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的内在张力分析 |
卜祥记
吴岩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4
|
|
2
|
人的存在、本质和解放的三重性 |
武天林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4
|
|
3
|
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 |
杨竞业
|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4
|
孔子的人伦观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论 |
唐克军
赵北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5
|
也论马克思的“自然存在”观 |
李君兵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
|
|
6
|
论青年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初始规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笔记研究 |
张一兵
|
《中州学刊》
CSSCI
|
1998 |
4
|
|
7
|
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 |
杨佩芩
吴希杰
|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8
|
档案属性、理论建构与学科形象 |
丁华东
|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9
|
论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上) |
夏甄陶
欧阳康
|
《人文杂志》
|
1987 |
0 |
|
10
|
马克思早期人的本质思想解析 |
韩清恩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1
|
试论人性和人的本质 |
徐惠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2
|
|
12
|
教师工作的三种境界与学校管理策略 |
张萍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3
|
论人的本质的美学意义 |
陈乐平
|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4
|
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 |
王国伟
|
《学习与探索》
|
1982 |
0 |
|
15
|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多样化的基本依据 |
高齐云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89 |
0 |
|
16
|
关于“人”的哲学研究问题 |
王灿
|
《江海学刊》
|
1984 |
0 |
|
17
|
价值认识及其在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夏永芳
|
《理论与改革》
|
1986 |
0 |
|
18
|
马克思人本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
王守昌
江振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19
|
试论实践的二重性 |
朱德真
|
《人文杂志》
|
1986 |
0 |
|
20
|
论主体和客体 |
司徒锡钧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