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情境:数字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与技术适配
1
作者 丁波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数字乡村治理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微观治理实践。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融合乡村治理情境,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具有发展阶段差异性,数字情境是透视数字乡村治理实践模式差异的分析视角,通过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情境... 数字乡村治理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微观治理实践。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融合乡村治理情境,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具有发展阶段差异性,数字情境是透视数字乡村治理实践模式差异的分析视角,通过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情境化特征和差异化机制,研究数字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与技术适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情境主要包括情境基础、情境逻辑、情境优化三个层面。第一,数字乡村治理情境基础表现为村庄社会结构、村庄发展类型、村民年龄结构的社会基础,它们是数字乡村治理的社会分层形式。第二,数字乡村治理情境逻辑注重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适配性,促使数字技术适配乡村治理基础、村庄治理场景、村民数字能力。第三,数字乡村治理情境优化强调数字技术与村级行政性、生活性治理事务相结合,发挥数字技术的治理价值与作用功能,实现数字简约治理方式和数字治理能力提升。数字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治理转型的发展面向,既要突出数字技术的治理优势,也要重视乡村治理的内在情境,以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因地制宜地推进高质量数字乡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治理 数字情境 乡村治理 社会基础 技术适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实践逻辑——基于社会基础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龙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多地乡村通过机制创新来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的资源,增强对个人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扩大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从而激活和培育了新的社会基础。凭借社会基础的支持与保障,法律和道德实施获得充分的社会助力,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维系和生产能力也得以增强。对于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的分析,揭示出激活和培育社会基础对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注重法治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会转型 社会基础 内生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型农村互助养老的运行机制及其社会基础——以浙江罗村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健 罗钦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1,共10页
外生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地方实践中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因此,如何激活村庄互助养老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省中部罗村的田野调查,分析内生型互助养老运行机制的构建路径,阐明引导和约束运行机制的社会基础。研究发现,新乡... 外生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地方实践中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因此,如何激活村庄互助养老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省中部罗村的田野调查,分析内生型互助养老运行机制的构建路径,阐明引导和约束运行机制的社会基础。研究发现,新乡贤、村集体及(新)村民等多元主体构建起组织建设、资金筹措、文化浸润以及行为激励四重运行机制。依托乡村精英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熟人社会的相互信任与面子竞争、地方知识的关联建构与拓展应用等乡村社会基础促进内生型互助养老实践生成,以软性约束方式保障实践长效运行。基于此,加强乡村社会建设、通过农民自组织互助养老应是建设内生型互助养老模式的核心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型互助养老 运行机制 社会基础 社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搬迁社区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优化与基层治理效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怀 宋帮福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1,共10页
特定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优化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的生成条件。易地搬迁乡村是全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产生的一种新的乡村社会类型,其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跃升,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定数量关系和... 特定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优化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的生成条件。易地搬迁乡村是全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产生的一种新的乡村社会类型,其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跃升,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定数量关系和谐的人口,良好的空间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匹配,以及由此衍生的村落社会人气集聚效应和社会活力,成为易地搬迁乡村发展进而优化社会基础的核心内容。当乡村振兴变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从“下沉—控制”型治理结构向“内生—协同”型治理结构的转型,构成易地搬迁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的制度基础。易地搬迁乡村发展的社会基础优化与“治理有效”激发了农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引擎,让农民获得了真切的“可感可及”体验。这样,易地搬迁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国家供给的外部资源集合为一种可行的发展能量,夯实了易地搬迁社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社区 社会基础优化 基层治理效能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养老服务与社会基础——以中国东南J市为例
5
作者 梁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9,共15页
