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5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访非洲文学语言之争——一个社会历史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翟乃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重维度。它的实质是语言政治和文学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位于论争两端的阿契贝和恩古吉的分歧,不单纯是语言选择的问题。它反映了两人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折射出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文化精英对独立后社会未来和共同体的不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语言之争 社会历史 阿契贝 恩古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 被引量:5
2
作者 林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41,共5页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谓之为"新世界观",谓之为哲学革命,在于它所实现的变革既是根本性的,也是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称它为根本性的,在于它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称它为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在于...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谓之为"新世界观",谓之为哲学革命,在于它所实现的变革既是根本性的,也是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称它为根本性的,在于它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称它为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在于它将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辐射于人与世界全面性关系的每一个方面,而不仅止于社会历史领域或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方面。解读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不应遗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相反还应将它视作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的重要结点,以及理解人与世界的全面与总体性关系的逻辑起点。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诉诸一种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因而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与历史性的自然观。实践的、社会的与历史的等概念在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运思中,是圆融与互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的 社会历史的 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一种语言观和由它派生的一种新名称理论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波 《哲学分析》 2011年第1期3-36,99,共35页
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 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的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的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构成了名称的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的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的意向、特定话语的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的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的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的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的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的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的分歧和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弈论:解读社会历史的新工具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践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6,共3页
博弈在人类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博弈论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博弈论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解读社会历史的现代工具。
关键词 博弈论 社会历史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价值悬设的伦理冲击到社会历史的现实解放──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转换 被引量:4
5
作者 仰海峰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34-38,共5页
从价值悬设的伦理冲击到社会历史的现实解放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转换仰海峰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这一重要内容在国内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对这一问题的阐发却又没... 从价值悬设的伦理冲击到社会历史的现实解放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转换仰海峰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这一重要内容在国内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对这一问题的阐发却又没有真正厘清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社会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哲学 资本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哲学 异化史观 价值批判 市民社会 社会历史 卢卡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社会历史的真相与逻辑 被引量:2
6
作者 韩东屏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8,共7页
人类社会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决定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回答。这个回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真相的揭示,认为人类社会的诞生、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异化和国家的复归,都是由制度决定的。其二是... 人类社会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决定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回答。这个回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真相的揭示,认为人类社会的诞生、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异化和国家的复归,都是由制度决定的。其二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真谛的澄明,认为整个社会历史的总规律是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当制度发生变化时,社会历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制度是人的创造物,所以制度决定社会历史的实质乃是人决定。于是,社会历史的性质、主体、动因、动力、目的、过程、宿命、趋势和意义等基本问题亦能随之澄明。或许有人觉得仅凭三个普遍性的事实为前提,就推论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相与逻辑,未免太过简单和轻率。但经说理可知,并不是把社会历史说简单了,而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本来就不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社会历史 社会制度 制度决定论 社会历史真相 社会历史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良铭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74,共5页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 个人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小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0-77,共8页
试评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黄小军一什么是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它们的关系如何?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如此的趋向... 试评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黄小军一什么是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它们的关系如何?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如此的趋向,是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历史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自主性 历史偶然性 社会历史 必然性与偶然性 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 历史发展 历史现象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社会历史的两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主义思潮的重大分歧之三
9
作者 孙正聿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5-19,共5页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但是,由于哲学家总是在比自己所处的时代更广阔的背景下和更基本的原则上去理解时代的要求和哲学的使命,因此,同一时代的哲学却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这...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但是,由于哲学家总是在比自己所处的时代更广阔的背景下和更基本的原则上去理解时代的要求和哲学的使命,因此,同一时代的哲学却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这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就是哲学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如何理解社会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 社会历史 现代西方哲学 哲学家 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 传统哲学 历史 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解构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法论原则
10
作者 洪光东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6,69,共6页
科学的方法论是历史观变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社会历史解构中,马克思运用主客体视角相统一、历史与价值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世界整体视野与世界历史视角相统一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终走进历史的深处,实现了... 科学的方法论是历史观变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社会历史解构中,马克思运用主客体视角相统一、历史与价值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世界整体视野与世界历史视角相统一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终走进历史的深处,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理解马克思解构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对于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并用其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历史理论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的运动逻辑——兼论辩证法作为社会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典范性
11
作者 刘伟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8,共5页
