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教义学与法社会学如何走向合作?——基于层展论和实践理性的分析
1
作者 雷磊 郑翰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3,共11页
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已摆脱早期的截然对立而开始走向合作,但目前许多学者所倡导的“合作说”缺乏坚实的元理论基础及明确的实践主张。在元理论层面上,通过运用层展论分析社会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可知,在认识论意义上法律独立于社会,而在本... 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已摆脱早期的截然对立而开始走向合作,但目前许多学者所倡导的“合作说”缺乏坚实的元理论基础及明确的实践主张。在元理论层面上,通过运用层展论分析社会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可知,在认识论意义上法律独立于社会,而在本体论意义上法律的存在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由此观之,法社会学忽略了法律和社会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分离,法教义学则一定程度上以遮蔽法律对社会的本体论依赖为前提。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实践理性之目的考量可知,在常规案件和个别疑难案件中都应运用法教义学进行裁判,法社会学此时起到辅助作用。但在出现大量极端案件致使(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长期大面积崩塌的情形中,需要由法社会学发挥主要作用,以引导法律秩序回归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教义学 合作说 层展论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网络对乡村纠纷过程的影响——基于CGSS的法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陆益龙 杨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4-180,共7页
后乡土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2006CGSS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纠纷的整体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土地征用和基层选举纠纷尤为突出,表明城镇化扩张和现代权威的渗透正打破乡村内部的均... 后乡土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2006CGSS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纠纷的整体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土地征用和基层选举纠纷尤为突出,表明城镇化扩张和现代权威的渗透正打破乡村内部的均衡。乡村纠纷解决或秩序构成机制则从乡土性向后乡土性转型,即从礼俗化转向行政化和法制化。乡村社会虽具"强关系"特点,但关系网络对纠纷过程其实影响并不显著,官方正义系统的可接近性高低可能对人们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网络 纠纷过程 CGSS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意识、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基于2005 CGSS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杨敏 陆益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5,共7页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并不产生明显的作用,但对人们选择纠纷解决机制有一定影响。法律权威意识越强,选择法律解决机制的概率越低;人们越是把法律当作工具,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可能性就越大。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结构扁平化特征及两极化趋势与法律至上、法律万能的宣传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它对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意识 纠纷 纠纷解决机制 CGSS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冲突和互动——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项法社会学实证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郭星华 王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98,共8页
中国社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治社会。从大传统上讲是礼治社会 ,从小传统上讲是“权治”社会 ,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主要是民间规范。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大力推行法治化 ,大量蕴涵西方传统的国家法律势必与中国的民间规范在互动中产生... 中国社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治社会。从大传统上讲是礼治社会 ,从小传统上讲是“权治”社会 ,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主要是民间规范。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大力推行法治化 ,大量蕴涵西方传统的国家法律势必与中国的民间规范在互动中产生冲突。从小传统看 ,我国法治化的目的是实现从政府权威向法律权威的转换 ,从大传统看是实现从民间规范到国家法律的转换。在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密切互动的背景下 ,本文通过在北京进行的法律与社会问卷调查的实证数据 ,提出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越轨的三种类型 ,分析了人们在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不同关系下违法的原因 ,指出了我国法治化的道路实质上是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冲突、协调与妥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民间规范 社会转型 社会学 冲突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郭星华 韩恒 《学海》 2003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本文是对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在这起丧葬事件中 ,死者家属一方面面临着传统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 ,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上级的法规文件———要求火葬。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死者家属最后采取了偷埋这一对策。本文通过对这起丧... 本文是对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在这起丧葬事件中 ,死者家属一方面面临着传统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 ,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上级的法规文件———要求火葬。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死者家属最后采取了偷埋这一对策。本文通过对这起丧葬事件的实证考察 ,具体分析了 :国家法规为什么执意取代传统的习俗 ,当国家法规与传统习俗冲突的情况下 ,人们将做出怎样的行为选择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人们的行为是否达到了国家法律的预期。通过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选择 社会学 丧葬习俗 丧葬改革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法社会学角度看继受过程中的中国法治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伯礼 郑凌 何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04-107,共4页
我国厉行法治,从清末沈家本先生算起,已达百年之久。进入21世纪,在建构现代化社会时,西方法律理念在中国仍未落实。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中西双方法律理念相融合与对西方法律的继受看作是一个长期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并分析中西法律... 我国厉行法治,从清末沈家本先生算起,已达百年之久。进入21世纪,在建构现代化社会时,西方法律理念在中国仍未落实。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中西双方法律理念相融合与对西方法律的继受看作是一个长期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并分析中西法律理念冲突的成因,希望对探求中国法治之路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律理念 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律与习俗 被引量:7
