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品质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16-22,共7页
道德理想化为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伦理关系,另一方面是有道德品德的人,即人的品德。 一、社会伦理关系 道德理想化为现实,规范体现在人际关系之间,就成为伦理关系。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讲,主要是仁和义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 道德理想化为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伦理关系,另一方面是有道德品德的人,即人的品德。 一、社会伦理关系 道德理想化为现实,规范体现在人际关系之间,就成为伦理关系。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讲,主要是仁和义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公正的、正义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爱和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得到增进,得到发展,对社会组织就起了极大的巩固的作用,就具有道德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伦理关系 道德品质 品德 道德凝聚 道德规范 道德革命 交际方式 道德理想 实践精神 权力迷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伦理特质及其当代困境——梁漱溟社会结构理论研究之一 被引量:8
2
作者 赖志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6-111,共6页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是梁漱溟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前一个层面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是梁漱溟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前一个层面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在后一个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系统深入地分析批判。他认为,社会关系伦理化将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两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这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时隔半个多世纪,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分析对我们透视中国当代社会种种现象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社会结构理论 伦理本位 社会关系伦理 中介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信用危机的社会伦理解释 被引量:4
3
作者 高兆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39,共6页
经济信用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社会交往关系类型 ,对于经济信用危机现象的认识应当置于社会信用危机这一普遍背景中把握。经济信用关系是特定社会伦理关系的特殊表达 ,其核心是权利—义务平等交换之交换正义。当社会制度性安排不能有效... 经济信用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社会交往关系类型 ,对于经济信用危机现象的认识应当置于社会信用危机这一普遍背景中把握。经济信用关系是特定社会伦理关系的特殊表达 ,其核心是权利—义务平等交换之交换正义。当社会制度性安排不能有效维护这种权利—义务交换正义关系时 ,则表明这个社会缺失正义的伦理关系 ,并有可能出现较为普遍的经济信用危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信用危机 社会伦理关系 交换正义 社会制度性安排 权利 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的社会责任:伦理学视角 被引量:51
4
作者 邱仁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共5页
讨论了评价医院管理行动的伦理框架,严峻的卫生形势,医院的社会责任,其中着重讨论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社会提供公平的卫生保健服务;重建医患信托关系以及调整与企业关系防止利益冲突。
关键词 医院 社会责任 伦理框架 医患关系 信托关系 利益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场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大搏斗——浅议小说《伏羲伏羲》
5
作者 钟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9-42,共2页
一个憨直仁厚的侄子,以其逐渐勃兴的雄势,将有恩而更有恶于他的、日渐衰萎的叔叔逐下了擂台,与那 个久受熬煎的婶子乱伦,在那久耕而无造就的田地上播下了一颗茁壮的种子。然而,当这棵稚嫩的变种经过了十几年抑郁中的成长后,继续了那个... 一个憨直仁厚的侄子,以其逐渐勃兴的雄势,将有恩而更有恶于他的、日渐衰萎的叔叔逐下了擂台,与那 个久受熬煎的婶子乱伦,在那久耕而无造就的田地上播下了一颗茁壮的种子。然而,当这棵稚嫩的变种经过了十几年抑郁中的成长后,继续了那个悲怆的辞世者的一切愤怒,以其新生的雄威击败了由壮而衰的表哥(生父),为这场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大搏斗掩上了暂时的幕布。小说《伏羲伏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 自然关系 社会关系 小说 社会伦理关系 母亲 变种 伦理观念 笔墨 母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人伦关系设计的特点与内在矛盾 被引量:5
6
作者 樊浩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52-57,共6页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的人伦结构关系是中国伦理的基础和出发点,然而,在以往的儒家伦理研究中,对五伦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特别的研究,因而很难抓住儒家伦理与中国伦理的特质。实际上,五伦关系是儒家对中国社会整个社...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的人伦结构关系是中国伦理的基础和出发点,然而,在以往的儒家伦理研究中,对五伦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特别的研究,因而很难抓住儒家伦理与中国伦理的特质。实际上,五伦关系是儒家对中国社会整个社会关系的设计,它不仅在一个原点即个体上囊括了全部的人际关系,而且也以伦理的形式概括了血缘、伦理、政治等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在五伦设计中,寄托了儒家的人生理想,人伦理想,社会政治的理想,体现了它的价值取向,同时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儒家德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的五伦,由孔子开其端,孟子等提出并详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 人伦关系 儒家伦理 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主义 内在矛盾 伦理实体 人性气息 伦理政治 中国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的“人和”精神
7
作者 朱贻庭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5-30,共6页
