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标准、方式和范畴分析——基于社会实在论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芷莹 冉云芳 潘逸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7,共8页
随着课程权力逐步下移,学校自主性不断增强,知识选择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知识社会性的再反思,社会实在论实现了对社会建构主义的超越,在课程知识选择的标准、方式和范畴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职业教育领域,课程知... 随着课程权力逐步下移,学校自主性不断增强,知识选择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知识社会性的再反思,社会实在论实现了对社会建构主义的超越,在课程知识选择的标准、方式和范畴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职业教育领域,课程知识选择存在科学化与经验化的标准失衡、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方式矛盾以及逐渐趋向一般性的范畴模糊。借鉴社会实在论思想,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向更公平、更适切的方向发展,建议依托“再情境化”和“去情境化”确立职业教育课程知识选择标准;通过跨界联盟、利益反馈和评估机制等规范课程知识选择方式;通过改革普职课程占比、建立智能演化的课程生态系统等协调课程知识选择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知识 社会实在 知识选择标准 博弈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从社会建构走向社会实在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绪辉 沈书生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2-78,共7页
社会建构主义在指导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构建的弊端,使研究者不得不将视野投向了"知识与课程"研究的新领域——社会实在理论,其对社会建构主义的超越,对于指导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首先,该研究解读了社会建构主... 社会建构主义在指导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构建的弊端,使研究者不得不将视野投向了"知识与课程"研究的新领域——社会实在理论,其对社会建构主义的超越,对于指导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首先,该研究解读了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观,揭示其实质是课程各领域边界削弱的共建主义,使学习者培养指向了一般化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诠释了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社会建构色彩,发现存在着阻碍学业进步、学习者难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极易引发教育的社会公平问题等方面的弊端;再次,论述了社会实在知识观的先进性,并对其课程观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最后,根据社会实在课程观的思想,对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组织、实施过程和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育 知识观 课程观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实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与社会实在的三维构建 被引量:13
3
作者 段伟文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32,共7页
大数据的社会应用是量化社会和控制革命等现代社会数据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大数据社会实在的构建呈现为表征性、语义性和能动性等多个维度。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物理学试图成为表征社会实在的"社会之镜"和"上帝之眼&qu... 大数据的社会应用是量化社会和控制革命等现代社会数据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大数据社会实在的构建呈现为表征性、语义性和能动性等多个维度。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物理学试图成为表征社会实在的"社会之镜"和"上帝之眼",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则将人细分为"算法分格"并使社会转向"管控社会"。鉴于大数据并不能带来完美的表征性构建,应该通过数据化社会实在的语义性构建赋予表征性社会实在以有价值的意义。同时,为了打破算法黑箱,基于大数据社会实在的构建应通过能动性构建让主体的能动性得以凸显,使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实在成为个人和社会自我调适的智能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社会实在 表征性 语义性 能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问题的教育社会学新转向——评《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成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I0005-I0005,共1页
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为了解决知识发展中社会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防止知识的相对主义,同时避免知识的绝对论,由英国学者迈克尔·扬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 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为了解决知识发展中社会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防止知识的相对主义,同时避免知识的绝对论,由英国学者迈克尔·扬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一书,不仅为教育学提供了新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赋予了更加广阔和深厚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实在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学 社会科学 相对主义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实在到习与性成:浅析社会规范的习得
5
作者 龚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3,共8页
