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与中国社会史论战——侧重于学术史视野下的叙述 被引量:6
1
作者 何刚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8-164,共7页
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各方论战者从理论引用、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古代社会性质的确定等方面对郭沫若古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论战中包含着合理科学的学术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各方论战者从理论引用、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古代社会性质的确定等方面对郭沫若古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论战中包含着合理科学的学术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郭沫若古史研究的修正和完善,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本文力图侧重于从学术史的视野叙述郭沫若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从而部分还原其被遮蔽的学术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论战 郭沫若 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史论战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 被引量:6
2
作者 周书灿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6,124,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进行着深刻的系统的自我批评,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理论体系。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视角而论,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加速着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向着科学和深入的方向推进。社会史论战期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起点还较低,论战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从概念到概念的倾向也极为明显。辩难中出现的种种论点,疑问颇多,从某种意义讲,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诸多质疑与批判,不足以彻底否定该书的全部学术价值。辩难中呈现的宗派情绪和非学术因素,并无学术价值,不利于方兴未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细亚社会理论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命运及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建伟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1-98,共8页
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由于亚细亚社会理论本身的不足和中国革命、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因素,中国学者普遍对亚细亚社会理论采取拒绝态度;拒绝方式主要有三种:全面批判、存而不论和进行策略性解读。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史论战 拒绝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考察 被引量:5
4
作者 朱慈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66,共7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论战中形成了学术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所共同信仰的学术信念和价值目标是唯物史观,他们一方面从理论上阐发唯物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论战中形成了学术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所共同信仰的学术信念和价值目标是唯物史观,他们一方面从理论上阐发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则在研究实践中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具体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从共同体的外部环境来看,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流派进行论战,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科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社会史论战中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学术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学术定位再认识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主流学界将其视之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争。这一定位以政治立场界分学术派别,武断地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史家范围,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对手。毛泽东的"文化围剿"...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主流学界将其视之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争。这一定位以政治立场界分学术派别,武断地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史家范围,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对手。毛泽东的"文化围剿"说是形成这一看法的重要依据。然而,若从纯粹学术的角度看,论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内进行的,是唯物史观的内部争论。这是因为:第一,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治中国史是论战各方共同的理论立场;第二,论战各方基本遵循和使用了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术语。总之,视角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切换,造成了论战学术定位的巨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唯物史观 学术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史视野下的社会史论战 被引量:4
6
作者 谢保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96,共11页
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中,苏联党内两种政见影响到中国,形成自陶希圣、郭沫若始到以《读书杂志》为主战场的论战。经过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被广泛接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骨干队伍形成。但与此同时,... 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中,苏联党内两种政见影响到中国,形成自陶希圣、郭沫若始到以《读书杂志》为主战场的论战。经过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被广泛接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骨干队伍形成。但与此同时,盲目引进外来观念,几乎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值得深思。只有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从经济史的角度剖析社会,才是研究社会史和研究经济史正确的、科学的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视野 社会史论战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中国经济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史论战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国桢 赵红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14,178,共7页
