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产业链联动效应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社会分工协作网络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超 胡宗光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社会分工协作网络视角,探究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双化协同)转型的产业链联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和产生动因。研究发现:(1)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双化协同转型存在产业链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中心企业双化协同转型;制度环...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社会分工协作网络视角,探究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双化协同)转型的产业链联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和产生动因。研究发现:(1)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双化协同转型存在产业链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中心企业双化协同转型;制度环境的同构压力越强,企业双化协同转型的产业链联动效应越明显。(2)上下游企业的双化协同转型主要影响中心企业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水平;当中心企业同时处于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优势时,与上下游企业双化协同转型的联动效应越明显。(3)基于产业链联动效应行为特征视角,中心企业在绩效因素影响下,通过被动模仿行为提升双化协同转型水平。(4)根据异质性分析,企业双化协同转型的产业链联动效应主要由下游客户端决定;当中心企业为非链主企业时,产业链联动效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 产业链 企业转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 社会分工协作网络 同构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促进社会分工结构调整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香杰 聂立清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打破了现有社会分工结构的平衡,而且以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形态促进新的社会分工结构加速形成。既有的社会分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呈现“对抗性”“城乡差别”“体...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打破了现有社会分工结构的平衡,而且以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形态促进新的社会分工结构加速形成。既有的社会分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呈现“对抗性”“城乡差别”“体脑差别”“片面”“原子化”等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原有的社会分工结构无法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两者之间具有的内在逻辑,理应是调整社会分工结构路径的基本逻辑。新质生产力促进社会分工结构调整的发展路径,不能局限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形式而产生的分工,而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依归,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生产协调共存、共生的分工,要把利己、利他、环境友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要正确处理新的劳动生产协作方式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生产领域分工的模块化系统和劳动生产协调化系统,形成以与新质生产力客观要求的整体利益、共享利益相一致为特性的社会分工格局和社会分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社会分工结构 和谐发展 人机劳动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社会分工思想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3
3
作者 郭晓丽 祁润兴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41,共6页
孟子社会分工思想是否论证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其立场和观点是否同劳动人民相对立,这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避开的重大学术问题。作者借鉴现代管理哲学的辩证思路,通过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澄清了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西洋化评析... 孟子社会分工思想是否论证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其立场和观点是否同劳动人民相对立,这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避开的重大学术问题。作者借鉴现代管理哲学的辩证思路,通过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澄清了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西洋化评析和教科书定论,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命题主张中所蕴涵的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社会分工思想 阶级存在 社会分工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工与民族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黎丽 韩静茹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起源于维持生计的社会分工,是民族维持生存的生计基础;社会分工与民族以人类不同群体能够使用的自然资源为中心,形成不同民族互为表里的身份;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专业工具、专业知识和技能、规范或操守、观念和价值观等,则构成民族的文化... 起源于维持生计的社会分工,是民族维持生存的生计基础;社会分工与民族以人类不同群体能够使用的自然资源为中心,形成不同民族互为表里的身份;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专业工具、专业知识和技能、规范或操守、观念和价值观等,则构成民族的文化属性。社会分工对民族的影响分为建构、细化、消解、瓦解四个阶段。随着被人类使用的资源种类及加工产品日益增多和细化,社会分工从以民族为劳动主体向以资源为劳动部门转化。民族身份在国家担任资源管理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情况下,在社会生产领域逐渐从实体走向虚拟。但在人类自身生产领域,仍然以基础性的社会身份存在。这种存在,是随文化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进入到人类自身生产领域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 劳动部门 劳动主体 职业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新探——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钱书法 贺建 程海狮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4,共6页
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报酬递增,都是社会分工制度演进的具体表现。本文以江苏省数据为例对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对制造业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为社会分工制度及其... 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报酬递增,都是社会分工制度演进的具体表现。本文以江苏省数据为例对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对制造业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为社会分工制度及其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江苏省及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制度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企业网络分工 结构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理论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邹晓旭 高昭昇 +2 位作者 姚瑶 王卓青 赵明钢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23,共3页
