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为了生存
- 1
-
-
作者
延梅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8-28,共1页
-
文摘
记得那是1971年9月,我们七、八个女同学劳动了一天,又在为明天的柴、米、油、盐而发愁,个个闷闷不乐,有的偷偷地擦泪,有的唉声叹气。小曹挥动着手大声喊到:“我真不明白,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接受什么再教育?”玉兰反驳说:“你头脑中的‘私’字太重了,应该彻底脱胎换骨进行改造。”小曹涨红着脸叫着:“我‘私’字,你‘公,字当头能当饭吃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我无言以对,大家的苦处我心里明白。今天我只吃了一个玉米馍,早饿得发慌,泪水象断了线的珠子从脸颊上流了下来。大家见我这样都默不作声了,挂着脸,抹着泪哭泣着。那时的我们对生活最高的向往就是肚里能吃饱饭,求得生存的基本标准。当年的山区农村实行的是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人们盲目的开垦荒地,导致了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只有变更广种薄收传统的生产方式,腾出土地还林、还牧,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把荒芜的土地变成绿洲,才能与大自然共存获益,找到自己生存的途径。但当时我们对这个道理并不十分清楚,不懂得贫困并不是社会主义,匮乏是社会倒退的标志。
-
关键词
社会倒退
涨红
还林
恢复植被
落后生
开垦荒地
控制水土流失
女同学
基本标准
山区农村
-
分类号
D669.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耐人寻味的忧郁感
- 2
-
-
作者
刘齐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第6期85-86,共2页
-
文摘
我们读近来的一些文艺作品,不时能从中发现这种耐人寻味的忧郁感。这种忧郁感,并非是作品中张三、李四的具体情感,而是浸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本人的情感状态,它反映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审美倾向。具有这种优郁感的作者对今天的一些生活现象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态度。他们往往把一些新事物、新思想、新风尚当成错误的东西加以抵制,把开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的某些缺点、不足看得过分严重,对新的生活方式看不惯,担心社会倒退、理想沦丧,人人都拜倒在“孔方兄”的足下。
-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审美倾向
新生活
字里行间
文艺作品
忧郁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风尚
情感状态
社会倒退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法家先驱者邓析
- 3
-
-
作者
史戈
-
出处
《齐鲁学刊》
1974年第3期29-34,共6页
-
文摘
法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趋向崩潰,封建制日益兴起的形势下产生的一个生气勃勃的、战斗的学派。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社会前进,反对社会倒退,倡导革新,反对保守,同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儒家展开了针鋒相对的斗争。法家代表人物的涌现并大力宣扬革新思想,推行变法活动,主要是在战国时期。但从春秋的中期起,法家的思想就开始产生,法家的先驱者就已经相继出现。郑国的邓析就是法家先驱者之一。邓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郑国,当时的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进入了新兴封建制取代没落奴隶制的社会变革时代,井田制开始崩坏、奴隶起义、“国人”暴动、大夫执政、
-
关键词
邓析
法家思想
奴隶制
先驱者
奴隶主贵族
郑国
奴隶起义
春秋战国时期
法先王
社会倒退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庄子》与浪漫主义问题
- 4
-
-
作者
陆永品
-
出处
《齐鲁学刊》
1979年第1期48-50,共3页
-
文摘
有的文章说:“就浪漫主义言,庄子行文瑰玮淑诡,汪洋自恣,想象力丰富,自不能因其中有某些幻想夸大和寓言神话式的构思,就认为它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样的论点,是与论者认为《庄子》有“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和批判现实的精神”等看法相联系的。显然,论者是把《庄子》看成积极浪漫主义的,这样的意见是不能令人同意的。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一种是消极浪漫主义,正如高尔基所说:消极浪漫主义——它或者粉饰现实,想使人和现实妥协;
-
关键词
积极浪漫主义
庄子
消极浪漫主义
想象力
逃避现实
主观唯心主义
消极思想
创作方法
社会倒退
批判现实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