7
作者 胡平仁 鞠成伟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147-149,共3页
法律的习俗基础是法社会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论题。如果把法律看成向社会生活开放的意义结构,那么习俗就是这一意义结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习俗是法律诞生的母体,并在法律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给法律施加着重要的影响。即便... 法律的习俗基础是法社会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论题。如果把法律看成向社会生活开放的意义结构,那么习俗就是这一意义结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习俗是法律诞生的母体,并在法律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给法律施加着重要的影响。即便是在成文法高度发达的今天,习俗仍是支撑法律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俗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治条例立法理论根基的法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道波 张进军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5-168,共4页
自治条例立法是我国地方立法的特殊一角,对于这一立法制度理论根基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关于自治条例立法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能够从内在需求方面深刻阐释自治条例立法的合理性。在诸多研究视角中,法律社会学视角便是分... 自治条例立法是我国地方立法的特殊一角,对于这一立法制度理论根基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关于自治条例立法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能够从内在需求方面深刻阐释自治条例立法的合理性。在诸多研究视角中,法律社会学视角便是分析这一问题的最佳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自治条例立法的理论根基至少包括分权政治之安排,多元民族文化之价值,习惯法之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条例 理论根基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经验走向中国理论——法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探索 被引量:29
9
作者 郭星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共11页
从法治建设、犯罪问题、民间纠纷等三部分的法社会学探索,笔者对其研究团队1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其中,法治建设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从法制到法治、法律的双向诠释、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法... 从法治建设、犯罪问题、民间纠纷等三部分的法社会学探索,笔者对其研究团队1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其中,法治建设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从法制到法治、法律的双向诠释、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法律的实践逻辑、从"送法下乡"到理性选择、中美法律意识的比较等六个部分;犯罪问题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社会转型与犯罪成本、犯罪人的自我归因、女犯的生活世界、堕入犯罪的"漏斗效应"等四个部分;民间纠纷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法律的"差序利用"、初级关系的变迁与民间纠纷解决、弱者诉讼的谋略、法律的"甩干机制"等四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 社会学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销在我国农村蔓延的法社会学分析及其市场防范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文德 刘帆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6,共4页
随着传销活动在中国城市生存空间的步步萎缩,它像一根一时难以斩断的瓜蔓一样正在匐向农村社会。本文就传销由中国城市向农村蔓延的成因从法社会学角度予以分析,并从宣传预防、法律的倾斜性规制、政府有关部门的通力协防以及新农村建设... 随着传销活动在中国城市生存空间的步步萎缩,它像一根一时难以斩断的瓜蔓一样正在匐向农村社会。本文就传销由中国城市向农村蔓延的成因从法社会学角度予以分析,并从宣传预防、法律的倾斜性规制、政府有关部门的通力协防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传销向农村社会蔓延的对策,以期对农村有效地防范非法传销活动增砖添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销 农村 社会学 市场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社会问题的法社会学研究范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邢鸿飞 许根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5,共8页
我国法社会学研究范式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统一,甚至存在争议,这不仅不利于法社会学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法社会学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怀。作者认为,我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应立足解决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以功能主义为指引,重在... 我国法社会学研究范式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统一,甚至存在争议,这不仅不利于法社会学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法社会学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怀。作者认为,我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应立足解决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以功能主义为指引,重在解释我国法律在现实运行中是如何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从而对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作出准确的预判或纠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问题 社会学 研究范式 功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及居民行动策略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陆益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7,共9页
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居民遭遇污染随之增多,由此引起了较多环境纠纷。水、空气和噪音污染,以及空气、水和垃圾分别是农村和城镇居民所感知的突出环境问题;经验调查发现,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诉诸第三方权威来解决环境纠纷,显现出&... 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居民遭遇污染随之增多,由此引起了较多环境纠纷。水、空气和噪音污染,以及空气、水和垃圾分别是农村和城镇居民所感知的突出环境问题;经验调查发现,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诉诸第三方权威来解决环境纠纷,显现出"上层化"而非"金字塔"形态;而应对公域环境问题,居民的行动则趋向于"消极化"。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力量以及对于区域而异的纠纷性质对遭遇环境纠纷者的行动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力量的增强会降低对污染的容忍度,同时也提高对第三方权威解决问题的信心。在不同地区,环境纠纷性质从偶发事件向较普遍社会问题的转变,人们的行动策略也会从自行解决走向"上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纠纷 行动策略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越轨与法律越轨——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大学生同居现象 被引量:8
13
作者 彭将霞 刘成斌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2003年第7期65-69,共5页
关键词 道德建设 社会学 大学生 同居现象 教育体制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社会学视阈下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建仓 盖文亮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0-154,167,共6页