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家庭照料已难以应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现行的养老服务政策尚未深入农村,导致农村老人难以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需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相融合,才能有效满足... 随着我国居民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家庭照料已难以应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现行的养老服务政策尚未深入农村,导致农村老人难以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需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相融合,才能有效满足实际需求。本文以J市为例,从政策、组织和文化三个方面讨论养老服务制度设计与乡土社会的社会基础之间的关系,探讨专业化服务体系如何与我国农村原有的家庭养老、亲属邻里或社区互助等社会基础实现有效衔接,以更有效地服务农村老人。在政策层面,J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整合了村庄的多元化筹资方式,同时民政部门对农村自发建立的养老机构提供建设与运营补贴,这使得农村养老机构得以建设并持续运营。组织衔接方面,正式专业机构和服务组织能够嵌入农村社区,但尚未完成与非正式照料的衔接。而文化衔接方面情况较为复杂,崇尚孝道和家庭养老的地方文化与专业服务的政策理念之间存在冲突,政策理念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张力,文化衔接尚需加强。从J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政策、组织和文化三方面的衔接可以帮助养老服务政策更好地传递给老人及其家庭,特别是在资源相对匮乏、财政投入有限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政策与本地社会基础相结合并建立有效衔接机制,能够更好地支持不同主体发挥作用,让公共服务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养老服务 社会基础 农村社区 地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陌生人社会”与关系信任:小型房产中介存续的社会基础
6
作者 栾乃欣 董磊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挑战,但资本扩张并非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也不会任其“宰割”。本文以北京郊区S小型房产中介公司为个案,探求其在金融资本挤压下的存续机制与社会基础。研究发现,“非陌... 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挑战,但资本扩张并非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也不会任其“宰割”。本文以北京郊区S小型房产中介公司为个案,探求其在金融资本挤压下的存续机制与社会基础。研究发现,“非陌生人社会”的关系结构与总体性交往逻辑,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义务型、往来型、基础型关系信任,这构成小型房产中介取得客户信任、打破大型公司信息垄断的关键。此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的存续机制,以及地方社会中关系信任的运作逻辑与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陌生人社会 关系信任 存续机制 房地产中介 社会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36
7
作者 王宗礼 龙山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3-5,13,共4页
关键词 政治权威 社会基础 社会力量 权威合法性 社会利益 社会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制现代化与社会基础之重构——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法理学思考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育玮 张善根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34,共9页
由于市民社会对西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关怀,市民社会研究被纳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广阔视野。本文从法学的角度,从分析市民社会理论的演进入手,指明该理论的当代含义及其现... 由于市民社会对西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关怀,市民社会研究被纳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广阔视野。本文从法学的角度,从分析市民社会理论的演进入手,指明该理论的当代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从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影响和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困惑,反省我国作为现代法治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之缺失,进而指明当代中国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性;从国家与社会二元良性互动的总体需要出发,就如何培育和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提出几点实证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现代化 社会基础 乡土社会 市民社会 法理学思考 社会转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规范合同的社会基础及运行机制——基于玉林市福绵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舜 周金衢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4-138,共5页
实证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大量不规范合同,但这种不规范合同却能够正常运行而极少发生违约。这是因为,合同不只是一个法律文本,也是一种社会契约,以法律为后盾的规范合同并不是土地流转秩序的唯一来源,正式司法体系也不是保障... 实证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大量不规范合同,但这种不规范合同却能够正常运行而极少发生违约。这是因为,合同不只是一个法律文本,也是一种社会契约,以法律为后盾的规范合同并不是土地流转秩序的唯一来源,正式司法体系也不是保障合同正常运行的唯一机制,法律文本之外的社会规范及其运行机制在土地流转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从法律中心论的立场对不规范合同进行指责和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而应该深入农村,分析不规范合同存在的社会基础,维护和培育那些确保不规范合同正常运行的内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农村土地流转的正常秩序和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规范 土地流转 不规范合同 乡土社会 社会基础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单位时代”的“社会基础秩序”重建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吕方 梅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1,共6页
