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群际行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介评
被引量:
10
1
作者
付宗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6-18,45,共4页
社会同一性理论是Tajfel等人在“最低限度群体”范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社会分类。
关键词
群际行为
社会同一性
社会同一性
理论
最低限度群体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被引量:
70
2
作者
韩晓峰
郭金山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4年第2期7-11,共5页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nt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同一性
心理学
社会同一性
个人
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类同一性: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被引量:
4
3
作者
易小明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人最早的存在形态是类存在形态 ,人的类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类自然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自然基础 ,类社会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社会基础。
关键词
类
同一性
自然
同一性
社会同一性
道德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方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行为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
8
4
作者
付宗国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2年第3期14-17,27,共5页
对西方社会心理学就群际行为这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所开展的研究 ,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取向的研究、相对性匮乏理论及其研究、现实利益冲突理论及其研究、社会同一性理论及其研究的研究成果 ,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
关键词
西方
社会
心理学
群际行为
心理动力学取向
相对性匮乏理论
现实利益冲突理论
社会同一性
理论
群际冲突
群际歧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在“神圣”中寻回自我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菲利普.韦克斯勒
尹丽
杨昌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40,共11页
前几年,我曾试图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来分析中学的社会互动。我认为社会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异化、剥削和商品化——组成了批判社会心理学的基础(1983,1996)、构成了美国中学的符号互动。后来,我根据异化概念来说明阶级...
前几年,我曾试图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来分析中学的社会互动。我认为社会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异化、剥削和商品化——组成了批判社会心理学的基础(1983,1996)、构成了美国中学的符号互动。后来,我根据异化概念来说明阶级差别、社会同一性过程普遍的缺失、缺乏或自我空虚。 我现在要指出的是,历史的自我空虚与马克思描写的异化、韦伯在《新教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心理学分析
神圣化
理智化
异化
后现代
社会
互动
韦伯
宗教
自我转变
社会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量:
48
6
作者
姚俊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1期12-17,共6页
本文对美国和中国大陆的拒绝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美国人和中国人使用不同的惯用表达式,倾向于采用不同的拒绝策略;中国人在使用拒绝策略时更"节省"些.这些差异都与中西文化的社会价值差异有关,美国是一...
本文对美国和中国大陆的拒绝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美国人和中国人使用不同的惯用表达式,倾向于采用不同的拒绝策略;中国人在使用拒绝策略时更"节省"些.这些差异都与中西文化的社会价值差异有关,美国是一个注重个体的社会,而中国则是一个注重群体的社会.本文指出了一些礼貌语用理论对于解释跨文化语用差异的局限性,采用了L.R.Mao的"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作为理论框架解释了本项调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策略
社会同一性
个人自主性
中国
美国
社会
价值观
语用学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群际行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介评
被引量:
10
1
作者
付宗国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6-18,45,共4页
文摘
社会同一性理论是Tajfel等人在“最低限度群体”范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社会分类。
关键词
群际行为
社会同一性
社会同一性
理论
最低限度群体范式
Keywords
intergroup behavior
social identit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minimal group paradigm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被引量:
70
2
作者
韩晓峰
郭金山
机构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出处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4年第2期7-11,共5页
文摘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nt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
关键词
自我
同一性
心理学
社会同一性
个人
同一性
Keywords
self-identity
concept
integration
分类号
B84-0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类同一性: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被引量:
4
3
作者
易小明
机构
吉首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出处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文摘
人最早的存在形态是类存在形态 ,人的类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类自然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自然基础 ,类社会同一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社会基础。
关键词
类
同一性
自然
同一性
社会同一性
道德合作
Keywords
identity of category natural identity social identit morality cooperation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方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行为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
8
4
作者
付宗国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2年第3期14-17,27,共5页
文摘
对西方社会心理学就群际行为这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所开展的研究 ,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取向的研究、相对性匮乏理论及其研究、现实利益冲突理论及其研究、社会同一性理论及其研究的研究成果 ,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
关键词
西方
社会
心理学
群际行为
心理动力学取向
相对性匮乏理论
现实利益冲突理论
社会同一性
理论
群际冲突
群际歧视
Keywords
west social psychology
intergroup behavior
intergroup conflict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分类号
C912.64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神圣”中寻回自我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菲利普.韦克斯勒
尹丽
杨昌勇
机构
美国著名的教育与社会学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40,共11页
文摘
前几年,我曾试图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来分析中学的社会互动。我认为社会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异化、剥削和商品化——组成了批判社会心理学的基础(1983,1996)、构成了美国中学的符号互动。后来,我根据异化概念来说明阶级差别、社会同一性过程普遍的缺失、缺乏或自我空虚。 我现在要指出的是,历史的自我空虚与马克思描写的异化、韦伯在《新教伦理》
关键词
社会
心理学分析
神圣化
理智化
异化
后现代
社会
互动
韦伯
宗教
自我转变
社会同一性
分类号
C912.4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量:
48
6
作者
姚俊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1期12-17,共6页
文摘
本文对美国和中国大陆的拒绝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美国人和中国人使用不同的惯用表达式,倾向于采用不同的拒绝策略;中国人在使用拒绝策略时更"节省"些.这些差异都与中西文化的社会价值差异有关,美国是一个注重个体的社会,而中国则是一个注重群体的社会.本文指出了一些礼貌语用理论对于解释跨文化语用差异的局限性,采用了L.R.Mao的"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作为理论框架解释了本项调查的结果.
关键词
拒绝策略
社会同一性
个人自主性
中国
美国
社会
价值观
语用学
文化差异
Keywords
refusal strategies
social identity
individual autonomy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群际行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介评
付宗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韩晓峰
郭金山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4
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类同一性: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易小明
《伦理学研究》
200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方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行为的研究述评
付宗国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在“神圣”中寻回自我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菲利普.韦克斯勒
尹丽
杨昌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姚俊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4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