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情境、社会传统与社交媒体集合行为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贵斌 斯蒂芬.麦克道威尔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0-106,共7页
既往研究大都以媒介情境为出发点,考察信息对集合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引入社会传统,试图分析相同的媒介情境和不同的集合行为表现。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增长了虚拟网络的链接,加速了社会力量的整合;社交媒体上的集合行为,在不同的国家所产... 既往研究大都以媒介情境为出发点,考察信息对集合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引入社会传统,试图分析相同的媒介情境和不同的集合行为表现。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增长了虚拟网络的链接,加速了社会力量的整合;社交媒体上的集合行为,在不同的国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反映出社会传统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回顾集合行为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媒介情境和社会传统为分析工具,对社交媒体时代的集合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将私人传播转变为公共传播。在相关信息传播中,社交网络将人际传播情境扩展至大众传播情境,形成新的媒介冲突情境;通过情感性交流,私人信息被公共化;通过连接集体行动,强大的社会压力被构成;在集合行为的扩散中,社会传统成为集合行为后果的发动机,越保守的社会制度,社会破坏就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情境 集合行为 社会传统 社交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殖民时期英法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对东南亚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文学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4年第8期73-83,共11页
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宗主国,它们的殖民扩张历史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殖民指导思想,其差异严重影响着英法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时... 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宗主国,它们的殖民扩张历史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殖民指导思想,其差异严重影响着英法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时期以及独立后的国家发展进程。在东南亚地区,英属马来和法属印支两块殖民地在英法殖民主义管理体制下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反映出在不同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影响下的两种殖民指导思想的差异性。了解近邻历史及其社会发展,对于中国发展东南亚各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社会传统 英属马来 法属印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体系统社会传统演化的一种数学模型的研究
3
作者 程析 冯刚 侯义斌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960-1962,共3页
多主体系统动态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计算机仿真和数学建模两种相互对照的途径 .但目前这类研究中绝大部分是仿真研究 ,理论建模还是比较匮乏的 .本文以一个我们构想的理想化的 MAS社会的模型为背景 ,首先提出了刻画 MAS中社会传统... 多主体系统动态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计算机仿真和数学建模两种相互对照的途径 .但目前这类研究中绝大部分是仿真研究 ,理论建模还是比较匮乏的 .本文以一个我们构想的理想化的 MAS社会的模型为背景 ,首先提出了刻画 MAS中社会传统的演化的数学模型 ;然后基于该模型给出了一组判断系统中出现有害均衡的充分条件 ;最后举例验证了我们所得到的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于多主体系统的分析、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体系统 数学模型 社会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重建与社会传统——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的思考
4
作者 小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8,共10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人类学家的费孝通着力激活中国社会生活传统,以复原乡村世界的有机循环,戛戛独辟一条乡土重建之路。与一般乡村建设者倡导的消费性事业不同,费孝通的重建规划将与乡民生计密切相关的工业生产置于显著地位,在技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人类学家的费孝通着力激活中国社会生活传统,以复原乡村世界的有机循环,戛戛独辟一条乡土重建之路。与一般乡村建设者倡导的消费性事业不同,费孝通的重建规划将与乡民生计密切相关的工业生产置于显著地位,在技术上进行改良,在经营环境上继续保持分散性、兼业性和就地性等传统,使近代以来脱栓的乡土工业“齿轮”重新复位。为促成近代工业技术知识下乡,费孝通将传统知识人所葆有的桑梓情谊纳入民族—国家意识的塑造过程中,从而赋予传统意识以近代意义;在筹措工业资本的过程中,他发现勤俭持家、光耀门楣和注重实利等农人德行,具有历久弥新的动员力。成全人性的传统手艺精神在近代乡土工业中的保持,让费孝通确信,机器的使用并不必然导致人和工具之间的关系异化,而可以成为加强乡村共同体生活关系的力量。民国时期费孝通关于乡土重建的理论贡献给我们以诸多方法论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重建 社会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模型的社会传统涌现
5
作者 顾陈琳 夏正友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30-34,共5页
