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思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社会历史性存在的生成、演进与旨归
1
作者 杨泽光 陈永杰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态,只有在整体性的视域中透视主体概念的动态演进、价值旨归与思想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涵。马克思最初的具备社会内涵的自我意识主体蕴含着同抽象主体的原初分野: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态,只有在整体性的视域中透视主体概念的动态演进、价值旨归与思想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涵。马克思最初的具备社会内涵的自我意识主体蕴含着同抽象主体的原初分野: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体概念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将主体理解为人的社会历史性存在,展示出与思辨主体的原则性差异。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马克思从对一般历史主体的论述过渡到对个别侧面的资本主体的聚焦,将资本主体视为特殊的社会历史性存在,剔除了主体概念的主观化意蕴。资本主体要求克服一切限制,最终将造成自我限制,而伴随资本主体瓦解的是人类主体的回归。马克思在强调人类主体的社会历史性的同时,也并未忽略人的个别性。纵观其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历史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社会历史性 资本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一种语言观和由它派生的一种新名称理论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波 《哲学分析》 2011年第1期3-36,99,共35页
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 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的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的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构成了名称的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的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的意向、特定话语的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的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的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的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的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的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的分歧和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敬美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在马克思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自然"是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哲学领域内的颠覆,马克思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即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但被抽象地理解的、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实践是人与自然... 在马克思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自然"是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哲学领域内的颠覆,马克思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即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但被抽象地理解的、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它使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的揭示,马克思表达了实现人类本性复归和自然界真正复活的价值理想。重温这些思想,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社会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中的运用方法
4
作者 叶险明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共3页
基于对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把和谐"纯思辨化"倾向的批判,本文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哲学论证,必须首先把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抽... 基于对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把和谐"纯思辨化"倾向的批判,本文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哲学论证,必须首先把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抽象地谈论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危害。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良性发展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 社会历史性 社会主叉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与难以被表达的“社会定在”
5
作者 刘冰菁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98,共4页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但关于马克思是如何界定社会存在的,学界研究看法不一,既有把社会存在归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等实体,也有把社会存在视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抽象产物。实际上,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但关于马克思是如何界定社会存在的,学界研究看法不一,既有把社会存在归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等实体,也有把社会存在视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抽象产物。实际上,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深化,他在德法《资本论》第一卷中斟酌使用的是"社会定在"的哲学范畴,明确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诞生的、具有价值对象性的商品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社会存在。这反映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存在,并不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物质存在,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下、非实体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构建结果。是"社会定在"而非抽象的社会存在,更能凸显历史唯物主义在物的存在方式问题上超越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本质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定在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需求的五大特征
6
作者 武子牛 《探索(浙江)》 1985年第3期27-29,共3页
需求,是个内容广泛的领域。无论什么人用什么方法都能归纳出一些需求的内容来,甚至能精细地叫出它的名目来。 需求本身是变动不居的,它自身的不断更新过程表现为一种需求正在消失,另一种新的需求接踵而来。
关键词 经济需求 社会需求 求本 生理关系 经济关系 人的需求 生理需要 自然财富 个体需求 社会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类生产的特性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汪皎英 刘化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94,共3页
本文通过对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比较分析 ,得出人类生产具有自由自觉性、社会历史性、全面性和生产尺度多维性的特性。只有把握人类生产的这些特性 ,才能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 ,进而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生产 自由自觉性 社会历史性 全面性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认识论特性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3
8
作者 高岸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2,159,共6页
研究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前提是区分"马克思认识论是时代化的理论"与"马克思认识论特性具有当代意义"。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特质是马克思认识论特性具有当代意义,而不是马克思认识论仅仅作为时代化的理论。人们对马... 研究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前提是区分"马克思认识论是时代化的理论"与"马克思认识论特性具有当代意义"。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特质是马克思认识论特性具有当代意义,而不是马克思认识论仅仅作为时代化的理论。人们对马克思认识论的研究,只有建立在对马克思认识论特性的当代意义的阐释上,才能揭示马克思认识论的真实意义。人们可以从马克思认识论具有科学真理性、马克思认识论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认识论具有唯物辩证性、马克思认识论具有社会实践性的角度,看清马克思认识论具有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认识论 科学真理性 社会历史性 唯物辩证性 社会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哲学笔记》中的实践思想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全喜 周炜杰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101,共8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与成效。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通过对黑格尔实践观的扬弃,掌握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正确理解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为列宁将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与成效。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通过对黑格尔实践观的扬弃,掌握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正确理解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为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俄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前提。列宁《哲学笔记》中的实践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深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实践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客体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金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客观性 认识的客体 精神客体 微观客体 微观粒子 自然客体 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恩格斯 认识和实践 社会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论为伦理学奠基问题管窥