实在是指实存的与可能存在的东西,社会实在指人赋予对象某种功能的社会实在部分。社会实在一经形成就具有社会意义并能共享,但社会共享意义存在差异,人们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在个人与社... 实在是指实存的与可能存在的东西,社会实在指人赋予对象某种功能的社会实在部分。社会实在一经形成就具有社会意义并能共享,但社会共享意义存在差异,人们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在个人与社会共生过程中形成,社会规范形成后便以整体与结构的形式存在且独立于个体并强加于个体,而个体通过反思可以建构社会实在,并完善社会规范。个人习得社会规范依循强制遵从、自觉遵从和自愿遵从三个阶段,达到习与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在 共享意义 价值观 社会规范 习与性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知识教学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30
6
作者 郑红娜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0,共8页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知识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注重社会文化互动与个人意义生成,却潜存过度建构而否定知识价值、混淆教学活动与一般学习活动、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危害。社会实在理论批判、超越并改进了建构主义的弊端,承认知识生产...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知识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注重社会文化互动与个人意义生成,却潜存过度建构而否定知识价值、混淆教学活动与一般学习活动、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危害。社会实在理论批判、超越并改进了建构主义的弊端,承认知识生产的程序客观性与社会性基础,并基于其内在统一性提出知识的社会实在属性,为澄清知识教学的范畴与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实在论视角下的知识教学以优选的客观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逻辑起点;以知识生产的客观逻辑与社会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据;以学生的思维发生与知识结构作为教学效果的评判依据。整合的知识教学观,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本质及其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教学 构建主义 社会实在 反思与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克·扬的社会实在论思想初探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新亮 石艳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3-43,共11页
麦克·扬提出的社会实在论旨在解决由"新教育社会学"带来的知识的社会建构与其客观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教育社会学关于知识问题研究的困境。社会实在论为走出当前的研究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其主张知识的社会建构... 麦克·扬提出的社会实在论旨在解决由"新教育社会学"带来的知识的社会建构与其客观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教育社会学关于知识问题研究的困境。社会实在论为走出当前的研究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其主张知识的社会建构与其客观性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知识是一个独特的范畴。麦克·扬批判继承了涂尔干"知识是如何分化"和伯恩斯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观点,为知识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在此基础上,麦克·扬提出"强有力的知识"的概念,把学科知识作为强有力的知识的表现形式,对课程知识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他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知识选择的起点,并赋予学科知识重要的社会功能,即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扬 课程社会 社会实在 强有力的知识 学科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使到魔鬼:社会实在论视角下的黑客形象变迁 被引量:2
8
作者 叶冲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互联网时代,黑客发挥着双重作用,成为互联网世界里不容忽视的角色。黑客的出现为计算机和网络性能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黑客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破坏商业规则,占用网络资源,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造成... 互联网时代,黑客发挥着双重作用,成为互联网世界里不容忽视的角色。黑客的出现为计算机和网络性能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黑客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破坏商业规则,占用网络资源,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造成经济损失等等。在中国,既有西方那种"传统黑客""骇客""灰帽黑客""脚本小子",还有"道德黑客"与"红客"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现象。我国在黑客治理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利用黑客比赛遴选技术高手进入网络部队,或者举办"网络防御演习"等活动来建设一种积极、健康的黑客文化。提升黑客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引导他们利用其技术优势服务于网络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黑客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客形象 社会实在 道德黑客与红客 中国黑客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狄尔泰的“社会—历史实在”理论刍议
9
作者 孙玉良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40,共5页
狄尔泰一生努力的目标就是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精神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他早期的研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区分的角度来实现这一目标。文德尔班的诘难使得狄尔泰改变了研究路径,转而从揭示"精神科学"研究... 狄尔泰一生努力的目标就是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精神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他早期的研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区分的角度来实现这一目标。文德尔班的诘难使得狄尔泰改变了研究路径,转而从揭示"精神科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角度,为精神科学寻找方法论基础。因此,对"社会—历史实在"的探讨,构成了狄尔泰最后将"历史解释学"确立为精神科学基本方法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狄尔泰关于"社会-历史实在"的理论也呈现了其解释学不同于其他形态的解释学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学 社会-历史实在 历史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女教师工作负担、工作-家庭干涉、情感承诺与离职倾向:基于实在主义社会理论的结构方程建模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深几 徐淼 王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6-70,共15页