社会基础秩序,指的是基本的社会联结机制,包括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公共问题关联的方式、制度与文化。以单位体制的确立为坐标,晚清以降的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单位社会"、"单位社会"及"后单位社... 社会基础秩序,指的是基本的社会联结机制,包括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公共问题关联的方式、制度与文化。以单位体制的确立为坐标,晚清以降的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单位社会"、"单位社会"及"后单位社会"三种不同形态。与此相应,社会基础秩序也在不断演进。社会基础秩序的形成,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设置的产物,亦对社会运行的其他方面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后单位时代"中国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值得警惕的"社会原子化"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公共事务缺乏关联的管道,社会领域出现无序互动和失范频仍的乱象。究其实质,在于"后单位时代"社会基础秩序尚不稳固。是故,社会基础秩序的重建,乃是当下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单位社会 社会基础秩序 社会原子化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增长及其社会基础结构 被引量:3
11
作者 吉昱华 蔡跃洲 史仕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6-20,46,共6页
在新增长理论中 ,内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技术进步以及影响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路径。社会基础结构通过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系决定了人们获... 在新增长理论中 ,内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技术进步以及影响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路径。社会基础结构通过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系决定了人们获得社会认同的取向和社会资源的投入方向 ;社会激励结构、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社会权力结构决定了个体以何种方式达到其获取社会地位和资源的目的 ;制度和政策通过影响个体和厂商从事不同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其行为模式。发展中国家必须改善社会基础结构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社会基础结构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商事仲裁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树明 陈芳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0-131,共12页
要了解和把握商事仲裁制度的发展趋势,离不开对商事仲裁社会基础的分析研究。商事仲裁的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层面。其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需求;政治基础是政治国家的维护;文化基础是法律文化的发展。这些基本面与商事... 要了解和把握商事仲裁制度的发展趋势,离不开对商事仲裁社会基础的分析研究。商事仲裁的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层面。其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需求;政治基础是政治国家的维护;文化基础是法律文化的发展。这些基本面与商事仲裁相互因应,促进了商事仲裁的发展,同时商事仲裁也影响了这些基本面。同时,这种因应的关系亦将影响商事仲裁发展的总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事仲裁 社会基础 法律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际竞争力:强劲增长、成本优势、政府引领、社会基础——2004-200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彦云 甄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竞争力评价 中国人民 成本优势 社会基础 国家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 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41
14
作者 田毅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1,共10页
将衔接概念置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加以审视,便会发现衔接实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调适和转换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总体性领域和方面。既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带有总体性,那么,衔接的基础性条件... 将衔接概念置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加以审视,便会发现衔接实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调适和转换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总体性领域和方面。既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带有总体性,那么,衔接的基础性条件尤其是社会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人类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积淀最为厚重的乡村空间,其社会基础的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政社联结性基础、关系性基础、村落共同体基础等。从宏观结构上看,乡村是否建立起顺畅的政社联结机制?从中观层面上看,村落是否具有社会关系基础?村落是否具有共同体的特质?从微观结构上看,村民是否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是否具有持久的脱贫发展主动性?以上就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基础构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社会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分享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以东北农机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小莉 李娜 《地方财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92,99,共8页
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形式为农村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雏形。表现在村民通过独占或者共享农机所有权、出售与购买农机服务两个方面实现生产领域的利益共享。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中,涉及到农机生产技术、村民间的人情互动、村民的经济... 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形式为农村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雏形。表现在村民通过独占或者共享农机所有权、出售与购买农机服务两个方面实现生产领域的利益共享。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中,涉及到农机生产技术、村民间的人情互动、村民的经济平等地位、生产与消费过程的融合,这可以丰富已有的农村分享经济研究。农村分享经济的社会基础交织着传统与现代因素,其生产与消费单位的同一性,决定着其分享经济内容的复杂性,互联网及移动技术又为农村分享经济提供了充满现代性的社会基础。但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因缺少制度性或者文化性的维系机制也存在无法扩大的发展困境。一种整体性的、助人自助的思维方式促进农机为媒介的分享经济具有格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分享经济 东北 社会基础 农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下乡与价值错乱——兼论天价彩礼的形成及其社会基础 被引量:28
16
作者 何绍辉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2-48,共7页
