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基于社会公共空间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舒永久 翟庆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2,共4页
培育农村社会公共空间不仅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还可以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文章基于社会公共空间视角,阐释社会公共空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 培育农村社会公共空间不仅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还可以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文章基于社会公共空间视角,阐释社会公共空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培育农村民间组织、重塑农村社会舆论平台和动员农村精英分子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空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公共空间与西部农村的发展——以贵州省安顺市J村的调查为主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春光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8-72,共5页
西部开发必须重视西部农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培育和作用 ,有了社会公共空间 ,就意味着村民有了更强的自主发展能力 ,而且能提高国家投资和开发西部地区的效益。社会公共空间并不纯粹是外在的东西 ,实际上在西部农村社会内部存在着产生社会... 西部开发必须重视西部农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培育和作用 ,有了社会公共空间 ,就意味着村民有了更强的自主发展能力 ,而且能提高国家投资和开发西部地区的效益。社会公共空间并不纯粹是外在的东西 ,实际上在西部农村社会内部存在着产生社会公共空间的可能和基础 ,也就是说 ,传统的社会和文化资源可以在与外部因素的交流和互动中建构出社会公共空间 ,从而推进西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空间 农村发展 民间组织 西部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历史、属性与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卢春天 高海利 冯沁园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是市民参与各种类型体育活动的场所,是被“身体性话语”赋予内容和意义的公共空间。通过梳理国内外发展历史发现,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具有可达性、意象性、补偿性和互视性四个基本属性,其在参与我国现代社会秩序建构方面...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是市民参与各种类型体育活动的场所,是被“身体性话语”赋予内容和意义的公共空间。通过梳理国内外发展历史发现,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具有可达性、意象性、补偿性和互视性四个基本属性,其在参与我国现代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首先,公正、友谊、竞争等思想观念在此空间重复推演,发展为中国民众精神世界共享的价值符号,承载了集体记忆,国人由此获得文化认同;其次,人们在此空间提升身体健康水平,以身体性话语的形式言说世事,为公众提供了舆论的渠道;再次,个体以身体活动的形式在此空间拓展了角色向度,自主性需要得以满足,凸显了社会性别,优化了社会秩序;最后,主体在此空间内通过遵守体育规则,以身体实践的方式深耕生活,进行身体性的叙事,丰富了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 身体性话语 多元化公共空间 社会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众媒介对公共空间的建构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轶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社会公共空间 大众媒介 哈贝马斯 传播时代 社会生活 主要表现 建构作用 民主氛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问政: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新范式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丽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1,共2页
网络时代的来临,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使政府、公众及媒介三者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公众不再处于单向的被动的被管制的地位,而成为了政治信息传播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从而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带有反馈和交互的网络政治传播... 网络时代的来临,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使政府、公众及媒介三者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公众不再处于单向的被动的被管制的地位,而成为了政治信息传播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从而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带有反馈和交互的网络政治传播模式———网络问政。作为一种网络政治传播新范式,网络问政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和社会公共空间,也成为辅助政府进行公共决策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政治传播 范式 政治信息传播 地方政府 社会公共空间 人类生活 传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精神的政府培育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谭玉龙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53-155,共3页
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基于这种理念,人们无偿地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财富和时间。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慈善性、非强制... 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基于这种理念,人们无偿地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财富和时间。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慈善性、非强制性、高尚性的特点,是社会和谐发展和政府良性治理的润滑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精神 公民意识 民间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 公民参与 公益意识 培育 公共意识 社会公共空间 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当代美育视域的观赏文明
7
作者 杨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4-86,共3页
观赏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空间从事某种观赏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贴合观赏对象规律和特定场域的较高素养的行为举止,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观赏文明既是个体自身文明素养的外化形式,也是一定社会文明发展的整体面貌的表现。观赏文... 观赏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空间从事某种观赏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贴合观赏对象规律和特定场域的较高素养的行为举止,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观赏文明既是个体自身文明素养的外化形式,也是一定社会文明发展的整体面貌的表现。观赏文明问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明发展 观赏 当代美育 视域 社会公共空间 文明素养 行为举止 外化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