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收入如何影响社会信心?——社会公平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毕文芬 初奇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0,共7页
利用武汉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综合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社会公平感(权利公平感和分配公平感)在个人收入对社会信心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个人收入对社会信心的直接影响消失;个人收入对权利公平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反... 利用武汉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综合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社会公平感(权利公平感和分配公平感)在个人收入对社会信心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个人收入对社会信心的直接影响消失;个人收入对权利公平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反过来,权利公平感对社会信心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个人收入不能通过分配公平感对社会信心产生间接显著影响。因此,当前中国民众,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社会信心的提升,不仅需要物质财富分配公平,更需要政治权利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收入 社会公平感 社会信心 权利公平感 分配公平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领新移民社会信心状况及其影响路径探索——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任春红 丛玉飞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社会信心是群体意识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文章通过即期相对幸福感、预期个人发展信心和预期环境发展信心三个维度,聚焦城市白领新移民,尝试进行社会信心评估。测量结果显示,该群体社会信心呈现整体偏低态势。白领新移民面临的生活压力... 社会信心是群体意识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文章通过即期相对幸福感、预期个人发展信心和预期环境发展信心三个维度,聚焦城市白领新移民,尝试进行社会信心评估。测量结果显示,该群体社会信心呈现整体偏低态势。白领新移民面临的生活压力显著影响社会信心的建立,其中结构性压力的影响明显高于个体性压力,白领新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在生活压力对社会信心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白领新移民社会信心发展态势的主因。同时,白领新移民具有文化适应滞后的群体性特征,他们心态上强烈的社会意识倾向亟需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领新移民 生活压力 社会适应 社会信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建设中城市居民社会信心的发展状况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丽萍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2-76,共5页
社会信心反映了人们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的态度和意见。人们对整个社会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评价,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把握山东省城市居民社会信心和心态的发展变化趋势,课题组自2003年对我省城... 社会信心反映了人们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的态度和意见。人们对整个社会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评价,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把握山东省城市居民社会信心和心态的发展变化趋势,课题组自2003年对我省城市居民社会信心指数进行了连续四年的追踪调查研究。调研报告通过分析山东省城市居民对社会总体、社会公平、社会诚信、社会保障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反映了近四年来我省城市居民的民意取向和社会心态的总体发展趋势。并针对发展变化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从而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有效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社会信心 居民心态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维度:社会质量研究的重要取向——兼论社会质量视野下的社会信心 被引量:5
4
作者 丛玉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6-39,共4页
综合考察社会质量的内涵和测量指标体系可以发现,社会质量理论具有明显的主观意蕴,价值维度是社会质量研究的重要取向。社会质量的理论架构内在蕴含着社会信心这一重要主题,社会信心是社会质量研究不应忽视的主观价值维度,但在该理论体... 综合考察社会质量的内涵和测量指标体系可以发现,社会质量理论具有明显的主观意蕴,价值维度是社会质量研究的重要取向。社会质量的理论架构内在蕴含着社会信心这一重要主题,社会信心是社会质量研究不应忽视的主观价值维度,但在该理论体系中并没有明确体现。社会信心强弱可作为衡量社会质量高低的标准和尺度,提高社会质量是增强社会信心的基础和途径。如何在当前中国改革关键期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质量与社会信心的辩证关系以使两者相得益彰,是社会质量本土化研究需深入思考的现实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质量 社会信心 价值维度 本土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领新移民身份疏离与社会信心差异化--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丛玉飞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3,共7页
基于上海市调查数据,系统考察白领新移民身份建构状况及其对社会信心的影响后发现:白领新移民内部分化为根植型、边缘型和漂泊型三种不同的群体类型;身份疏离致使白领新移民社会信心呈现差异化,每一类白领新移民内部的差异较小,而各类... 基于上海市调查数据,系统考察白领新移民身份建构状况及其对社会信心的影响后发现:白领新移民内部分化为根植型、边缘型和漂泊型三种不同的群体类型;身份疏离致使白领新移民社会信心呈现差异化,每一类白领新移民内部的差异较小,而各类白领新移民间的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白领新移民身份建构过程中面临的制度性"失根"和身份认同失调是提升该群体社会信心必须重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领新移民 身份 社会信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时间洞察力与社会信心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8
6
作者 杜刚 吕厚超 李小保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34,203,共9页
基于心理时间和社会认知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了全国范围内16个省份和自治区的二三线城市常住居民2827人,探究过去时间洞察力、幸福感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信心的关系。研究表明:(1)过去消极对社会信心有负向预测作用;过去积极对社... 基于心理时间和社会认知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了全国范围内16个省份和自治区的二三线城市常住居民2827人,探究过去时间洞察力、幸福感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信心的关系。研究表明:(1)过去消极对社会信心有负向预测作用;过去积极对社会信心有正向预测作用。(2)幸福感在过去时间洞察力(过去消极和过去积极)和社会信心之间起中介作用。(3)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过去消极和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过去积极和社会信心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提升公众幸福感和增进社会信心提供了依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时间洞察力 社会信心 幸福感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社会地位与人们的社会信心——分配公平与权利公平视角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淑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4-206,共13页
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7数据,从分配公平和权利公平视角,研究收入、社会地位与人们的社会信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个人收入对社会信心的影响为负,社会地位对社会信心的影响为正,且社会地位的影响远大于收入... 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7数据,从分配公平和权利公平视角,研究收入、社会地位与人们的社会信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个人收入对社会信心的影响为负,社会地位对社会信心的影响为正,且社会地位的影响远大于收入的影响。第二,区分未来生活和政策信心与社会流动性信心的分析表明,收入对未来生活和政策信心影响为负,对社会流动性信心的影响不显著;社会地位对未来生活和政策信心影响为正,对社会流动性信心的影响为负。第三,公平感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会信心,还是收入和社会地位影响社会信心的桥梁,相比分配公平,人们更重视权利公平;且权利公平对两类社会信心均存在正向影响,分配公平对社会流动性信心的影响为负。第四,异质性研究表明,尽管收入、社会地位对社会信心的影响以及公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政治面貌、教育层次、城乡以及地区方面的差异,但这些差异进一步佐证了本文研究假设以及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 社会地位 社会信心 分配公平 权利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幸福感 被引量:22
8
作者 姚君喜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3,共4页
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社会公众对生活的幸福评价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理论阐释。本文依据以往对幸福感的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大众传媒与人们幸福感构建,以及与人们的... 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社会公众对生活的幸福评价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理论阐释。本文依据以往对幸福感的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大众传媒与人们幸福感构建,以及与人们的生活认知(社会信心、信任度和安全感)的关系,主要考察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幸福感 社会信心 信任度 安全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市场营销与扩大内需
9
作者 孙习祥 《理论月刊》 2000年第10期77-78,共2页
本文根据中国消费品市场的特点和特殊性,以市场营销活动如何为扩大内需提供微观基础理论为主题,认为重点应该通过市场营销创造把新的生活标准传递给社会,运用营销组合,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营销预算兼具投资和消费... 本文根据中国消费品市场的特点和特殊性,以市场营销活动如何为扩大内需提供微观基础理论为主题,认为重点应该通过市场营销创造把新的生活标准传递给社会,运用营销组合,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营销预算兼具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的功效,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净化消费环境,树立社会消费信心,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营销 扩大内需 消费需求 社会消费信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