天价彩礼已是当前乡村社会婚嫁习俗中不争的社会事实。天价彩礼的客观存在,给乡村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导致了女儿早婚、婚姻贫困和代际剥削等现象及问题的出现。跟风式的从众心理、要面子的攀比心理、男女性别比失衡造成的婚... 天价彩礼已是当前乡村社会婚嫁习俗中不争的社会事实。天价彩礼的客观存在,给乡村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导致了女儿早婚、婚姻贫困和代际剥削等现象及问题的出现。跟风式的从众心理、要面子的攀比心理、男女性别比失衡造成的婚姻挤压以及半径较小的通婚圈,是天价彩礼生成的社会基础。天价彩礼在转型乡村社会之所以有生存土壤,客观上是货币下乡过程中民众价值错乱下的非理性行为,是不正常的人情。根治天价彩礼,需要从破除天价彩礼生成的土壤亦即其形成机制入手,多措并举、综合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价彩礼 货币下乡 价值错乱 社会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纠纷的社会基础及其治理思路 被引量:22
17
作者 白呈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40,共6页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土地纠纷大量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治理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资料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大量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基础.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观念的、行为的、制度的和体制的,...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土地纠纷大量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治理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资料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大量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基础.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观念的、行为的、制度的和体制的,只要这些基础和条件存在,农村土地纠纷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解决农村土地纠纷远非事后救济以及救济方式的选择那么简单,而需要深化改革,逐步消解体制性矛盾;完善法律,合理界定利益边界;正视现实,实现制度兼容;尊崇法治,理性选择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结论: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应致力于消解纠纷产生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村土地纠纷 社会基础 解决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群众路线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春梅 席莹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7,共5页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在农村的实践是薄弱环节和难点所在,因而更具研究价值。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证研究发现,党的群众路线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基...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在农村的实践是薄弱环节和难点所在,因而更具研究价值。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证研究发现,党的群众路线在农村实践的社会基础,就是政治社会化路径下的农村社会整合与农民公共精神培育。党的群众路线在农村的实践,有利于解决国家与社会分离过程中出现的紧迫性公共问题,是对村庄治理体系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群众路线 农村实践 社会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同? 反对? 中立?——再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康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0,共7页
"赞同与否"是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基本标识","多大比例的赞同"决定着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广度","多大程度的赞同"影响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强度","为什么赞同"... "赞同与否"是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基本标识","多大比例的赞同"决定着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广度","多大程度的赞同"影响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强度","为什么赞同"关系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纯度","谁赞同"则涉及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中的"关键人群"。只有全面了解所有这些因素,才能切实把握教育改革人心向背的具体状况,准确判断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成熟程度,从而为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民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社会基础 衍生利益 教育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型发展: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的社会基础考察 被引量:13
20
作者 耿言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03,共10页
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是外部宏观制度条件和乡村微观动力因素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将影响产业绿色转型的乡村微观动力因素统称为社会基础。基于云南三个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案例,从地方产业精英、地方“生态—资源”知识、乡村社会资本三个社... 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是外部宏观制度条件和乡村微观动力因素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将影响产业绿色转型的乡村微观动力因素统称为社会基础。基于云南三个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案例,从地方产业精英、地方“生态—资源”知识、乡村社会资本三个社会基础因素入手,探讨乡村社会基础对产业绿色转型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产业绿色转型中乡村社会基础的作用体现在激发产业绿色转型中乡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匹配产业绿色发展的要素供给和地方资源、化解产业绿色转型中经营主体面临的困境、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绿色产业“内生型发展”路径。研究结论对于打通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最后一公里”的政策意义在于,发掘乡村内生性要素,提升内外要素适配度;“点—线—面”梯度推进,扩大绿色转型示范效果,培育地方产业精英;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基础缩减产业绿色转型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 社会基础 地方知识 乡村精英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