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社会关系总和”能否作为人的本质的主导性命题 |
卢永欣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2
|
不能混淆“关系网”与“社会关系总和” |
张小飞
|
《社会》
|
1986 |
0 |
|
3
|
简论社会关系“总和”的实现过程 |
余常德
|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4
|
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 |
韩民青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3
|
|
5
|
社会关系与社会形式的文本意义新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思想分界意义的再思考 |
张政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6
|
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界说 |
张曙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6
|
|
7
|
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
林剑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6
|
|
8
|
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 |
徐梅芬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0 |
|
9
|
人的本质及其方法论 |
肖君和
|
《学习与探索》
|
1983 |
0 |
|
10
|
作为哲学对象的人——苏联哲学家观点透析 |
李尚德
|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1
|
人的本质的本体澄明——兼论人的现实处境和历史归宿 |
徐才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8
|
|
12
|
五个角度看青年 |
赵丰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13
|
新闻传播的二重性 |
黄旦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
1995 |
3
|
|
14
|
立体的实践和立体的人──兼论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理论定位 |
刘晓英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5
|
对《费尔巴哈论纲》第6条的再思考——关于人的本质 |
尤西林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16
|
关于吴荪甫形象的思索 |
孙中田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1
|
|
17
|
论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 |
胡渝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18
|
简论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区别与联系 |
周为群
吴建庄
|
《求是学刊》
|
1983 |
1
|
|
19
|
浅议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与人性的可变性 |
马捷莎
|
《现代哲学》
|
1997 |
3
|
|
20
|
写出了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李劼人“三部曲”创造的妇女形象 |
艾芦
|
《当代文坛》
|
198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