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算法控制视阈下零工工作者社会偏差行为形成机理研究
1
作者 李思琦 张志朋 +1 位作者 赵文文 张君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4,共9页
零工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在激活就业市场和城市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挑战,零工工作者的社会偏差行为因此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社会失范理论,针对604名零工工作者的三阶段调查分析,探讨感知算法控制... 零工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在激活就业市场和城市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挑战,零工工作者的社会偏差行为因此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社会失范理论,针对604名零工工作者的三阶段调查分析,探讨感知算法控制通过沉浸压力对社会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生存挑战在该中介机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零工工作者的感知算法控制会增加其社会偏差行为,沉浸压力对该因果路径具有中介作用,生存挑战则调节了沉浸压力的中介效应。因此,本研究建议平台企业优化算法系统设计、监管部门制定公共保障政策、从业者个人增强自我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工工作者 社会偏差行为 算法控制 社会失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总体偏差和同伴效应修正的海洋生态修复偏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志华 赵吉阳 +1 位作者 李淑琴 陈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14-5023,共10页
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单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评估青岛市居民海洋生态修复偏好,并从内疚和抵抗心理两方面就社会总体偏差与同伴效应对修复偏好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为政府激发公众参与海洋... 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单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评估青岛市居民海洋生态修复偏好,并从内疚和抵抗心理两方面就社会总体偏差与同伴效应对修复偏好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为政府激发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的积极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结果表明:(1)青岛市居民平均每年愿意为海洋生态修复捐赠184.386元,考虑属性重要程度结果表明生物数量的改善可显著提高公众海洋生态修复支付意愿,而公众对改善海水水质和海岸环境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偏好。(2)社会总体偏差和同伴效应均对公众海洋生态修复支付意愿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总体偏差和同伴效应可通过激发受访者的内疚感提高生态修复支付意愿,但也会导致抵抗心理抑制参与积极性;主观规范正向调节社会总体偏差和同伴效应对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公众在海洋生态修复中的偏好和竞争性心理对陈述偏好的影响,可为促进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和提高海洋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准确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修复 公众偏好 社会总体偏差 同伴效应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偏差到“体现”:对“残障”意义的社会学理解 被引量:24
3
作者 鲍雨 黄盈盈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64,共8页
残障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可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经验。为了反抗残障的生物医学话语,社会学内部诸多理论传统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解释残障现象。本文理清和呈现不同理论传统中"残障"的不同意义,提出残障概念的四个理论面向:社... 残障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可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经验。为了反抗残障的生物医学话语,社会学内部诸多理论传统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解释残障现象。本文理清和呈现不同理论传统中"残障"的不同意义,提出残障概念的四个理论面向:社会偏差、社会压迫、日常经验以及身体"体现",具体分析这四类理论面向产生的背景、基本论述及内部的差异性表述,评述其解释力及其局限性,旨在通过系统的梳理社会学视角下残障研究的理论脉络,了解西方语境下残障的社会学意义,为中国残障研究的开展和本土残障理论的建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障 社会偏差 社会压迫 日常经验 “体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知偏差:群体性事件生成的社会心理启动根源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林松 王庆功 张宗亮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8,共8页
社会认知偏差是群体性事件生成的深层次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对山东部分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并结合近几年来全国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生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事件诱因责任归因偏差、行为模式结果预期偏差和行为结果... 社会认知偏差是群体性事件生成的深层次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对山东部分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并结合近几年来全国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生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事件诱因责任归因偏差、行为模式结果预期偏差和行为结果价值偏差。因此,改善法的实施现状,消除社会认知偏差;提高公众法律意识,优化社会认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合理引导社会认知,是群体性事件社会认知偏差的有效干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偏差 诱因责任 结果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阅读问题的社会认知偏差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虹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1-108,共8页
文章以农村阅读田野调查中的感觉障碍为切入点,揭示主体对农村阅读问题的社会认知偏差现象。社会认知偏差的主要根源是忽视城乡生存环境和居民阅读素养的差异,根据个体社会认知经验作出主观臆断,有"知彼"与"知己"... 文章以农村阅读田野调查中的感觉障碍为切入点,揭示主体对农村阅读问题的社会认知偏差现象。社会认知偏差的主要根源是忽视城乡生存环境和居民阅读素养的差异,根据个体社会认知经验作出主观臆断,有"知彼"与"知己"的偏颇。图书馆服务农村阅读,既应解决农民看书少痼疾内因的关键,也要克服自身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田野调查 社会认知偏差 农村阅读建设 农村阅读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中的变异与国民社会心理偏差的调适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江霞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5-139,共5页
面对多元文化态势和多重价值体系的交融与碰撞,当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利用和传承也出现了多端化倾向。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融合过程中,许多人产生了"公与私、表与里、情与义、功与业"的矛盾和困惑状... 面对多元文化态势和多重价值体系的交融与碰撞,当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利用和传承也出现了多端化倾向。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融合过程中,许多人产生了"公与私、表与里、情与义、功与业"的矛盾和困惑状态,人们过度关注到文化的功用价值而忽视了其精神价值,甚至有曲解和悖逆的倾向,出现了具有"中国人特色"的社会心理偏差。对此,我们在倡导传统文化精神价值传承的同时,更应加强现代文明的综合创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变异 融合 碰撞 社会心理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年级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隐认知偏差
7
作者 王荣 桑标 李亚真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8-345,共8页
为了探究儿童同伴关系中的认知偏差情况,以四、六、八年级共153名中小学生(9-15岁)为被试,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儿童对其同伴关系双方的相对认知。结果表明:(1)儿童的同伴关系认知中存在内隐认知偏差,儿童对自己的认知要显著积... 为了探究儿童同伴关系中的认知偏差情况,以四、六、八年级共153名中小学生(9-15岁)为被试,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儿童对其同伴关系双方的相对认知。结果表明:(1)儿童的同伴关系认知中存在内隐认知偏差,儿童对自己的认知要显著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表现出了自我提升现象。(2)儿童同伴关系中这种内隐认知偏差的表现及程度均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同伴关系 内隐认知 社会认知偏差 自我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