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适应体育纠纷专业技术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点,克服了单一诉讼解纷机制的不足。运用法社会学分析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的权力来源即交往权力和教化权力,指出理性商谈是体育社会组织解纷的基本原则,其内部法人治... 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适应体育纠纷专业技术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点,克服了单一诉讼解纷机制的不足。运用法社会学分析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的权力来源即交往权力和教化权力,指出理性商谈是体育社会组织解纷的基本原则,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外部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构建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的基本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社会组织 社会学 体育纠纷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法社会学的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蒋传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9-95,共7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是和有效的社会控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重视并加强对社会控制的概念、手段、途径和方式等相关理论的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是和有效的社会控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重视并加强对社会控制的概念、手段、途径和方式等相关理论的研究,阐释社会控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等,为建立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社会管理,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改变目前社会的弱控制状态提供理论指导,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控制 和谐社会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威认同、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陆益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有权威的存在,权威认同正是对这一存在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居民的权威认同具有多元化特征,且与纠纷解决机制选择行为相分离。纠纷当事者选择权威介入的纠纷解决方式,既不是因为对该权威有更高的认同度,... 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有权威的存在,权威认同正是对这一存在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居民的权威认同具有多元化特征,且与纠纷解决机制选择行为相分离。纠纷当事者选择权威介入的纠纷解决方式,既不是因为对该权威有更高的认同度,也主要不是因为拥有更多资源能够利用该权威,而是因为对该权威解决特定类型纠纷的有效性具有理想预期,这种对权威有效性的预期其实是基于权威与特定类型纠纷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威认同 纠纷 纠纷解决机制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新萍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2-416,共5页
体育权利是与生命权、健康权、文化和教育权利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实现对于提升农民工幸福生活水平、促进其自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但农民工法定体育权利和实有体育权利在现实中存在巨大差距。以法社会学... 体育权利是与生命权、健康权、文化和教育权利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实现对于提升农民工幸福生活水平、促进其自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但农民工法定体育权利和实有体育权利在现实中存在巨大差距。以法社会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个人—社会—政府(国家)3个层面深入分析实现农民工体育权利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构建农民工体育权利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农民工体育组织建设,以农民工自我发展为基础,提升农民工体育权利意识等实现农民工法定权利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体育权利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犯罪·集体意识·惩罚——涂尔干法社会学的三个核心概念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宇宁 刘艳敏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6-151,248,共6页
身为现代法社会学之父,法国学者埃米尔·涂尔干在社会学思想界享有崇高声誉。涂尔干法社会学理论,把道德事实当成自然事实加以考证,并试图以法律为指标,以求探察社会道德核心之深度。为此,涂尔干以集体意识为基点,演绎出了一整套逻... 身为现代法社会学之父,法国学者埃米尔·涂尔干在社会学思想界享有崇高声誉。涂尔干法社会学理论,把道德事实当成自然事实加以考证,并试图以法律为指标,以求探察社会道德核心之深度。为此,涂尔干以集体意识为基点,演绎出了一整套逻辑严谨、别具特色的犯罪与惩罚理论。涂尔干认为,犯罪的本质在于对集体意识的大肆破坏与恣意践踏,犯罪内透着强烈的个体威胁与社会威胁。因此,惩罚便成了对抗犯罪之不二手段,通过惩罚,集体意识得以再次确认与复原。于集体意识之面相,涂尔干法社会学指出,作为研究犯罪与惩罚的逻辑概念,集体意识处于三者关系的逻辑原点:集体意识的存在预示了犯罪的存在,集体意识的历史演变决定了犯罪的评断标准。随着现代性文明的发展,集体意识也注定从强制性特质走向软性而柔和,理性与宽容必定成为惩罚社会犯罪之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尔干 社会学思想 犯罪与惩罚 集体意识 个人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调解与法礼融合的纠纷化解机制——对一起乡村交通事故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陆益龙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3,共8页
调解在纠纷解决中常被运用,从乡村纠纷解决的个案实践中,可以看到基层调解具有化解纠纷的良好效果。基层调解通过实现情境相对正义、权威与信任以及妥协与共赢调解策略等机理而达到有效化解乡村基层纠纷的功能。从本质上看,基层调解之... 调解在纠纷解决中常被运用,从乡村纠纷解决的个案实践中,可以看到基层调解具有化解纠纷的良好效果。基层调解通过实现情境相对正义、权威与信任以及妥协与共赢调解策略等机理而达到有效化解乡村基层纠纷的功能。从本质上看,基层调解之所以能够取得化解基层纠纷的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其具备法礼融合的纠纷化解机制。当前的乡村社会秩序可以说是由法治力量和礼治力量混合、共存的法礼秩序,要更好地化解纠纷实现秩序,就需要将法治与礼治两种力量融合起来,形成合力,将会促进乡村社会的"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调解 礼融合 纠纷化解 社会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殡葬改革的法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22
20
作者 汪俊英 《学习论坛》 2009年第3期77-80,共4页
我国自1956年施行殡葬改革以来,推广火葬在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农村火葬政策的实施远没有达到当初政策制定时的预期效果,农村殡葬改革的形势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丧户方面主要是偷埋偷葬、骨灰装棺再土葬、丧事大操大办... 我国自1956年施行殡葬改革以来,推广火葬在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农村火葬政策的实施远没有达到当初政策制定时的预期效果,农村殡葬改革的形势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丧户方面主要是偷埋偷葬、骨灰装棺再土葬、丧事大操大办等;在殡葬服务方面主要是殡葬业形成垄断、殡仪服务及配套设备滞后、公墓管理混乱等;在殡葬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是罚字当头、火葬制度执行不力等。反思农村殡葬改革五十多年的历史,农村殡葬改革应在坚持"殡改目的"的前提下,推行丧事多样化,让民众有条件自由选择最后的归宿,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殡葬立法步伐,推进殡葬法制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殡葬改革 生态葬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