从从社会分工论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分工论对我国分级医疗建设的贡献与应用,并进一步明确分级医疗的概念和建设基本理念。构建我国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应从合理定位和分工协作角度出发,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由市场规模和需求决定分工,分工... 从从社会分工论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分工论对我国分级医疗建设的贡献与应用,并进一步明确分级医疗的概念和建设基本理念。构建我国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应从合理定位和分工协作角度出发,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由市场规模和需求决定分工,分工的实现程度与各生产环节的连续性和互补性息息相关,并且只有实现分工,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才会走向产业集群或是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医疗 社会分工 医疗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黎迎 刘忠卫 +4 位作者 焦明丽 白铭新 孙培航 马宏坤 Anastasia Mikhailovna Gamburg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27,30,共3页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复杂,建立规划合理、分工明确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是保障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协调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探讨当前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社会分工理论为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复杂,建立规划合理、分工明确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是保障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协调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探讨当前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社会分工理论为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诊疗 社会分工理论 医疗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逆社会分工视角下的主要特征——日本案例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富云 柯福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34-2239,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六次产业化由日本学术界正式提出,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自此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农户的广泛参与,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增加中小农户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结合国内外文献与实地调查结果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六次产业化由日本学术界正式提出,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自此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农户的广泛参与,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增加中小农户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结合国内外文献与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实施产加销一体化组织方式、地产地消流通方式与自产自销营销方式这3大逆社会分工发展方式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逆社会分工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应加强农产品产消直接对接,广泛开展农产品地产地消,大力培育新型复合型农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六次产业化 社会分工 农业发展 日本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关系模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花兰 周伟 王元庆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19,共3页
依据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思想,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关系,建立了描述其关系的社会分工度与单位运输成本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及由交通发展引起的社会效益模型,说明交通发展对经济增长作... 依据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思想,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关系,建立了描述其关系的社会分工度与单位运输成本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及由交通发展引起的社会效益模型,说明交通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质是促进社会分工的演进,为两者关系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发展 社会分工 运输成本 专业化 单位运输成本 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从社会分工理论观瞻 被引量:54
10
作者 宣晓伟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159,共9页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国在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目标影响下,为其集体行动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等制度安排和具体技术手段。从社会分工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一整套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国在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目标影响下,为其集体行动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等制度安排和具体技术手段。从社会分工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质上是要顺应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需要,从碎片化的一元治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网络型多元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理论 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社会分工和制度变迁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保平 钞小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3,共7页
社会分工发展不足是制约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短期政策,这种政策只能短期启动经济,而不能长期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制度变迁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通过社会分工和制度变... 社会分工发展不足是制约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短期政策,这种政策只能短期启动经济,而不能长期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制度变迁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通过社会分工和制度变迁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善行政体制,加快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加快西部小城镇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经济 社会分工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毛弓背蚁行为谱与社会分工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正军 刘志斌 +1 位作者 张爱兵 李典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6-200,共5页
