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小敏 徐冉 张文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4-262,共9页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年13a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变化呈现一定的时序特征.2)18个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地区间协调发展度差距大,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明显.3)河南省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逐渐呈现空间弱化的态势,空间负相关增强.4)高值区主要位于豫西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东南塌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内涵与特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本凡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1,共6页
本文采用超视角、长镜头、全过程等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定义、内涵、发展阶段与特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开创的城镇化... 本文采用超视角、长镜头、全过程等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定义、内涵、发展阶段与特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开创的城镇化,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城镇化,经历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阶段,未来将向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第三个阶段转型。其一般特质包括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日益和谐宜人等。其基本特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字所规定,表现为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性,以"邓三科"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服务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 内涵 阶段 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凤泽 宋敏 邓益斌 《水利经济》 2016年第5期14-17,79-80,共4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江苏省为例,构建超对数函数模型,运用SFA测算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选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城镇化指标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江苏省水资源利用...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江苏省为例,构建超对数函数模型,运用SFA测算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选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城镇化指标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大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为苏中最高,苏南最低,苏北居中;2人口城镇化水平对江苏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最大;3社会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各区域的产业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水资源利用效率 人口城镇 社会城镇化 产业城镇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四维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协调发展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多淑杰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6-130,共5页
以往文献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城镇化。本文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化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评价方法,最后选择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 以往文献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城镇化。本文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化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评价方法,最后选择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中小城镇发展典型特征的中山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年来中山市各层面城镇化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均有所上升,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其中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比较快,产业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中山市未来城镇化建设应注重从树立城镇化协调发展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发展路径、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等方面强化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土地城镇 产业城镇 社会城镇化 协调发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协调度评价及地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晓燕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6期154-160,共7页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应包含: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应包含: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这三者应该协同发展。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综合指数表明,其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存有较大问题,据此分析结果,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经济城镇 社会城镇化 生态城镇 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初楠臣 张平宇 +1 位作者 李鹤 李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9-1078,共10页
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2005~2015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研究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西伯利亚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两联邦区人口城镇化... 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2005~2015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研究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西伯利亚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两联邦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下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发展缓慢,多数联邦主体的城镇化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空间上,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集中在西伯利亚联邦区西部(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联邦主体),低值区分布在远东联邦区东部(马加丹-楚科奇-勘察加联邦主体),西高东低格局特征显著;最后探讨了促进西伯利亚与远东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经济城镇 社会城镇化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流动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何朝银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102,共8页
大量的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未能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化,相反,却导致了以阶层分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分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不能走西方式的城市化道路... 大量的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未能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化,相反,却导致了以阶层分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分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不能走西方式的城市化道路,在扫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障碍的同时,可选择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即农村的城镇化与城市的城市化两条腿走的道路。人口流动是解读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分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口流动 社会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8
作者 刘庆德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3,共1页
随着社会城镇化加速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农业景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景观不仅包括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还包括诸多野生生物的栖息地环境。农业景观变化导致野生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当前,如何在保... 随着社会城镇化加速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农业景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景观不仅包括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还包括诸多野生生物的栖息地环境。农业景观变化导致野生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当前,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途径》一书从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国土空间治理等视角探讨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并介绍了国内外农业景观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与建设案例,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 野生生物 理论与实践 社会城镇化 栖息地环境 国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流动”与“留守”代际循环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Z村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82-89,135,共8页
武陵山片区Z村的实地调研表明,在未知期限的中国城镇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的"流动"与"留守"将持续非良性地代际循环:青壮年农民在城与乡之间流动,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孩子长大后继续外出打工,而曾... 武陵山片区Z村的实地调研表明,在未知期限的中国城镇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的"流动"与"留守"将持续非良性地代际循环:青壮年农民在城与乡之间流动,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孩子长大后继续外出打工,而曾经的青壮年则变成老人回到农村;"留守-流动-留守"是每个农民的生命轨迹,且一代代农民重复着相同的生命轨迹。在推力与拉力的作用下青壮年农民"必须"外出打工、农民工"无法"留在城市、老人和孩子"不得不"留守农村,而世代的"必须""无法""不得不"直接决定了农民"流动"与"留守"的代际循环。这种代际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才能使农民摆脱非良性代际循环、安居乐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流动 留守 代际循环 城镇社会转型 外出打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