发生在1927年至1937年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不仅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深远,而且对改变传统史学范式、促成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转向也意义非凡。尤其可贵的是,这场论战启发了一批青年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他们提供了... 发生在1927年至1937年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不仅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深远,而且对改变传统史学范式、促成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转向也意义非凡。尤其可贵的是,这场论战启发了一批青年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他们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契机,造就了一支新生的学术力量,成为以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中坚,傅衣凌(1911—1988)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中国社会史论战究竟如何影响傅衣凌,傅衣凌又如何参与这场论战?学界鲜有论及,有必要结合傅衣凌的求学经历加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这场论战对傅衣凌学术道路的奠基意义,亦为评价社会史论战的学术意义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衣凌 求学经历 中国社会史论战 现代史学 食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与材料: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成就及困惑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42,共8页
19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是理论与材料之冲突的首次集中爆发。论战学者高度重视理论方法,但由于唯科学主义的笼罩,唯物史观被误读为经济决定论,并深陷西欧中心论的误区。其积极意义是改变了人们对理论的轻视态度,提升了中国史学的素质。论... 19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是理论与材料之冲突的首次集中爆发。论战学者高度重视理论方法,但由于唯科学主义的笼罩,唯物史观被误读为经济决定论,并深陷西欧中心论的误区。其积极意义是改变了人们对理论的轻视态度,提升了中国史学的素质。论战学者在上古史和经济史两个领域进行史料开掘,从而超越疑古派和考古派之上。但论战一直处于理论与材料的张力之中。论战高潮过后,《食货》半月刊集中反思了二者的关系,终于找到一个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理论 材料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旭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1,共7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了国情上的理论基础,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揭...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了国情上的理论基础,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揭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现状,从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并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论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唯物史观、社会史论战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10
作者 阮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6-111,共6页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思想界风行一时。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成为其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新倾向。与此同时,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各界格外注意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并引发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在论战...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思想界风行一时。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成为其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新倾向。与此同时,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各界格外注意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并引发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在论战中,唯物史观大行其道,从而促使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兴起。但论战中大多数人的研究因政治上的干扰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不但贡献殊少,且反使中国经济史研究一时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正轨。一些学者意识到问题所在,起而矫偏救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一因社会革命运动而起的学问的学术规范化。厘清这一段历史,有助于理解、认清近现代思想、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纠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史论战 中国经济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问题探实
11
作者 乔治忠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128,共1页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论著,但一些重要的史实仍不清晰,有的则被曲解。在整个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都呈现为政治性占主导地位,学术因素受政治观念的制约,故不能剥离政治性来研讨社会史论战...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论著,但一些重要的史实仍不清晰,有的则被曲解。在整个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都呈现为政治性占主导地位,学术因素受政治观念的制约,故不能剥离政治性来研讨社会史论战的史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中国社会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政治观念 30年代 20世纪 研究论著 社会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史大论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论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19,共7页
将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置于"学术视野"中考察,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或绕开论战中无处不在的政治元素。社会史论战与唯物史观史学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品质... 将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置于"学术视野"中考察,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或绕开论战中无处不在的政治元素。社会史论战与唯物史观史学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品质特征,也带给马克思主义史学以理论思考和宏大叙事的基本特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真正形成规模并产生广泛影响,应当是延安和重庆两地唯物史观史学得以迅速发展的抗战时期,但是不能忽视社会史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的开创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郭沫若 陶希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以1956年中国历史分期问题讨论为中心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怀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69,共29页
1948 1972年,西欧中国学家们组织了每年一度的学术会议,轮流在欧洲各个城市举行,发表论文交流学术信息。这一会议最初由西欧学者主办,后来扩展到苏联、东欧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国学全球共同体。1955 1956年中国学者两次应邀参加... 1948 1972年,西欧中国学家们组织了每年一度的学术会议,轮流在欧洲各个城市举行,发表论文交流学术信息。这一会议最初由西欧学者主办,后来扩展到苏联、东欧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国学全球共同体。1955 1956年中国学者两次应邀参加,先后有翦伯赞、周一良、夏鼐、张芝联四位学者参加。他们不仅在会上发表论文,介绍中国近代史研究,还组织了新中国考古成就展,吸引了广大中国学家们的注意。其中最有意义的中外史学交流是1956年巴黎会议上发生的国际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中国学者介绍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分期理论,适逢欧洲学者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也热衷于经济社会史研究思路,遂引发了国际大论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欧中国学家会议 中国社会史论战 历史分期 翦伯赞 周一良 布罗代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书杂志》与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 被引量:3