重视统一,强调和谐,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大特色,体现于伦理领域,就是“人和”精神。它贯穿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各个领域:家庭和睦,上下和顺,万邦协调;把“人和”看作是家庭、宗族关系以及整个社会人... 重视统一,强调和谐,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大特色,体现于伦理领域,就是“人和”精神。它贯穿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各个领域:家庭和睦,上下和顺,万邦协调;把“人和”看作是家庭、宗族关系以及整个社会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的最高原则和价值目标。“人和”精神在其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成为民族内聚力的精神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 宗法关系 传统文化价值观 价值目标 人伦关系 最高原则 社会伦理关系 伦理模式 历史积淀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与生产的社会主义目的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光远 《财经问题研究》 1981年第2期3-4,10,共3页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生产的社会主义目的”,看来只是几个方块字排列的不同,但是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有思想内容的,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理论原则。在这里我们引进了“社会主义目的”这个概念。“社会主义目的”这个概念,从它的根本...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生产的社会主义目的”,看来只是几个方块字排列的不同,但是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有思想内容的,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理论原则。在这里我们引进了“社会主义目的”这个概念。“社会主义目的”这个概念,从它的根本含义来说,就是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按照社会主义的本性,社会主义的固有规律,对所能够和应该取得的结果的预期。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目的”是社会主义合规律的发展的客观内容成为我们主观目的的东西。社会主义目的范围,包括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因为生产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主要的实践活动。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产 实践活动 社会伦理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 物质生活 社会关系 劳动人民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社会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理性生活,做有德性的人——亚里斯多德伦理思想评述
9
作者 周纪兰 《社会科学(甘肃)》 1980年第1期40-45,共6页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哲学上,他是古代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恩格斯曾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曾经是当时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跟随其学习哲学廿年,很受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哲学上,他是古代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恩格斯曾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曾经是当时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跟随其学习哲学廿年,很受柏拉图的器重,但他不迷信柏拉图的观点,注重现实,敢于创新,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学派。在伦学理方面,他也有重大的建树,成为其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写了许多有关伦理学的著作,其中著名的有:《尼可马克伦理学》(共十卷)、《欧德米亚伦理学》(共四卷)、《大伦理学》(共两卷),另外在《政治学》(共八卷)中也涉及到许多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尽管亚里斯多德的整个思想体系代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在他的伦理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种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由于亚里斯多德是一个注重现实的学者,能在研究中注意从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出发,因而,他的伦理思想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些方面,提出了一些比较现实的伦理原则。这些伦理原则不仅对于当时社会伦理关系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斯多德 伦理思想 理性生活 社会伦理关系 伦理学家 德性 思想体系 伦理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基因组工程技术应用的道德风险 被引量:22
10
作者 高兆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9,72,共8页
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应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应用对社会伦理关系、人文精神的可能影响。人类基因组工程尤其是克隆人技术的应用存在着极大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最重要的就在于它导致社会伦理关系紊乱、自我认同危机、精神家园失落... 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应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应用对社会伦理关系、人文精神的可能影响。人类基因组工程尤其是克隆人技术的应用存在着极大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最重要的就在于它导致社会伦理关系紊乱、自我认同危机、精神家园失落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工程 社会人文价值 道德风险 克隆技术 社会伦理关系 自我认同危机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群:中国传统诗歌普及化轨迹描述
11
作者 贾晋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49-155,共7页