11
作者 王金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3,共4页
安庆教授的大作《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批判》一文,对"分析伦理学"或"元伦理学"的基本范式及其哲学倾向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评。1其核心在于揭示所谓"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虽对伦理学基本概念不无厘清之功,却一味沉湎于对道德词... 安庆教授的大作《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批判》一文,对"分析伦理学"或"元伦理学"的基本范式及其哲学倾向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评。1其核心在于揭示所谓"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虽对伦理学基本概念不无厘清之功,却一味沉湎于对道德词语与道德判断作貌似深刻的语义与逻辑分析,忽视了道德与伦理的社会历史性,遗忘了生活与存在,从而使道德哲学日益陷入上不通天理、下不入人心之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问题 存在论 道德判断 分析伦理学 元伦理学 学范 逻辑分析 道德哲学 社会历史性 存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功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12
作者 刘光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3-86,共4页
爱新觉罗·启功,生于1912年,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书画鉴定家和评论家。他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实用性与审美愉悦性... 爱新觉罗·启功,生于1912年,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书画鉴定家和评论家。他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实用性与审美愉悦性的统一;审美实践与精业精神的统一;时代审美情趣与社会历史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美学思想 书法作品 启功 审美情趣 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 社会历史性 愉悦性 王羲之《兰亭序》 精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需要在实践中的作用
13
作者 高岸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75-77,共3页
需要在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需要是实践开始的驱动力,是推动人积极地实践的内在动机,是通向实践目标的决定环节。实际上这些基本作用是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 需要在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需要是实践开始的驱动力,是推动人积极地实践的内在动机,是通向实践目标的决定环节。实际上这些基本作用是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而且任何需要在实践中的作用都具有社会历史性,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而社会历史条件本身则是由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着社会实践活动的进步,如此地循环往复,人的需要在实践中的作用就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性 需要 社会实践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空范畴——《资本论》的哲学观解读
14
作者 韩江卫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7-129,134,共4页
马克思时空观区别于旧唯物主义时空观的关键在于,不是把时空看作纯粹外在的与人无关的存在,而是坚持时空的社会历史性。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如同国民经济学家们想象的那样一种... 马克思时空观区别于旧唯物主义时空观的关键在于,不是把时空看作纯粹外在的与人无关的存在,而是坚持时空的社会历史性。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如同国民经济学家们想象的那样一种超时空的非历史性存在,而是在一定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中的存在。也就是说,马克思摒弃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化的论断,科学论证了它的必然性和社会历史性。这一论断对于深入把握当今社会的本质具有重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时空观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15
作者 张乾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大学生价值取向 可持续 价值观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价值追求 社会经济 自我意识 国家利益 社会历史性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卢卡奇《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述评
16
作者 宫敬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0-53,共4页
从卢卡奇所著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副标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就可以看出,此书所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问题。而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总体上概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问题。由此看来,此文... 从卢卡奇所著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副标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就可以看出,此书所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问题。而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总体上概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问题。由此看来,此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在卢卡奇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画龙点睛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总体性方法 述评 历史和阶级意识》 资产阶级 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 社会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映、选择与模仿——卢卡奇《审美特性》一书中的认识论思想
17
作者 宫敬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1-45,共5页
一、知错改错 卢卡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他是反对反映论的。如他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互相符合、互相‘反映’,彼此平行或‘部分重叠’(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僵硬的二元论的隐蔽形式),... 一、知错改错 卢卡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他是反对反映论的。如他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互相符合、互相‘反映’,彼此平行或‘部分重叠’(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僵硬的二元论的隐蔽形式),而是说它们的同一性就在于它们是同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审美特性 认识论思想 反映论 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性 美学体系 历史和阶级意识》 辩证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世纪的审美对象
18
作者 董莉 《理论月刊》 2001年第5期24-26,共3页
文章认为,审美对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生成物和存在物,在新世纪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世纪。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因新世纪的独特内涵而具有自己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新的社会历史性、国家民族性和主体个体性三方面;从存在形态上看,新世... 文章认为,审美对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生成物和存在物,在新世纪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世纪。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因新世纪的独特内涵而具有自己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新的社会历史性、国家民族性和主体个体性三方面;从存在形态上看,新世纪的审美对象主要分为自然存在的审美对象、社会实践的审美对象和文化创造的审美对象三大类;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具有愉悦人的感知、提升人的境界、塑造人的灵魂的三个主要实践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审美对象 社会历史性 国家民族性 主体个性化 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需要与两个文明建设 被引量:1
19
作者 聂文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7-9,共3页
认为社会历史中的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人的需要是复杂的 ,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多样性与层次性 ,唯物辩证法地看待人的需要 。
关键词 需要 社会历史性 多样性 层次性 两个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客体的形式和属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齐振海 《人文杂志》 1983年第6期42-49,41,共9页
主体、客体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属性,探讨主体、客体的形式和属性,是深入揭示主体、客体科学规定的继续,是为了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主体、客体概念的科学涵义。 主体、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主体和客体是物质自然界分化的结果。制造和使... 主体、客体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属性,探讨主体、客体的形式和属性,是深入揭示主体、客体科学规定的继续,是为了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主体、客体概念的科学涵义。 主体、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主体和客体是物质自然界分化的结果。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是主体和客体分化的内在动力。劳动创造了人,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自为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和客体 自然界 自然属性 社会客体 马克思恩格斯 意识性 人的社会 社会历史性 对象性 精神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