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逻辑 被引量:2
1
作者 姬超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0,160,共1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前的改革相比,当前阶段的改革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发生了变化。不能将全面深化改革理解为仅仅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前的改革相比,当前阶段的改革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发生了变化。不能将全面深化改革理解为仅仅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是西方市场经济的渐进实现版本。新时代,面对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在克服增量改革的局限性和过度市场化的风险,通过优化存量带动增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原则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与市场力量的相互增强;在改革面向上,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为全球市场竞争、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健康有序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在改革的具体着力点上,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要重点着眼于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协同联动机制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庚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3-37,共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在文化领域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这是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和面临历史性变革作出的科学研判和整体谋划,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在文化领域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这是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和面临历史性变革作出的科学研判和整体谋划,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蕴。全会从四个方面展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部署,既有前期改革举措的延续和深化,也有创新举措的设计和安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加强系统整体设计,以思想价值引领凝聚改革共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强化技术赋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取向及体制机制的适应性变革
3
作者 向德平 黄家文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3-71,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发生系列变革,加速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工作在功能、服务、资源、技术以及效能等发展取向上发生新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这驱动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发生系列变革,加速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工作在功能、服务、资源、技术以及效能等发展取向上发生新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这驱动着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作出适应性变革。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应以社会工作发展新取向为基准,统筹完善领导机制、服务框架、协同模式、激励制度以及监督体系,继而消解社会工作面临的结构性张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体制机制 适应性变革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路径研究
4
作者 王微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5期5-7,共3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出发,提出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机制、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出发,提出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机制、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强化政策协同与监管等对策,旨在消除制度性障碍,激发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体制机制 改革路径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下农村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路径
5
作者 王微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3期10-12,共3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面临技术瓶颈、人才短缺、体制机制僵化等挑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等特征,能够为乡村振...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面临技术瓶颈、人才短缺、体制机制僵化等挑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等特征,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该文提出需要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策与制度的引导与支持作用,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新质生产力 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的社会创新: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社会创新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由于人口新国情与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限度,中国人口治理的社会创新始终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治理的创新...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社会创新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由于人口新国情与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限度,中国人口治理的社会创新始终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治理的创新实践从工具主义导向的偶发性举措创新,到市场驱动下的政策形式创新,再到风险叠加背景下的工具理性创新,最终发展至人口国情下的实质性社会创新。通过构建一个涵盖“横向协调、纵向协同、长远规划”的三维模型,重新建立健全人口发展支撑和服务体系的理论解释框架。该框架的主旨内涵是国家治理的社会创新,要求从整体视角审视人口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国家战略转向为社会行动。即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在未来实践中,将进一步拓展为“发展性—社会包容”“普惠性—社会投资”“基础性—社会动员”“兜底性—社会保护”的治理现代化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 社会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要义及推进路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忆天 朱浚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2,共11页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其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肯定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其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肯定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作用,为深化认识和把握其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提供了崭新坐标。从核心要义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彰显了其独特价值优势、目标优势和调控优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落脚点在资本增殖不同,人民立场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价值之“高”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目标之“高”的核心内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手段之“高”的基础内容。从价值意蕴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激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生动力,是以增强内功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策略,是以塑造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环境的重要思路。从推进路径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效兼顾新生产力和旧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协同融合落实法治思维和德治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创新 被引量:5
8
作者 刘琼莲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54-61,共8页
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其运行机理基于信任、宽容、参与和法治的思想理念。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受制于非良性路径依赖、不断增加的社会风险以及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等因素,因而要在利益协调中进行创新,且要着眼于... 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其运行机理基于信任、宽容、参与和法治的思想理念。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受制于非良性路径依赖、不断增加的社会风险以及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等因素,因而要在利益协调中进行创新,且要着眼于社会管理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抗风险机制以及利益相关方的供需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的侧重点各异: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要关注法治化与宪政化,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要主张服务化与制度化,从哲学的角度看要强调自主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要突出公众参与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机制 运行机理 改革创新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被引量:3
9
作者 白永秀 宁启 刘盼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8,共14页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梳理并剖析了党的历史上六次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创新论述及其贡献,回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奠定基础到...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梳理并剖析了党的历史上六次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创新论述及其贡献,回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奠定基础到迈向高水平发展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度聚焦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认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目标定位、宏观体制、微观体制、基本条件、基础制度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安排,既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所在,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届三中全会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体制创新 全国统一大市场 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断完善公平竞争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培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0,共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的重要目标。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全会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各方面提出了改革的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的重要目标。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全会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各方面提出了改革的任务目标。其中,摆在经济领域的首要任务是持续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显示出党和国家更加成熟、更加坚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态度和决心,这是党中央在总结过去改革创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竞争机制 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战略决策 全面建成 高水平 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语境、内涵特征与实践方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衍峰 涂良川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中央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要战略规划,旨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运行机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国内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中央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要战略规划,旨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运行机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时空方位。其高水平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的发展理念、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深度治理、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开放理念、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宏观布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激活资源高效流动;科学优化政府职能,提升经济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机制,确保经济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被动调整”到“主动求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与调适
