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关系总和”能否作为人的本质的主导性命题 被引量:3
1
作者 卢永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31,共7页
作为一种理论事实,“社会关系总和”已成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主导性命题。但是,这一源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指认,不仅和马克思本人的多处论述相抵牾,也不符合“人的本质”的提问逻辑和“本质”概念所... 作为一种理论事实,“社会关系总和”已成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主导性命题。但是,这一源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指认,不仅和马克思本人的多处论述相抵牾,也不符合“人的本质”的提问逻辑和“本质”概念所具有的规范含蕴,而且混淆了人的“本质”和“存在”,从而在根本上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所以,应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自由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根本规定,这一规定贯穿于马克思的前后期文本,在《资本论》中更得以根本性、贯通性展现。故而说,在社会批判和社会建构两个维度上,“对象化活动”本质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总和 对象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混淆“关系网”与“社会关系总和”
2
作者 张小飞 《社会》 1986年第1期23-25,共3页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 不久前,读到《社会》1985年第三期刊载的王建胜的《“关系网”正名》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有些不同的见解。“王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论述,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这就是王文所理解的“关系网”一词的理论根据。以此出发,王文把“关系网”同“社会关系总和”相混淆,把二者等同起来,因此又产生出“关系网”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产物,以及“关系网”永恒存在的必要性等等观点。但是,我认为,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与我们目前所说的“关系网”是有根本区别的。第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全人类性和抽象性,“关系网”则具有地域性、个别性和具体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类本质的错误看法以后,提出了人类的本质,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根据 根本区别 人类社会 必要性 关系 个别性 社会关系总和 社会本质 现实性 人类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社会关系“总和”的实现过程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常德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5-56,共2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关键是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关键是要把握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和认识社会关系“总和”后的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关系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现过程 人的社会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 正确理解和把握 网络结构 道德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民青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9-55,共7页
国内学术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有两层:一是人的类本质,二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就人的类本质而言,人类是一种具有“动物+文... 国内学术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有两层:一是人的类本质,二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就人的类本质而言,人类是一种具有“动物+文化”结构的物质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类本质 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费尔巴哈 功能本质 历史本质 物质世界 社会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关系与社会形式的文本意义新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思想分界意义的再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政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2,共7页
传统认识中,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作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理论分野的重要标志。但是,这忽视了《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已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在社会理论上,马克思真正... 传统认识中,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作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理论分野的重要标志。但是,这忽视了《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已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在社会理论上,马克思真正超越费尔巴哈之处,在于《提纲》第六条的“批判”和第七条的“一定的社会形式”。依托这两个概念,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的、阶段性的社会形式,追求社会形态进步的基本取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对这方面的重新厘清,对今日中国现实启蒙和现代化批判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费尔巴哈 社会关系总和 社会形式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界说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曙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10,共6页
在我国理论界,只要提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命题,似乎这个命题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概括了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其实,在这个命题之外,马克思还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三种界... 在我国理论界,只要提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命题,似乎这个命题不仅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概括了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其实,在这个命题之外,马克思还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三种界说,这三种界说实际上说明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关系,具有逻辑上的完整性。要正确地领会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务必要考察马克思的这些界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社会 三重关系 “人格化” 社会存在 资本主义 存在方式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总和 蒲鲁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林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46-51,共2页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林剑一、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社会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交往”范畴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从一般的意义上看,交往即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主体之间,在一定的目的引导下,以一定...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林剑一、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社会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交往”范畴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从一般的意义上看,交往即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主体之间,在一定的目的引导下,以一定的中介物为媒体的相互往来与交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交往 人的发展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物质交往关系 交往活动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 精神交往 人的类本质 人的最高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
8
作者 徐梅芬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64-66,共3页
长期来,人性问题是个理论禁区。粉碎“四人帮”,冲破理论禁区,人性问题又获得重新研究探讨的机会。在讨论中对于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我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里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凡是一般地考察某事物的性质时,总是指该事物... 长期来,人性问题是个理论禁区。粉碎“四人帮”,冲破理论禁区,人性问题又获得重新研究探讨的机会。在讨论中对于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我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里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凡是一般地考察某事物的性质时,总是指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人性,顾名思义也是指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他有许多属性,归结起来不外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人本质的,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人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是有多种属性,可以从各个领域来研究它。而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称之谓人的关键。生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社会关系总和 社会 马克思 社会属性 非阶级性 现实性 恩格斯 阶级社会 自然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本质及其方法论
9
作者 肖君和 《学习与探索》 1983年第3期37-42,共6页
