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的内在张力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卜祥记 吴岩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191,共9页
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论断的诠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非自洽性:从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去解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可避免地把人的本质再度归结为马克思所反对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社会性本质归... 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论断的诠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非自洽性:从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去解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可避免地把人的本质再度归结为马克思所反对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社会性本质归结为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必然导致对马克思所理解的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误解;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共同点,不能合理解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相关论述的异同。造成时下流行诠释方案非自洽性的根源是未能洞悉马克思赋予人、社会及其关系的内在理论张力,从而把它们理解为单向度的封闭概念。只有再度开启马克思有关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双向度、开放性和历史性的规定性,我们才能为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论断提供一个合理的诠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 类本质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存在、本质和解放的三重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武天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2-47,173,共7页
人的存在、本质和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三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人的存在问题远远超出了物种的存在关系。人作为类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群体存在物,是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统一体;人作为个体... 人的存在、本质和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三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人的存在问题远远超出了物种的存在关系。人作为类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群体存在物,是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统一体;人作为个体存在物,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人的存在具有三重性,因而人的本质必然也具有三重性。人的解放是人的存在矛盾的解决,也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因此,人的解放包括人的类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生存方式同一性 自然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竞业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3-187,共5页
现实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媒介,也以社会存在物为其存在媒介。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相统一的媒介存在。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应当消除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 现实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媒介,也以社会存在物为其存在媒介。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相统一的媒介存在。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应当消除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现实的人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媒介存在 自然存在物 社会存在物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人伦观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论
4
作者 唐克军 赵北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人伦观 人的本质力量 孔子 人的实现 类本质 人的社会关系 社会生产力 共产主义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马克思的“自然存在”观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君兵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3-26,共4页
历史上各种形态的哲学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只有到了马克思那里,才找到了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内蒙古社会科学》于1998年第1期刊登了朱宝信先生《论马克思的“自然存在”观》一文,文中对什么是自... 历史上各种形态的哲学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只有到了马克思那里,才找到了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内蒙古社会科学》于1998年第1期刊登了朱宝信先生《论马克思的“自然存在”观》一文,文中对什么是自然存在、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存在 马克思 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物 人的本质 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青年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初始规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笔记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一兵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59-63,共5页
论青年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初始规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笔记研究张一兵过去我们对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笔记中的第二部分,即异化劳动理论... 论青年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初始规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笔记研究张一兵过去我们对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笔记中的第二部分,即异化劳动理论。我也说明过,对这一理论的异质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青年马克思 私有财产关系 共产主义 人的本质 人的类本质 社会主义 人本主义 社会存在物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
7
作者 杨佩芩 吴希杰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22,20,共3页
关键词 社会历史过程 交互作用 历史主体性 历史客体 主客体 实践活动 社会存在物 自然存在物 受动性 客体性
全文增补中
档案属性、理论建构与学科形象 被引量:3
8
作者 丁华东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21,共4页
档案及其档案工作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说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伴生物,是自然形成的,但它并非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社会存在物”。由于档案学研究者分析视野及其意图、旨趣等不同,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及其属性形成不同... 档案及其档案工作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说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伴生物,是自然形成的,但它并非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社会存在物”。由于档案学研究者分析视野及其意图、旨趣等不同,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及其属性形成不同的看法,并进而形成不同的档案“意象”。这种意向不仅影响到学者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理解,更关系到学术主体(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对档案学理论的取向和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属性 档案学理论 形象 学科 人类社会活动 档案工作 自然存在物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上)
9
作者 夏甄陶 欧阳康 《人文杂志》 1987年第6期26-32,共7页
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实践的和意识、思维的活动,都绝对地依赖于这个物质世界。也就是说,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要生活的活动,又必须使物质世界在相应的范围内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人对物质世界的依赖,根源... 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实践的和意识、思维的活动,都绝对地依赖于这个物质世界。也就是说,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要生活的活动,又必须使物质世界在相应的范围内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人对物质世界的依赖,根源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观念 掌握世界 掌握方式 物质世界 再现客体 基本方式 理论方式 思维具体 认知定势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人的本质思想解析