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现实观念和主体观念,《资本论》的辩证法完整地展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发现社会历史的内在矛盾,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确定现实;以把握现实为"钥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 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现实观念和主体观念,《资本论》的辩证法完整地展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发现社会历史的内在矛盾,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确定现实;以把握现实为"钥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叙述总体历史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灵魂。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是其自由学说的理论内核,自由是社会历史科学的最高命题,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社会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逻辑与历史 社会历史科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方式——兼论唯物史观中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2
作者 陈章龙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3-8,共6页
马克思通过实践解决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生成,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内在一致性问题,这是科学历史观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据此,马克思又通过人说明了社会实践的本质及意义,即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只有相对于人的发展才... 马克思通过实践解决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生成,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内在一致性问题,这是科学历史观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据此,马克思又通过人说明了社会实践的本质及意义,即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只有相对于人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人的发展并不仅仅归结为人的物质手段的改善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最终归结为人的主体性的增强,人的自由个性的确立。正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形成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 自然界 理解方式 实践活动 人的主体性 人类社会 人的发展 价值导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读《土族(蒙古尔)源流考》
13
作者 李美玲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8年第1期92-96,共5页
关键词 土族语 蒙古语族 现代蒙古语 阿寅勒 语言 源流考 基本词汇 社会历史 古列延 附加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异同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14
作者 王渊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6期85-89,99,共6页
中西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异同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王渊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深刻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对中西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发展作些比较分析,以期对加深中西封建社会形态和中西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有所... 中西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异同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王渊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深刻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对中西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发展作些比较分析,以期对加深中西封建社会形态和中西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有所帮助。(一)由于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增长率 人口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 封建时代 人口压力 社会历史 集约化农业 封建经济 劳动密集型经济 农业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与社会历史的双向选择
15
作者 卢昌健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3-86,共4页
是哲学选择了历史,还是历史选择了哲学?答案是双向选择。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物质性决定了它能选择哲学。但是在历史选择哲学的基础上,哲学也选择历史。哲学作为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对人创造社会历史活动的指导作用,直接地影响着社... 是哲学选择了历史,还是历史选择了哲学?答案是双向选择。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物质性决定了它能选择哲学。但是在历史选择哲学的基础上,哲学也选择历史。哲学作为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对人创造社会历史活动的指导作用,直接地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走向与进程,使世界各国的历史都呈现特定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社会历史 双向选择 历史选择 中世纪 选集 理学 儒家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力量的增长与社会历史的进步
16
作者 于炳贵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15,共5页
我们从纵的方面考察社会主体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主体的作用日益增大。在几万年中,人类经历了从石斧到核电站和宇宙飞船,从原始共同体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人类到今天走向新工业社会的人类,... 我们从纵的方面考察社会主体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主体的作用日益增大。在几万年中,人类经历了从石斧到核电站和宇宙飞船,从原始共同体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人类到今天走向新工业社会的人类,其变化是多么巨大啊!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创造作用是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增长的。社会改造越深刻,参加社会活动的人也就越多、越积极。历史是社会主体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在人类实践、认识的不断发展中,主体的主导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对此,恩格斯曾指出:“人们将会预先认识到由于关系的改变而引起的社会状况(如果允许我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必然性,并且愿意实现这种改变,而不是无意识地被迫地这样认识和这样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力量 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 马克思主义 社会历史 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主体 社会主义 人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的重托 时代进步的课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浅析
17
作者 文美林 《湖湘论坛》 1995年第4期8-9,共2页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理论上,它反映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否完全清醒。实践上,它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回答这一问题...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理论上,它反映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否完全清醒。实践上,它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生产力 始终坚持 实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 两极分化 消灭剥削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历史转型的国家功能及其治理现代化演变
18
作者 杨述明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作为最为重要的政治组织,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制度形态随着社会转型而演变。国家自产生之时起,它的内在职能就为社会需求所决定,从而体现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马克思称之为“国家职能二重性”。政治职能是根本属... 作为最为重要的政治组织,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制度形态随着社会转型而演变。国家自产生之时起,它的内在职能就为社会需求所决定,从而体现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马克思称之为“国家职能二重性”。政治职能是根本属性,社会职能为基本属性,国家治理实践就依此逻辑而展开。国家治理功能内嵌于社会运行过程,随着社会历史形态转型而演变,国家治理现代化趋势亦是现时代社会转型之必然。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背景下,国家及其治理形态为古典国家,具体体现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当人类社会演变为工业社会,国家及其治理形态转型为现代国家,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智能社会,国家及其治理形态必然会以一种新型国家形态而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探索的理论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职能二重性 社会形态历史转型 国家治理现代化 智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的理论准备—— 恩格斯对卡莱尔社会历史理论的批判性对话
19
作者 鲁克俭 吴剑锋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49,共8页
曼彻斯特时期,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认识实现显著跃升,这成为他开始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框架的标志。在英国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下,他确立了以“物质”为逻辑基点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并据此确立社会考察的哲学立场。恩格斯在批判卡莱尔泛神... 曼彻斯特时期,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认识实现显著跃升,这成为他开始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框架的标志。在英国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下,他确立了以“物质”为逻辑基点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并据此确立社会考察的哲学立场。恩格斯在批判卡莱尔泛神论思维方式的同时,接受并重释了其“英国状况问题”所蕴含的社会矛盾,批判性地转化其历史理论,使其方法论从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批判转向对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分析,最终确立了以“社会性的人”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视域。通过对英国社会革命历史发生机制的考察,恩格斯初步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唯物主义 “英国状况问题” 卡莱尔社会历史理论 社会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社会历史性存在的生成、演进与旨归
20
作者 杨泽光 陈永杰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态,只有在整体性的视域中透视主体概念的动态演进、价值旨归与思想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涵。马克思最初的具备社会内涵的自我意识主体蕴含着同抽象主体的原初分野: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态,只有在整体性的视域中透视主体概念的动态演进、价值旨归与思想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涵。马克思最初的具备社会内涵的自我意识主体蕴含着同抽象主体的原初分野: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体概念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将主体理解为人的社会历史性存在,展示出与思辨主体的原则性差异。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马克思从对一般历史主体的论述过渡到对个别侧面的资本主体的聚焦,将资本主体视为特殊的社会历史性存在,剔除了主体概念的主观化意蕴。资本主体要求克服一切限制,最终将造成自我限制,而伴随资本主体瓦解的是人类主体的回归。马克思在强调人类主体的社会历史性的同时,也并未忽略人的个别性。纵观其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历史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社会历史 资本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