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偏差到“体现”:对“残障”意义的社会学理解
被引量:24
- 1
-
-
作者
鲍雨
黄盈盈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64,共8页
-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项目(10XNJ059)
-
文摘
残障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可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经验。为了反抗残障的生物医学话语,社会学内部诸多理论传统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解释残障现象。本文理清和呈现不同理论传统中"残障"的不同意义,提出残障概念的四个理论面向:社会偏差、社会压迫、日常经验以及身体"体现",具体分析这四类理论面向产生的背景、基本论述及内部的差异性表述,评述其解释力及其局限性,旨在通过系统的梳理社会学视角下残障研究的理论脉络,了解西方语境下残障的社会学意义,为中国残障研究的开展和本土残障理论的建构提供借鉴。
-
关键词
残障
社会偏差
社会压迫
日常经验
“体现”
-
Keywords
disability
social deviant
social oppression
daily experience
embodiment
-
分类号
C913.69
[经济管理]
-
-
题名试论庄子的两种人格模式
- 2
-
-
作者
吴永和
-
机构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5期71-75,共5页
-
文摘
众所周知,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哲学是在血雨腥风的社会产房中诞生的.在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诸侯争战不断,世事凶险叵测,个人的生命往往是个人所无法把握的,不用说一般的平民百姓,就连显赫的贵族也不例外.人如何才能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首先是保全生命,便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软弱的政治地位,狭窄的生活空间,低下的认识水平等缘故,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可能从主体自身积极地改造客观现实。
-
关键词
人格模式
庄子哲学
人生哲学
生命存在
社会环境
道家哲学
人生观
客观现实
社会压迫
政治地位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国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祝明
-
出处
《文史哲》
1984年第1期21-22,共2页
-
文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范畴的基本概念之一。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得力于大量的人类文化史的深湛的研究。列宁在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也反复强调过吸收过去文化的必要性。他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毛主席关于研究文化史。
-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
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西方文化
历史范畴
人类文化史
世界文化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压迫
人类社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介绍一首民歌
- 4
-
-
作者
邵振华
-
机构
沭阳县五七干校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4期67-67,共1页
-
文摘
“好皇帝,坏奸臣。”这鬼话,欺骗人。奸臣好比是毒瓜, 皇帝就是大毒根。毒瓜摘下还会长, 要得不长刨掉根。这首民间历史歌谣,流传在沭阳县东北一带地方。我在家乡——沭阳县吴集公社多次听到贫下中农传唱过。从这首民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看,它把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社会压迫、剥削人民的最大吸血鬼,一切反动官吏的总后台——皇帝。
-
关键词
民歌
皇帝
思想内容
社会压迫
贫下中农
欺骗
剥削
大毒
流传
民间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