10
作者 韩清恩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本质 社会存在物 解析 早期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人性和人的本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2期236-239,共4页
关键词 人的本质 自然属性 人性 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存在 人的类本质 人的现实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亚里士多德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工作的三种境界与学校管理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萍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教师工作 管理策略 境界 教师个体 学校 社会存在物 教师团队 工作表现 表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本质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乐平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0-42,共3页
康德说我们的悟性把规律加于自然界。在对美的本质所切入的悟性中,一般都离不开对美的主体结构,以及主体与对象的各个关系的深层剖析,而对主体之所以产生美感的生理机制的掘进,似乎更显得亢奋和专一。这样,所获的成果也只涉及到人的生... 康德说我们的悟性把规律加于自然界。在对美的本质所切入的悟性中,一般都离不开对美的主体结构,以及主体与对象的各个关系的深层剖析,而对主体之所以产生美感的生理机制的掘进,似乎更显得亢奋和专一。这样,所获的成果也只涉及到人的生理机制,(我称之为审美主体的个体效应)并被局限在美的个体(狭义的主体)与对象这一逻辑圆圈中而显得狭隘和机械。如苏珊、朗格的情感说,弗罗依德的以性欲为基因的潜意识理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本质 论人 美学意义 潜意识理论 生理机制 深层剖析 个体人 人的社会 美学领域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
14
作者 王国伟 《学习与探索》 1982年第1期29-35,52,共8页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之后,在西方出现了一股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的思潮。他们采取的手法之一,就是无限夸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把《手稿》称之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成就的...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之后,在西方出现了一股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的思潮。他们采取的手法之一,就是无限夸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把《手稿》称之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成就的顶峰”。而把《共产党宣言》以后的成熟著作《资本论》等说成是马克思创作能力衰退的产物。汉·德·曼就这样讲:“不管对马克思后期著作评价多么高,这些著作却表现出他的创作能力的某种障碍和削弱,这些东西不一定是马克思凭顽强努力所能克服的。”①他们提出要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并且认为解释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手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 人本主义 唯物主义者 社会存在物 唯心主义 本质 自然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多样化的基本依据
15
作者 高齐云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3期5-12,共8页
1988年7月,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围绕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再认识的问题,与会代表解放思想,各抒己见,... 1988年7月,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围绕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再认识的问题,与会代表解放思想,各抒己见,展开自由争论.一方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僵化的理解,进行了批评性分析,指出这是当前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深入研究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就如何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新见解.在会上,笔者谈到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多样化的哲学体系,从结构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卢卡奇 列宁 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 现实的个人 基本依据 是马克思主义 辩证方法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的哲学研究问题
16
作者 王灿 《江海学刊》 1984年第4期61-66,共6页
去年,《江海学刊》发表了一篇研究“人”的哲学的文章。尽管动机良好,却渗杂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其主要内容是:一、人是什么?作者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指导,提出所谓人性和人的本质就是“按真、善、美统一的价值标准创造人的世界... 去年,《江海学刊》发表了一篇研究“人”的哲学的文章。尽管动机良好,却渗杂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其主要内容是:一、人是什么?作者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指导,提出所谓人性和人的本质就是“按真、善、美统一的价值标准创造人的世界和人的本身”的社会存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研究 《江海学刊》 社会存在物 人的本质 人的世界 价值标准 人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认识及其在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7
作者 夏永芳 《理论与改革》 1986年第5期28-30,共3页
理性认识是怎样回升到实践中去的?在认识与实践之间有没有一个中间环节?如果有,什么又是这个中间环节?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价值认识在认识回到实践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价值认识 主体需要 关系范畴 价值意识 物自身 意义关系 中介地位 直接吻合 从何着手 社会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本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18
作者 王守昌 江振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27-32,共6页
马克思的人本学是对人与人的环境、人与人的活动及认识的关系的哲学理解。实际上,马克思所理解的关于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前途、人的解放的问题,即关于人的全部问题才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们无非就是关于人的存在... 马克思的人本学是对人与人的环境、人与人的活动及认识的关系的哲学理解。实际上,马克思所理解的关于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前途、人的解放的问题,即关于人的全部问题才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们无非就是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人的认识和实践、人的必然和自由等关系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说既是彻底自然主义的,也是人本主义的。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这种“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应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 人本学 自然界 几个基本问题 自然存在物 自然本性 社会存在物 家庭 社会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实践的二重性
19
作者 朱德真 《人文杂志》 1986年第1期40-43,共4页
周荫祖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一元论》一文(载《人文杂志》1985年第3期),对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再评价,提出了许多正确而重要的看法,笔者认为是切中时弊,值得重视的。特别是关于实践“二重性”的观点,更有深入阐发之必要。本... 周荫祖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一元论》一文(载《人文杂志》1985年第3期),对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再评价,提出了许多正确而重要的看法,笔者认为是切中时弊,值得重视的。特别是关于实践“二重性”的观点,更有深入阐发之必要。本文试图就此谈一点意见,希望能成为周文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的二重性 物质活动 意识活动 自然性 自然界 本原性 唯心主义 实践活动 社会存在物 实践的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和客体
20
作者 司徒锡钧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91-95,共5页
近几年来,哲学界对主体和客体问题研究意见不尽一致,争论十分热烈。本文拟对其中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1 什么是主体?有些同志把认识主体仅仅定义为人。我认为,认识主体应该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工具和实... 近几年来,哲学界对主体和客体问题研究意见不尽一致,争论十分热烈。本文拟对其中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1 什么是主体?有些同志把认识主体仅仅定义为人。我认为,认识主体应该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工具和实践技能的个人和集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从本质上看,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主体 社会存在物 自然存在物 哲学基本问题 文化知识 认识论研究 物质和意识 认识对象 人类社会 认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