12
作者 张少峰 陈诗一 方凌影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5,共8页
从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破旧立新主动求变谋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初启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从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破旧立新主动求变谋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初启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演变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与调适逻辑,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啃下难啃的硬骨头”,从问题产生后不得不解决到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危机驱动型被动调整”向“战略导向型主动求变”的范式转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党和国家不断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守正创新中把握历史主动,实现了建构与调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被动调整”与“主动求变”的系统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 建构 调适 历史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场逻辑、内在动力和实践进路
13
作者 陈能军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80,共10页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路径,其动力体系和协同机制共同构成文化繁荣的立体框架。内在动力包括:一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战略引领,以系统性顶层设计强化政治定力与方向把控;二是数字技术驱动全链条革新,以智能化...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路径,其动力体系和协同机制共同构成文化繁荣的立体框架。内在动力包括:一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战略引领,以系统性顶层设计强化政治定力与方向把控;二是数字技术驱动全链条革新,以智能化手段重构文化生产传播体系;三是多方主体协同治理,构建共建共享的开放生态;四是科文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智力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建立五大协同机制:一是人文精神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推动价值创造与经济转化有机统一;二是文化创新与传统传承协同机制,实现文脉赓续与现代创造动态平衡;三是文化领域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协调机制,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四是供需双向互促机制,以优质内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五是文化自主与国际传播共进机制,在坚守主体性中增强文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文化体制机制 文化创新 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新型社会智库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中心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14
作者 蔡常青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3,共8页
[目的/意义]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新型社会智库已经从“以建为主”转向“以用为主”的新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地方社会智库普遍面临外部资源短缺和内部机制乏力的双重制约。因而研究地方社会智库如何创... [目的/意义]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新型社会智库已经从“以建为主”转向“以用为主”的新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地方社会智库普遍面临外部资源短缺和内部机制乏力的双重制约。因而研究地方社会智库如何创新机制突破资源瓶颈的问题尤为必要。[方法/过程]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中心在这方面的探索实践进行总结和思考。[结果/结论]地方新型社会智库的创新发展,关键是借助政府鼓励政策和自身灵活性优势,将“资源短缺”转化为“机制创新”动力,立足实际,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和组织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应社会智库特点的志愿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道路。从长远发展来看,其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源于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与政策环境优化的双重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社会智库 资源短缺 机制创新 运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社会协同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18
15
作者 邵静野 来丽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4-206,共3页
笔者着眼于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社会协同的现实操作,重点探讨社会协同实现机制的构建,详细阐述如何构建社会协同的政府主导机制、社会协同的责任分担机制、社会协同的合作动力机制、社会协同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机制、社会协同的集... 笔者着眼于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社会协同的现实操作,重点探讨社会协同实现机制的构建,详细阐述如何构建社会协同的政府主导机制、社会协同的责任分担机制、社会协同的合作动力机制、社会协同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机制、社会协同的集体行动机制、社会协同的信息共享机制、社会协同的监督评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体制创新 社会协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军 胡建国 李君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3-16,共4页
作为对特定时空和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共同体的调控,社会管理必须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今中国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中国进入社会问题多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 作为对特定时空和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共同体的调控,社会管理必须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今中国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致使中国进入社会问题多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体制因而需要以理念改革与创新为先导和指针,以社会管理统筹协调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及社会矛盾发现化解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两大入手点,实现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 体制 改革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被引量:26
17
作者 曾维和 贺连辉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87,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主要表现为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其主体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四大治理主体构成一种线性关系和制度安排,包括内核层运行机制、保障层运行机制和任务层运行机制三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主要表现为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其主体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四大治理主体构成一种线性关系和制度安排,包括内核层运行机制、保障层运行机制和任务层运行机制三大机制。这种主体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最优选择;这种主体结构下的运行机制在治理功能方面具有极强的扩散效应,具体包括"掌舵"效应、"增幅"效应、"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一要拓展社会治理主体结构外延,提升社区协商能力;二要深化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内涵,加大联动治理力度;三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效发挥治理功能扩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体制 主体结构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8
作者 欧阳峣 生延超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4-37,共4页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创新。国内学者从行政管理、财政税收、金融服务、产业和消费、教育与法制等方面研究体制机制创新,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创新。国内学者从行政管理、财政税收、金融服务、产业和消费、教育与法制等方面研究体制机制创新,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加强对微观措施、体制改革、科技支撑等方面的研究,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是未来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实践探索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型社会 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确医疗事业社会属性 加快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步伐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怀峰 梁立强 李东鸣 《中国医院》 2004年第3期3-6,共4页
我国医疗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宪法规定鼓励社会办医疗事业,但目的不是营利。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的医疗事业运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但不能市场化。当前医院改革的关键不是国有医院所有权向私有转让,而是建立... 我国医疗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宪法规定鼓励社会办医疗事业,但目的不是营利。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的医疗事业运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但不能市场化。当前医院改革的关键不是国有医院所有权向私有转让,而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事业社会属性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改革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跨部门合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孙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3,共6页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跨部门合作治理机制是克服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弊端,应对复杂社会治理形势的必然选择。跨部门合作治理建立在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以及共同的价值目标之上,而且离不开一定的行...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跨部门合作治理机制是克服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弊端,应对复杂社会治理形势的必然选择。跨部门合作治理建立在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以及共同的价值目标之上,而且离不开一定的行政安排。通过建立一系列跨部门合作治理机制形成新的合作治理结构,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跨部门合作治理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