针对人工社会系统一组同类Agent中社会传统的涌现问题,提出了复杂社会网络结构下社会传统涌现的多参数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社会权威和信任度组成。实验结果显示,该多参数模型能有效涌现社会传统。同时,还研究了Agent对社会权威和信任度在... 针对人工社会系统一组同类Agent中社会传统的涌现问题,提出了复杂社会网络结构下社会传统涌现的多参数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社会权威和信任度组成。实验结果显示,该多参数模型能有效涌现社会传统。同时,还研究了Agent对社会权威和信任度在不同侧重程度及网络结构下,社会传统涌现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对权威的侧重程度越高,社会传统涌现的效率越高;不同的社会结构下,社会传统的涌现效率也有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传统 人工社会系统 权威值 信任度计算 多AGENT系统 邻接度 小世界网络 无尺度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长身份与亲权——从云南民俗看华夏社会传统
6
作者 王亚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6-80,共5页
本文认为,亲族关系的社会网络一向是中国传统最基本的深层社会结构基础,亲长的社会权威身份和权力地位是一切社会权威身份和权力地位的基础。作者从云南各民族的生育仪式、回门仪式和报喜仪式中看到,在传统的亲族社会内,亲长角色身份的... 本文认为,亲族关系的社会网络一向是中国传统最基本的深层社会结构基础,亲长的社会权威身份和权力地位是一切社会权威身份和权力地位的基础。作者从云南各民族的生育仪式、回门仪式和报喜仪式中看到,在传统的亲族社会内,亲长角色身份的获得与晋升意味着亲权地位的获得与晋升。而以泛亲族关系为基本社会结构网络、以类亲族权力为基本社会权力系统的华夏古国,也是以亲子长幼的家族关系来维系上下尊卑辖属的国家之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权 云南民俗 华夏 亲族关系 社会传统 身份地位 人生仪礼 君权 婚后 家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地方精英与传统社会的演化:来自宋元中国的证据 被引量:1
7
作者 雷鸣 赵天睿 邓宏图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128,共18页
科举制度是保障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重要制度,本文从短期冲击与长期影响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基于宋元交际后科举中断这一外生冲击,广义双重差分回归结果显示,宋代累积的进士规模越大的地区,爆发民变的可能性也越大。进一步讨论显示,... 科举制度是保障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重要制度,本文从短期冲击与长期影响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基于宋元交际后科举中断这一外生冲击,广义双重差分回归结果显示,宋代累积的进士规模越大的地区,爆发民变的可能性也越大。进一步讨论显示,科举废除导致科举精英进一步向“地方精英”转变。最后,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演进为后世明清传统地方社会格局奠定了历史制度基础。本文讨论了制度与治理的社会意义及长期影响、传统社会地方精英阶层主导下的社会稳态的形成演进过程及其对当代地方治理的启示价值,并论证了“宋代近世论”等历史命题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地方精英 社会稳定 传统社会 宋元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领域与学科传统:对社会学研究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家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8,155,共11页
对主体领域开展研究是经典时代的社会学主旨,涂尔干、韦伯等理论家都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格局有过深入的论述。在当前,因为现代性的演进,主体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其中,政府、企业、金融、法律四个方面的影响力最为... 对主体领域开展研究是经典时代的社会学主旨,涂尔干、韦伯等理论家都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格局有过深入的论述。在当前,因为现代性的演进,主体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其中,政府、企业、金融、法律四个方面的影响力最为显著,也是社会科学应该关注的主体领域。主体领域的研究能力决定着社会学的理论想象力和经验解释力。同时,主体领域的研究是一个学科竞争的场域,无论是量化分析还是质性分析,都需要通过主体领域的研究提升方法能力。社会学具有底层关怀,但学术研究不应囿于底层路线,对社会事实的总体理解是一种学科价值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领域 社会传统 理论想象力 经验解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祭礼与性情:德性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基础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松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中国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显著特点,祭礼是透视中国文明深层特质与演变脉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功能学派与年鉴学派侧重以“自然需求论”“社会中心论”等理论视角探讨祭祀的起源与社会团结之道,当这两个学派进入对中国祭礼的考察时... 中国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显著特点,祭礼是透视中国文明深层特质与演变脉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功能学派与年鉴学派侧重以“自然需求论”“社会中心论”等理论视角探讨祭祀的起源与社会团结之道,当这两个学派进入对中国祭礼的考察时,发现祭礼中包含的人性、伦理内涵与西方的思想传统极不相同,并由此推动中国走上了独特的文明之路。祭礼在商周时期经历了一个人文化、道德化的演变,最终认识到人性中以爱和敬为主要内容的仁义特质。内在性情与祭祀之礼相配合构建起中国社会中从家到政治社会秩序的深层基础,并形成了中国文明中强调仁爱忠恕、和谐共处的思想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祭礼 德性 传统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燕峰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3,247,共13页