教师工作负担已成为目前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教师工作的日趋复杂,教师工作负担的构成对其工作表现产生了何种影响值得关注。基于实在主义社会理论,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十三所小学女教师的调查,探究其工作负担、工作-家庭干... 教师工作负担已成为目前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教师工作的日趋复杂,教师工作负担的构成对其工作表现产生了何种影响值得关注。基于实在主义社会理论,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十三所小学女教师的调查,探究其工作负担、工作-家庭干涉、情感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小学女教师工作负担中的教学实践时间、学生生活时间和杂事时间直接或间接(以工作-家庭干涉和情感承诺为中介变量)影响其离职倾向,而专业发展时间和行政管理时间则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在教师的心理干预、合作和自主权赋予方面提出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在主义社会理论 教师工作负担 杂事 工作-家庭干涉 离职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社会学中的范式转换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超 赵万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21,共9页
"作为逻辑性的社会性"或"作为合理性的合法性"构成了知识社会学的内生性原则,而特殊的研究对象使该学科成为了超越一般分支社会学的、具有反身性特点的知识形式,并遵循着一条特殊的演进轨迹。从社会实在论到社会建... "作为逻辑性的社会性"或"作为合理性的合法性"构成了知识社会学的内生性原则,而特殊的研究对象使该学科成为了超越一般分支社会学的、具有反身性特点的知识形式,并遵循着一条特殊的演进轨迹。从社会实在论到社会建构论,不同范式下的知识社会学在社会观、知识论、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模式、反身性适用度以及学科本身同社会的作用机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论表述。而在合逻辑性等原则下,知识社会学的范式转换是学科各理论维度之间旧有的整合被打破、新的一致性重新建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 范式 社会实在 社会建构论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性研究法与社会科学哲学——以社会学中的民族志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卢崴诩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0,共5页
质性研究法与社会科学哲学是不可分割的。自然主义、反实在主义、批判的实在主义民族志研究法,都要求研究者经由长期参与某些群体的日常生活来探索这些群体的意义世界。然而,当自然主义民族志试图以概念、类属、假说、理论忠实地再现社... 质性研究法与社会科学哲学是不可分割的。自然主义、反实在主义、批判的实在主义民族志研究法,都要求研究者经由长期参与某些群体的日常生活来探索这些群体的意义世界。然而,当自然主义民族志试图以概念、类属、假说、理论忠实地再现社会实在时,反实在主义民族志却想要凸显研究报告的修辞学特性与权力作用。尽管批判的实在主义民族志与自然主义民族志同样支持"科学的"民族志,但前者关注的社会实在(社会结构)与后者的社会实在(日常意义世界)不同。这三种民族志研究法的操作程序与它们各自的哲学理据紧密关联。一个好的民族志研究者除了知晓操作程序之外,还必须了解与操作程序相关的社会科学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哲学 民族志 质性研究 社会 实在主义 自然主义 社会实在 操作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心召唤”还是“置身事外”:师范生专业选择动机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周深几 吴雨宸 宋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3,共11页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教师教育体系都在强调师范生的非学业素质,尤其是从教动机。阿切尔的社会实在论提供了理论框架,以探索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时的关切排布,并分析“出身”与人格特征对关切类型的预测效应。研究利用“中国教师培养与专...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教师教育体系都在强调师范生的非学业素质,尤其是从教动机。阿切尔的社会实在论提供了理论框架,以探索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时的关切排布,并分析“出身”与人格特征对关切类型的预测效应。研究利用“中国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基础数据平台”收集的中部地区10059名师范生的数据,潜剖面分析识别出五种关切类型:“均衡关切型”“理想职业型”“浅度关切型”“内心召唤型”“置身事外型”。多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客体文化资本以及部分人格特征对师范生关切类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动机 家庭背景 人格 社会实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14
作者 《江汉论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8-178,共1页
欧阳康、李春燕撰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探析》指出,社会形象是对社会实在的一种反映。
关键词 社会主义形象 中国特色 历史 构建思想 社会实在 社会形象 欧阳康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论视域下的课程建设探析
15
作者 吴彦彤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5,共7页