孔子“诗可以群”的诗学观念,既同“兴”、“观”、“怨”一起成为统治中国古代诗史的政教工具论,又以其具有的培养人的群体伦理情感与协调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独特意义和影响,促使传统诗歌的很大部分逐渐朝着“以文会友”——社交应... 孔子“诗可以群”的诗学观念,既同“兴”、“观”、“怨”一起成为统治中国古代诗史的政教工具论,又以其具有的培养人的群体伦理情感与协调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独特意义和影响,促使传统诗歌的很大部分逐渐朝着“以文会友”——社交应酬化发展。随着诗歌应酬化的发展,诗人队伍也不断扩大,作为“不学诗,无以言”的社交工具,促使人们竞相学诗,诗歌于是在士大夫阶层不断普及。为了适应诗歌普及化以及在社交场合运用的迅疾便捷,规定诗的固定格律、便于检索典故辞藻的类书以及各种构造模式亦应运而生,使诗歌成为人人均可易于掌握的技术。这种应酬化、普及化、技术化的结果,造成大量的平庸诗人和诗作,然而也正因此助成了诗国的繁荣,一方面众星拱月般地烘托出真正伟大的诗人,另一方面更成为协调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诗歌 普及化 社会伦理关系 社交场合 士大夫阶层 诗学观念 群体伦理 构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雇工剥削中的经济原则与道德原则冲突问题解析
12
作者 张伟超 张德秋 《湖湘论坛》 1993年第5期26-28,共3页
在我国现阶段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下的雇工经营活动中,雇主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不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虽然雇工经营的范围和雇主收入的多少受到国家的限制,服从国家的法令,但其经济行为从本质上讲仍是一... 在我国现阶段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下的雇工经营活动中,雇主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不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虽然雇工经营的范围和雇主收入的多少受到国家的限制,服从国家的法令,但其经济行为从本质上讲仍是一种剥削行为。允许雇工剥削在我国的存在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繁荣。但是,商品经济生活既涉及物质领域,又涉及精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原则 物质领域 精神领域 经营规模 市场繁荣 经营形式 社会物质财富 消灭剥削 社会伦理关系 民富国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道德认识论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齐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25-31,共7页
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不仅对个体道德认识作了合乎孔孟创立的儒家传统的论述,而且对社会道德规范“礼”作了认识发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德认识理论,代表着先秦道德认识论的最高水平。尽管他的影响不如孔孟那样一贯数... 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不仅对个体道德认识作了合乎孔孟创立的儒家传统的论述,而且对社会道德规范“礼”作了认识发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德认识理论,代表着先秦道德认识论的最高水平。尽管他的影响不如孔孟那样一贯数千年,却是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今天去发掘、改造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认识 荀子 圣人 传统伦理文化 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真理 社会生活秩序 社会伦理关系 孔孟 社会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对实践精神的理解谈道德的深层本质
14
作者 张志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46-49,共4页
在探讨道德的本质的过程中,尽管对道德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学者们几乎都认为道德是一种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并以此作为自己言论的依据。因此,廓清实践精神的确切含义很有必要。本文拟谈谈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借此说明应从更深... 在探讨道德的本质的过程中,尽管对道德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学者们几乎都认为道德是一种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并以此作为自己言论的依据。因此,廓清实践精神的确切含义很有必要。本文拟谈谈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借此说明应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道德。实践精神,依笔者之见,是由康德的实践理性演化而来。康德的实践理性就是表示道德的。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可以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论理性所着意的,主要在于认识对象直到认识先天的最高原理;实践理性则着意于规定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 实践精神 道德规范 黑格尔 理论理性 康德 本质 德性 理解 社会伦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认识论及其局限
15
作者 袁岳洪 《齐鲁学刊》 1985年第4期79-81,共3页
孔子是儒家的始祖。他的认识论对我国自古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局限性,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之没有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母体的原因之一。本文先叙述孔子的认识论,然后分析其不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生长的局限,并与古希腊的... 孔子是儒家的始祖。他的认识论对我国自古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局限性,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之没有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母体的原因之一。本文先叙述孔子的认识论,然后分析其不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生长的局限,并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略作比较。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认识论没什么长处和积极贡献,也不是说孔子思想就比不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孔子肯定知识的存在和确定性。他认为应当“知仁”、“知礼”、“知言”、“知人”,并且对带有神秘性的“命”和“天命”,也认为是可知的。他说“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下文引《论语》只注篇名)。他还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可知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毅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由上所述,孔子不仅肯定知识的确定性,是可知论者;而且可以看到,孔子所谓知的对象是“仁”、“礼”、“人”、“天命”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主要是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关系。这是孔子对认识对象的回答,其中没有自然界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亚里士多德 社会伦理关系 社会历史 知天命 论语 儒家 孔子认识论 知礼 近代自然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