台上最为耀眼的明星和担纲的主角。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江南山水是怎样在六... 当历史的脚步跨进六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一片浩渺得曾经让勾践忧心忡忡,甚而涕泣不止的江南山水,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社会审美舞台上最为耀眼的明星和担纲的主角。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江南山水是怎样在六朝时崛起为美学主角的呢?这与道教有直接关系,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重要的培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江南 审美关系 道教 六朝 社会审美 审美品质 发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