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片面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单纯地从人的对外关系(即外部矛盾或外因)的角度去看待人的问题,这不利于人的本质的揭示。所以,重新谈谈方法论,并从外因与内因、社会与... 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片面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单纯地从人的对外关系(即外部矛盾或外因)的角度去看待人的问题,这不利于人的本质的揭示。所以,重新谈谈方法论,并从外因与内因、社会与个体、环境条件与物质本体(或物质基础)的统一中去考察人的本质就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社会关系总和 生命活动 外部矛盾 物质本体 方法论 现实表现 大脑皮质 对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哲学对象的人——苏联哲学家观点透析
10
作者 李尚德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3-86,共4页
苏联哲学家认为,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使得哲学需要建立完整的人的理论。这种理论目的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来认识人、解释人;研究的方法应是社会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的结合。苏联哲学家对人的本质、个人、个性、个性的形成、社会主... 苏联哲学家认为,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使得哲学需要建立完整的人的理论。这种理论目的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来认识人、解释人;研究的方法应是社会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的结合。苏联哲学家对人的本质、个人、个性、个性的形成、社会主义个性及其形成条件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哲学家 哲学对象 人的本质 社会主义 社会生物主义 个性形成 社会关系总和 透析 人的活动 现代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本质的本体澄明——兼论人的现实处境和历史归宿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才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35,共6页
本文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对人的本质的本体论蕴涵、“社会关系总和”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跃迁、人的本质的本体论悖论、人的本体论“谜点”,进行了形而上的透析与揭白;并基此对人的处境和人的归宿也作了本... 本文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对人的本质的本体论蕴涵、“社会关系总和”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跃迁、人的本质的本体论悖论、人的本体论“谜点”,进行了形而上的透析与揭白;并基此对人的处境和人的归宿也作了本体论的阐释。进而对“人是什么?”这一设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总和 人的本体论 现实处境 生命意识 个体能力 澄明之境 生命本体 历史动力 悖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角度看青年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丰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2-53,共2页
青年是需要引导的,也是能引导得好的,但前提是需要对他们有所了解。正确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科学的考察。“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青年本质的认识和... 青年是需要引导的,也是能引导得好的,但前提是需要对他们有所了解。正确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科学的考察。“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青年本质的认识和对社会本质认识是一致的,青年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青年 情感方式 时代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自然属性 亚文化 社会 社会发展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精神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的二重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5年第2期19-22,共4页
新闻传播的二重性黄旦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在我们的新闻学论著中早有定论。问题是,究竟该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我们一贯主张并坚持劳动生产是新闻传播产生的根本原因。劳动结成了关系,有关系就需要信息,于是出现了新闻传播。正... 新闻传播的二重性黄旦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在我们的新闻学论著中早有定论。问题是,究竟该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我们一贯主张并坚持劳动生产是新闻传播产生的根本原因。劳动结成了关系,有关系就需要信息,于是出现了新闻传播。正是在这一基点上,劳动--关系--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新闻事业 社会 新闻学 人际传播 政治性 物质生产关系 阶级性 社会关系总和 二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的实践和立体的人──兼论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理论定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晓英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4-59,共6页
随着国内学者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许多人对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界定人的本质提出疑义。本文认为,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界定人的本质是以马克思定位于社会关系探讨人的本质为理论背景的,定位于社会关系在于深化实... 随着国内学者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许多人对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界定人的本质提出疑义。本文认为,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界定人的本质是以马克思定位于社会关系探讨人的本质为理论背景的,定位于社会关系在于深化实践范畴。三维立体的社会关系通过三维立体的实践规定三维立体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维立体 实践机制 “自我”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历史维度 特定时代 实践取向 具体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费尔巴哈论纲》第6条的再思考——关于人的本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尤西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5-60,共6页
人的本质不是科学的对象而属于哲学——美学范畴。流行的“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观在方法论上渊源于传统自然哲学和现代唯科学主义。恢复人的本质的主体性和价值性,不仅是重建当代实践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关键前提,也是现代哲学明确... 人的本质不是科学的对象而属于哲学——美学范畴。流行的“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观在方法论上渊源于传统自然哲学和现代唯科学主义。恢复人的本质的主体性和价值性,不仅是重建当代实践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关键前提,也是现代哲学明确自身独特性质功能以摆脱尾随科学的贫困状态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 再思考 哲学 人类学本体论 社会关系总和 人道主义 客体 实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吴荪甫形象的思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中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67-73,共7页
1 历史对文学的审视和选择,呈现出交错的多维状态,有时侧重于它的社会的道德的取向,有时则对它的审美价值多所觅留,这自然与社会时尚,人们的心理气候攸关,但是也难于离开作品的意蕴包藏。事实上,一部作品的诞生,虽然由作家的头脑中物化... 1 历史对文学的审视和选择,呈现出交错的多维状态,有时侧重于它的社会的道德的取向,有时则对它的审美价值多所觅留,这自然与社会时尚,人们的心理气候攸关,但是也难于离开作品的意蕴包藏。事实上,一部作品的诞生,虽然由作家的头脑中物化为客观的实体,但是,这只是读者品评的起点。优秀作品的丰富内涵,会随时代的变异,读者不同视野和审美感受,而被发掘、拓展开来。所以,有人视作品(文本)为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内涵 历史命运 社会关系总和 吴荪甫形象 理性 主导地位 资产阶级 社会 社会性质 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27-129,共3页
论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胡渝目前,在诸多哲学著作中,论及人的本质时,都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那段话,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论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胡渝目前,在诸多哲学著作中,论及人的本质时,都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那段话,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认为这个论断是对人的本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个体本质 群体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人的类本质 层次性 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区别与联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为群 吴建庄 《求是学刊》 1983年第3期10-13,69,共5页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性 区别与联系 人的属性 社会关系总和 种属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一般本质 人性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与人性的可变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捷莎 《现代哲学》 1997年第2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性的内容 自然属性 稳定性 社会关系总和 社会属性 人与动物 存在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 内在根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出了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李劼人“三部曲”创造的妇女形象 被引量:1
20
作者 艾芦 《当代文坛》 1988年第1期40-43,共4页
一 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主角是人,“描写了人,也就描写了社会”(别林斯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成为传世之作,根本原因在于作家能创造出体现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物,具有典型性的人物。
关键词 社会生活 “三部曲” 内心世界 别林斯基 典型性 社会关系总和 文学作品 李劼人 作家 根本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