20世纪末,在计算机、通信和数据存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计算社会科学,一直面临着如何调适传统社会科学的解释范式与计算社会科学的预测范式之间的张力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计算社会科学调适该张力提供了契机。(生成式)人工... 20世纪末,在计算机、通信和数据存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计算社会科学,一直面临着如何调适传统社会科学的解释范式与计算社会科学的预测范式之间的张力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计算社会科学调适该张力提供了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降低了计算科学的壁垒,大语言模型扩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边界,促进了计算社会科学与传统社会科学的双向融合。尽管这种融合看起来仍延续着预测和解释两个范式演进,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计算社会科学不仅重塑着自身的研究范式从预测向“预测—决策”的演变,也重塑了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从解释向“发现—解释”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科学 计算社会科学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会工作的内涵、应用及其展望
11
作者 黄晨熹 汪磊鑫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3,共11页
数字社会工作是传统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新的增长点。故澄清数字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应用十分必要。数字社会工作不仅与传统社会工作存在明显的分野,同时不同的“数字”功用解读会引致不同视角的数... 数字社会工作是传统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新的增长点。故澄清数字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应用十分必要。数字社会工作不仅与传统社会工作存在明显的分野,同时不同的“数字”功用解读会引致不同视角的数字社会工作内涵。当前,虽然数字社会工作在个案、小组和社区领域均有较好的应用,但就整体而言,仍属于初期探索阶段。未来中国数字社会工作可以在深度应用和数字平台建设、数据安全和直接服务以及专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和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工作 传统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伦理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社会中武术的异化及其现代性复归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震 张长念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95,共8页
武术的异化并不是从现代社会开始,而是在传统宗法社会形态固化时武术的异化就已经发生了。尤其在明、清时代,武术(人)产生了那个时代无法克服的劳动异化、道德形态异化、组织异化和精神异化。现代化所带来的人主体性的觉醒、神圣权威的... 武术的异化并不是从现代社会开始,而是在传统宗法社会形态固化时武术的异化就已经发生了。尤其在明、清时代,武术(人)产生了那个时代无法克服的劳动异化、道德形态异化、组织异化和精神异化。现代化所带来的人主体性的觉醒、神圣权威的陨落、固化伦理秩序的瓦解以及"从身份到契约转化"的完成,为习武者超越异化、复归本真人格创造了充沛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由的思想氛围。所以,只有在现代性的基础上,才更有实现复归武术本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 现代性 异化 武术 本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国高职模式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匡瑛 石伟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3期15-18,共4页
教育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英国的“绅士文化”导致学术学习与职业学习的割裂;“经验主义”倡导岗位学习;折中调和主义使高职改革的步伐徘徊不前。“实用主义”和“平等、自由”的文化传统造就了美国普适性和开放性的高职教育。“... 教育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英国的“绅士文化”导致学术学习与职业学习的割裂;“经验主义”倡导岗位学习;折中调和主义使高职改革的步伐徘徊不前。“实用主义”和“平等、自由”的文化传统造就了美国普适性和开放性的高职教育。“职业主义”、宗教和州文化主权铸就了德国注重实践、颇具特色的双元制高职。非亚非西的奇特文化形成了日本高职教育上的独特模式,而拿来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又导致其处于两难的境地。澳大利亚文化传统中的包容性和“留精去糟”为其高职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文化的适应力、抗震性、类型、结构和属性几个方面比较各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得出在高职地位、取向等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传统 高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林文勋 何伟福 张锦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8-104,136,共8页
中国传统社会不断变革赋予了中华文明持久生命力。从上古三代至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社会经历多次重大变革,并鲜明地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与商品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商品经济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民”的演变为基础和发展主线,... 中国传统社会不断变革赋予了中华文明持久生命力。从上古三代至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社会经历多次重大变革,并鲜明地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与商品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商品经济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民”的演变为基础和发展主线,经历了部族社会、豪民社会、富民社会、市民社会四个变革时代;以“乱”为表象,实质是“变”,是社会秩序的新整合,是走向“和谐”的必然过程;社会的整体变化,包括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调整。中国传统社会每一重大变革,都伴随着儒学的复兴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 重大变革 古代史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法律态度 被引量:3
