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定罪量刑的社会学模式 被引量:11
1
作者 汪明亮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90,共13页
现行刑事立法赋予法官享有一定的定罪量刑自由裁量权,该自由裁量权受诸多案件社会结构因素影响,案件社会结构因素影响定罪量刑的过程及其表现出的样式就是定罪量刑社会学模式。定罪量刑的社会学模式以案件社会学理论为参照,并基本被实... 现行刑事立法赋予法官享有一定的定罪量刑自由裁量权,该自由裁量权受诸多案件社会结构因素影响,案件社会结构因素影响定罪量刑的过程及其表现出的样式就是定罪量刑社会学模式。定罪量刑的社会学模式以案件社会学理论为参照,并基本被实证研究所证实。由于同性质的具体案件的社会结构不同或同一案件在不同诉讼阶段的社会结构不同,法官受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定罪量刑不公正现象由此而生。实现公正定罪量刑的关键在于避免定罪量刑社会学模式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罪量刑社会学模式 定罪量刑不公正 自由裁量权 案件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执行的社会学模式——对法律援助过程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蓓 郭星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6,共6页
本文在实证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法执行的社会学模式这一法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法律援助条例》执行状况的实证研究,指出了特定的社会结构会赋予执法者特定的角色丛。在这些角色丛中各个角色的不同期待与执法者的执法行为形成了相互影... 本文在实证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法执行的社会学模式这一法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法律援助条例》执行状况的实证研究,指出了特定的社会结构会赋予执法者特定的角色丛。在这些角色丛中各个角色的不同期待与执法者的执法行为形成了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嵌入性关系,对执法者的执法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也构成了法的社会学执法模式的一个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援助 社会学 法律执行的社会学模式 角色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缓限制减刑适用中的“民间矛盾”——从首批刑法指导案例切入 被引量:13
3
作者 姜涛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27,共13页
首批刑法指导案例有关死缓限制减刑适用标准的裁判,表明"因婚恋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兼有从重处罚情节与从轻处罚情节的,一般应选择死缓限制减刑"的规则建构。现代刑法学必须兼采量刑的社会学模式对死缓限制减... 首批刑法指导案例有关死缓限制减刑适用标准的裁判,表明"因婚恋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兼有从重处罚情节与从轻处罚情节的,一般应选择死缓限制减刑"的规则建构。现代刑法学必须兼采量刑的社会学模式对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标准进行规范解释:婚恋纠纷等民间矛盾作为犯罪动机的非规范表达,不仅是影响有责性和人身危险性的重要标准,而且能够成为联结刑法规范与刑事政策的言说工具。基于现代刑事法治的基本要求,民间矛盾的裁判价值只有依附于刑法规范才能彰显,这就要求法官必须在合理解释民间矛盾的基础上,以事实还原的方式诠释民间矛盾与死缓限制减刑裁量基准之间的关系;同时,民间矛盾并不必然带来"由死转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缓限制减刑 指导性案例 量刑的社会学模式 人身危险性 民间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四十年来我国“东方文学史”的三种形态及其建构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向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共11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东方文学及东方文学史建构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其中长期流行的第一种"社会学模式",其特点是把"非西方"的文学(亚非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将来自西方的社会历史学框架模式运用于东方文学...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东方文学及东方文学史建构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其中长期流行的第一种"社会学模式",其特点是把"非西方"的文学(亚非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将来自西方的社会历史学框架模式运用于东方文学,使文学史从属于一般社会历史。第二种"文化学模式"则把一般社会历史作为文学史背景,既承认社会历史对文学的影响,更注意文学性、审美性的凸显,其本质视角是审美文化,其宗旨是揭示东方文学不同于一般社会历史的独特发展规律。"东方学模式"可以作为第三种模式,是把东方文学作为"东方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和揭示文学的东方元素、东方特性以及文学中的东方认同,总结东方文学的共同性和共通性,包括共同发展规律、共用语言、共同题材或主题以及共同诗学,从而由第一种模式的"非西方的"文学史、第二种模式的"在东方的"文学史,直至发展到"东方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史 社会学模式 文化学模式 东方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过程略论——“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之十三
5
作者 王锺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五四"及其以后时期的新文艺运动呈现为这样一个发展轨迹:从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在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与创作实践中,社会学模式被移植过来,并愈益政治化,最终形成社会政治学模式。这一模式在40年代初期已... "五四"及其以后时期的新文艺运动呈现为这样一个发展轨迹:从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在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与创作实践中,社会学模式被移植过来,并愈益政治化,最终形成社会政治学模式。这一模式在40年代初期已经完全确立。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演化的途径与表现的形式并不相同。在散文领域,这一演化体现为"言志"与"载道"优势地位的掉转;在新诗领域,以歌谣体的兴起为标志的大众化运动及其向着民族化方向的发展,是其具体的演化途径;在小说领域,观念与写实关系的变动,是这一过程的体现;而在戏剧领域,戏剧改革的路线为京剧革命的路线所取替,样板戏及其创作原则之向着包括电影在内的整个戏剧领域的覆盖,则是这一模式形成并膨胀的历程。政治需要,特别是政治权力对于文艺问题的驱动,乃是社会政治学模式运行的内在机制。"形散神不散"论、"小我化入大我"论、"更典型"论及"三突出"创作原则,是社会政治学模式下的创作论。在社会政治学模式下,文艺批评有一条规律,便是它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上纲分析有愈趋激烈的倾向;而强调本质论、热衷于主题分析、上升到原则高度给对方定罪,则是当时文艺批评的一些特点。新时期各种文学体裁与戏剧类别都面临着摆脱社会政治学模式的任务,并由此而展开了新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文艺观 社会学模式 社会政治学模式 创作论 批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夜》的重估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景超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4期87-93,共7页
近些年有一种否认茅盾在文学史的地位及其巨著《子夜》的倾向。本文不同意这种倾向。要正确评价《子夜》的成就 ,必须摒弃政治学的批评模式而采用社会学的批评模式。文章认为 ,《子夜》成功地表现了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永恒母题 ;《子夜》... 近些年有一种否认茅盾在文学史的地位及其巨著《子夜》的倾向。本文不同意这种倾向。要正确评价《子夜》的成就 ,必须摒弃政治学的批评模式而采用社会学的批评模式。文章认为 ,《子夜》成功地表现了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永恒母题 ;《子夜》抒写了现代意识 ;《子夜》的客观立场保证了它艺术描写的真实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文学评论 社会学批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