课程研究范式的分化使得课程建设陷入了理解与编制、批判与开发的实践困境。对知识问题的厘清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在知识理解上,“课程研究”与“关于课程的研究”的知识理论冲突是课程建设困境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实在论为这一... 课程研究范式的分化使得课程建设陷入了理解与编制、批判与开发的实践困境。对知识问题的厘清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在知识理解上,“课程研究”与“关于课程的研究”的知识理论冲突是课程建设困境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实在论为这一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在知识转化上,无论是“课程研究”对学生经验的强调,还是“关于课程的研究”对学生行动的关注,都要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作为课程建设中知识转化的基本目标。为此,课程建设需要明确从知识和学生双重视角出发,立足知识本质的社会实在属性,关注知识转化中的个体行动意义,在联结知识问题的过去与未来中,真正激发课程建设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课程建设 社会实在 学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方法论:能否讲述更好的故事?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开琼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5-191,共7页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出更加有效反映社会生活实在的知识来。它批判性地看待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知识,提倡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却由于与启蒙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的关系而受到挑战。在一个强调社会建构的&qu...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出更加有效反映社会生活实在的知识来。它批判性地看待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知识,提倡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却由于与启蒙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的关系而受到挑战。在一个强调社会建构的"实在"世界中,如何能讲述更好的故事既是女性主义方法论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必须继续回答的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方法论 女性经验 社会实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必须从根本上扩大对“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17
作者 陈家琪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5,共8页
相对于欧陆理性主义哲学所给与我们的浪漫、激进、怀疑、相对、虚无等等困惑而言,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却少有这样的"情绪性感染",这是我关注这一问题的一个内在的原因。在反思现代性的总体背景下,一般来说,在欧陆的理... 相对于欧陆理性主义哲学所给与我们的浪漫、激进、怀疑、相对、虚无等等困惑而言,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却少有这样的"情绪性感染",这是我关注这一问题的一个内在的原因。在反思现代性的总体背景下,一般来说,在欧陆的理性主义哲学那里,主要是对那些既定前提的反思,比如实体、本体、本质、主体、必然、同一等等;而对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来说,则是对与认知理论相关联的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在信念上的对自然界的"征服"的反思。但具体到我们这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对"经验"与"实用"的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与我们只从认知的角度理解"经验"(把经验等同于感觉)与"实用"(把实用等同于效果)有关。如果我们把视线扩大为伦理、政治、制度性事实、话语方式中真理就会被讲出来这样一些领域里的问题,"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应该相应地扩大。本文就是根据《人的问题》、《社会实在的建构》和《无本体论的伦理学》这三本书重新讨论了"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用法与涵义,其中人的自由与事物的可能性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主义 实用主义 本体论 社会实在 可能性 人的自由话语方式 可错性与距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义增值:知识教学的深度诉求 被引量:7
18
作者 卓晓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价值多元化时代要求知识教学走向意义整合。教学中,知识意义的认知标准冲突和建构行为偏差造成知识意义成分的残缺。面对教学认识论上知识形式二元对立的困境,社会实在知识观促使知识意义增值,正确看待文本意义和精神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价值多元化时代要求知识教学走向意义整合。教学中,知识意义的认知标准冲突和建构行为偏差造成知识意义成分的残缺。面对教学认识论上知识形式二元对立的困境,社会实在知识观促使知识意义增值,正确看待文本意义和精神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知识意义增值是以知识逻辑为中介的精神自由,注重知识和元知识的两层意义循环。知识教学意义增值方式可分为垂直方式、水平方式、拓展方式,要分别注重学科知识发生和个体知识发生的二重性、高度的课程历史意识、完善的知识结构。此外,知识教学促进意义增值可融合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建构结构化意义增长模式;立足学科实践,促进知识双重意义的联结;注重教学中知识传递的个性化,促进知识意义的获得;重视学业质量等级性评价,驱动知识意义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教学 意义增值 文本意义 精神意义 社会实在知识观 深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描述心理学作为“精神科学”的方法意义
19
作者 宗爱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8-185,327,共8页
在为精神科学建立统一基础的努力过程中,狄尔泰始终随着自己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改变着自己的研究方向。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区别开来:自然科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遵循着严格的同一律,受因果关系的制约... 在为精神科学建立统一基础的努力过程中,狄尔泰始终随着自己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改变着自己的研究方向。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区别开来:自然科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遵循着严格的同一律,受因果关系的制约;精神科学则以"精神"或者说"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这里,既没有自然界那样的同一性,也不存在如新康德主义所说的齐一律,有的就是构成社会—历史现实的各个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由各个体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总体性。狄尔泰坚信,只要明确了这种区别,精神科学的独特地位也就得到了确立,我们便可以为精神科学确立一个牢固的基础。因此,直到19世纪80年代,狄尔泰一直致力于通过历史的探讨,辅之以心理学的描述性的方法为精神科学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学 社会-历史实在 总体性 描述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