15
作者 路红 戴健林 任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1期96-101,共6页
关键词 传统社会 中国人 法律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视角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贵群 胡象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2-35,共4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日益薄弱,迫切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然而,在由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传统社会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日益薄弱,迫切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然而,在由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凭借其初始地位和自我强化机制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锁定",而要破解该锁定效应,实现传统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需要尽快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完善的社会管理创新战略,明确社会治理方向;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自治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 社会自治 路径依赖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与权力公共空间 被引量:2
17
作者 裴雯 张兴国 +2 位作者 廖屿荻 陶陶 冯维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5-139,共5页
公共空间是一个源自于和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欧洲社会的社会哲学概念。当运用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时,发生从词义到空间实体的全面转换。通过对概念由社会哲学向建筑学、由欧洲社会向中国传统社会转换的简单梳理... 公共空间是一个源自于和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欧洲社会的社会哲学概念。当运用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时,发生从词义到空间实体的全面转换。通过对概念由社会哲学向建筑学、由欧洲社会向中国传统社会转换的简单梳理,给出中国传统社会权力公共空间的概念,并根据权力层层控制而运作的方式得出承载不同级别的权力空间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中国传统社会 权力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农业产权“国有”性质辩证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29,共9页
农业产权的模糊和富有弹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点。本文由产权概念的界定入手,从发生学和实施的历史过程两方面,揭示中国传统农业产权的“国有”性质,植根于政治强制度化与产权非制度化的体制环境,是如何通过政治的、经济的一... 农业产权的模糊和富有弹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点。本文由产权概念的界定入手,从发生学和实施的历史过程两方面,揭示中国传统农业产权的“国有”性质,植根于政治强制度化与产权非制度化的体制环境,是如何通过政治的、经济的一系列策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得无处不在,根深蒂固。针对传统看法,文章对自耕农的身份和反“兼并”性质进行了辨析。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缺乏健全发育和法制保障的社会环境,私有产权的发展是不充分、不独立、不完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社会 农业 国有 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 被引量:18
19
作者 路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95,共14页
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 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对传统社会"正祀"、"淫祀"与民间信仰的复杂关系,应从其动态流变去探究。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将中国传统的佛道教与民间信仰斥为"迷信",由此引发了中西不同宗教信仰的激烈博弈,这也恰恰展现了中国民间信仰富有强固的生命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进行客观考察,有助于民间信仰之学科性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 民间信仰 宗教 迷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精神家园的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玉胜 杨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贤的理想人格,使人生保持积极有为的进取状态;道家则致力于隐世的自然精神家园建构,强调站在"道"的高度看待人生境遇,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名利,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物无贵贱、博大宽容的精神境界;佛家致力于出世的解脱精神家园建构,引导众生解脱生、老、病、死之生理诸苦以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等精神苦恼,渡引众生到幸福的彼岸。儒道佛三家对于"精神家园"的建构显示出"求真"的理念设计,即超越现实生活的迷离、追求人性本真、常驻真实之谓;同时也展现出"趋善"的道德愿景,即对美好德性的向往;更流露出"求美"的美好情趣,即注重审美意境的建构。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些精神资源,无疑对于摆脱当今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精神家园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