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知·回应·建构:型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能力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俊斐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9-154,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进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获得独立空间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割裂事实。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同构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保持与社会的动态联系中实现自身的合法性认证和价值性证成。新时...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进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获得独立空间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割裂事实。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同构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保持与社会的动态联系中实现自身的合法性认证和价值性证成。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获取创新发展的现实力量,从感知力、回应力、建构力三重维度形塑自身的社会能力结构,以打通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嵌入社会结构的通道,缝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 社会感知 社会回应力 社会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侯明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而回应力是由回应能力和回应力度构成,分别对应能力维度和理性维度。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在于其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司法通过司法场域依据现代法律规范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通过回应风险的评估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得以体现。中国司法如果在将来具备了同构于系统论者阐释的反思性,那么将会不断创新回应社会的新范式,且提升回应社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司法 中国社会 社会回应力 社会回应 社会问题司法化 反思性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