本研究在室内模拟自然蚁巢的结构和条件下 ,使用个体标记和直接观察法对一巢金毛弓背蚁Componotustonkinus的行为类型和社会分工进行了研究。共 34只来自同一巢穴的工蚁被标记。在持续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对每只蚂蚁所执行的每种行为的频... 本研究在室内模拟自然蚁巢的结构和条件下 ,使用个体标记和直接观察法对一巢金毛弓背蚁Componotustonkinus的行为类型和社会分工进行了研究。共 34只来自同一巢穴的工蚁被标记。在持续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对每只蚂蚁所执行的每种行为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金毛弓背蚁可以区分出 12种基本行为类型 ;该蚂蚁的成员大致可以分为 5个功能组 ,即繁殖 (蚁后 1个 )、觅食 (由 10个工蚁组成 ,主要负责觅食 )、巢穴内的维护及护育 (由 16个工蚁组成 ,主要负责巢穴的维修、清理及护育 )、巢穴的防卫 (包括 3个工蚁 ,行巢穴防卫 )及不活跃型 (含 5个工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毛弓背蚁 行为谱 社会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工与循环经济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秉龙 张鹏飞 《理论月刊》 2006年第3期95-98,共4页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说明了工业是手工业内部各具体劳动职能的分和合,同时也是经济权利中劳动力和资本所有权的分合的结果;现有循环产业的实质是外部文化和政治压力导致的企业内部分工细化的结果。本文认为只有着眼于劳动者素质技能及其...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说明了工业是手工业内部各具体劳动职能的分和合,同时也是经济权利中劳动力和资本所有权的分合的结果;现有循环产业的实质是外部文化和政治压力导致的企业内部分工细化的结果。本文认为只有着眼于劳动者素质技能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才能真正消除资本作为物质生产力代表支配生产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在实践中以此为原则发展循环产业的各种具体劳动形式,并以此不断改造现有的其他行业,最终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循环产业 社会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中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6,共5页
分工理论经历了斯密、马克思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已经非常丰富,但依此为基础系统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仍有必要。产业集群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社会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关键词 技术分工 社会分工 产业集群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分工和统计核算的角度解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相成 汪彩玲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9-110,共2页
一、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可信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被世人誉为"增长奇迹"。一些学者依此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做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与这种乐观相反的还有一些来自民间的质疑之声,质疑的根据主要是"数字造假"。
关键词 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 统计核算 社会分工 解读 经济高速发展 经济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职业人”到“专业人”:社会分工视角下的大学教师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家新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75,共5页
从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视角来看,大学教师的发展可以从大体上分为"职业人"的发展与"专业人"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大学教师发展形成了两种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模式,即以"职业人"为基本逻辑、以"... 从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视角来看,大学教师的发展可以从大体上分为"职业人"的发展与"专业人"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大学教师发展形成了两种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模式,即以"职业人"为基本逻辑、以"职业经验"为基本特点的经验发展模式和以"专业人"为基本逻辑、以"专业规训"为基本特点的专业发展模式。为促进大学教师发展从经验模式向专业模式的转型,需要完善和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形成与提升大学教师的专业伦理、培育与构筑大学教师的专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模式 社会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专业化到“碎片化”——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4-46,共3页
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一直为思想家所关注。原本作为促进人的能力专业化发展有效手段的社会分工,又成为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这是因为,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劳动者的地位发生... 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一直为思想家所关注。原本作为促进人的能力专业化发展有效手段的社会分工,又成为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这是因为,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与社会分工的结合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特点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1-13,共3页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分工理论。相对于马克思之前和马克思之后的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具有实践性、辩证性以及系统性特征。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分工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分工”角度研究中国民族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楚克 朱美姝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8,共7页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理解人类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钥匙,也是分析一个社会运动发展是否合理、进步和科学的基本尺度。民族的发展进程就是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科学地分析...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理解人类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钥匙,也是分析一个社会运动发展是否合理、进步和科学的基本尺度。民族的发展进程就是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科学地分析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实际,才能实事求是地把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真正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 民族问题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工视野下档案职业主体概念的界定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光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9,共4页
档案界对于档案职业主体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其主要分歧集中于档案职业主体的业务范围、工作职能和工作目的三方面,分别体现为"社会与组织之争""行政与管理之争""公益性和营利性之争"。文章秉承社会... 档案界对于档案职业主体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其主要分歧集中于档案职业主体的业务范围、工作职能和工作目的三方面,分别体现为"社会与组织之争""行政与管理之争""公益性和营利性之争"。文章秉承社会分工视野对职业溯源追本,总结出职业的本质属性为社会性、目的性和专门性,从而以"面向社会""劳动有酬""职能独立"为标准对我国的档案职业主体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即我国的档案职业主体有且仅指公共档案馆中的档案管理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职业 职业主体 概念界定 社会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