14
作者 金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8,共4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是由《读书杂志》发起,并主要以《读书杂志》为平台展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论战。本文关注的是《读书杂志》及其编辑者王礼锡和胡秋原为代表的《读书杂志》群体,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以及其...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是由《读书杂志》发起,并主要以《读书杂志》为平台展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论战。本文关注的是《读书杂志》及其编辑者王礼锡和胡秋原为代表的《读书杂志》群体,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以及其与《读书杂志》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态度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政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7,共7页
结合新近所出材料可见,顾颉刚在学术上并不排斥唯物史观。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对唯物史观的史学著述表示赞赏;30年代初,更在其日记中表示,愿意接受唯物史观;他还积极支持《食货》半月刊的创办;此后,唯物史观更在其古史研究中有所体现。... 结合新近所出材料可见,顾颉刚在学术上并不排斥唯物史观。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对唯物史观的史学著述表示赞赏;30年代初,更在其日记中表示,愿意接受唯物史观;他还积极支持《食货》半月刊的创办;此后,唯物史观更在其古史研究中有所体现。当然,他对社会史论战也有所批评,但他的批评,主要针对论战者将唯物史观"定于一尊"的态度和"公式化"的弊病。因此,民国时期,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持一种兼容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唯物史观 中国社会史论战 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左派中国研究与中国左派史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孝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115,共13页
中国左派史学的形成过程中,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曾经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左派学人学习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组合、扬弃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了本土化的左派史学。中国左派史学对国际左派史学有承袭,也与它有竞争,并力图在竞争中获取本土史家... 中国左派史学的形成过程中,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曾经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左派学人学习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组合、扬弃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了本土化的左派史学。中国左派史学对国际左派史学有承袭,也与它有竞争,并力图在竞争中获取本土史家的自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派史学 社会史论战 中国研究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侯外庐先生的城市国家文明观(下)
17
作者 吴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Z1期25-32,共8页
三、中西城市国家和城邦的差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对侯外庐先生的触动很大,对于其中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即亚细亚生产方式,侯先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见上)。他强调,研究历史,首先需要知道生产方式,根据特定的生产方式来区... 三、中西城市国家和城邦的差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对侯外庐先生的触动很大,对于其中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即亚细亚生产方式,侯先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见上)。他强调,研究历史,首先需要知道生产方式,根据特定的生产方式来区别某一社会的经济构成(或经济形态)。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他在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长篇论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论战 亚细亚生产方式 长篇论文 侯外庐 治史 殷人 周公 中国古代思想史 古代社会 殷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达与吕振羽的史学渊源
18
作者 翟清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Z1期52-59,共8页
李达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是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他不但在哲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立下了不... 李达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是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他不但在哲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立下了不朽的功绩。研究李达的史学,从八十年代才开始,特别是《李达文集》第1一4卷问世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振羽 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学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李达文集 八十年代 中国社会史论战 治史 宣传家 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评论》的刊物特色及语言风格争议
19
作者 叶建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07,共5页
《图书评论》作为国立编译馆主办的书评期刊,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但是不能以此否认刊物在近代书评期刊史上的地位和价值。20世纪30年代初,《图书评论》以书评的形式关注新兴学科的发展,回应思想文化界中重大问题的争论,是当时办得较有... 《图书评论》作为国立编译馆主办的书评期刊,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但是不能以此否认刊物在近代书评期刊史上的地位和价值。20世纪30年代初,《图书评论》以书评的形式关注新兴学科的发展,回应思想文化界中重大问题的争论,是当时办得较有特色的学术期刊。但终因其语言风格在当时出版界、学术界引起诸多非议,成为迄今为止评说纷纭的众多近代期刊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编译馆 社会史论战 《东北史纲》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史的几点管见 被引量:1
20
作者 詹义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7,33,共8页
自1927年5月1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佩帕的《欧美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一文,首次使用“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术语来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以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迄今已持续达六十年之久。大抵说釆,前三十年属第一次大争论阶... 自1927年5月1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佩帕的《欧美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一文,首次使用“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术语来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以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迄今已持续达六十年之久。大抵说釆,前三十年属第一次大争论阶段,后三十年属第二次大争论阶段。回顾六十年来争论的历史,人们不禁要问:应当怎样评价第一次大争论?第二次大争论为何重起?为什么此问题会长期争论而未获解决?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谬误之处,请同仁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东方国家 前资本主义 东方社会 古代东方史 土地私有制 历史科学 十年 中国社会史论战 无产阶级政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