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性嵌入:从企业生产要素看社会企业模式的产生 被引量:18
1
作者 时立荣 刘菁 徐美美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95,124,共5页
尽管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企业的特点,但社会企业和工商企业一样仍然具备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只是这四种要素的使用和商业企业又有不同。在社会企业中,各个生产要素都同社会性因素发生关联,通过嵌入... 尽管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企业的特点,但社会企业和工商企业一样仍然具备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只是这四种要素的使用和商业企业又有不同。在社会企业中,各个生产要素都同社会性因素发生关联,通过嵌入机制社会性因素与各个生产要素连在一起。而企业家才能是四个要素中最具有使能作用的要素,它能够使管理者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并在配置各生产要素时将社会因素作为一种创新性方法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正是通过传统生产要素的变革,最终引起了企业性质的改变,形成了投资型社会企业、就业型社会企业和地区资源中心型社会企业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运作模式。因此,社会企业是一种组织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要素 社会性因素 社会企业家精神 嵌入机制 社会企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演进的案例研究——以中远集团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齐丽云 魏婷婷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3年第4期296-310,共15页
本研究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的演进模型,将演进过程划分为起步、参与、整合和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并从战略意图、目标承诺、责任主题确认、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措施、透明度和绩效评价七个维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的演进阶段... 本研究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的演进模型,将演进过程划分为起步、参与、整合和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并从战略意图、目标承诺、责任主题确认、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措施、透明度和绩效评价七个维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的演进阶段进行界定。以中远集团为例,对其2006—2011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判定。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推进之初提上日程,并配以相应的资源,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系统、规范、持续地前进。本研究所探讨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演进问题,对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领域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 演进 案例研究 中远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一苇《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是中国企业学的奠基石
3
作者 张承耀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蒋一苇 《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业企业治理模式——基于动态股权治理平台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唐跃军 左晶晶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6-147,共12页
在人力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本时代,创业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变革和治理机制创新必须围绕人力资本及其动态性展开,方有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增长能力。本文尝试讨论华为特色制度机制的内涵与适应性,并给出了创业企业动态股权治理平台... 在人力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本时代,创业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变革和治理机制创新必须围绕人力资本及其动态性展开,方有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增长能力。本文尝试讨论华为特色制度机制的内涵与适应性,并给出了创业企业动态股权治理平台的一般性设计且讨论其可能达到的公司治理效应。在符合现有中国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的动态性,本文建议构建动态股权治理平台,创新、优化创业企业治理架构和相关治理机制,推动公司收益权、控制权和经营权从创始人/创业团队逐步社会化;进而在创业企业内部依据“三权分立”和激励相容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制衡机制,变革企业管理层遴选机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合理竞争,实现创始人/创业团队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动态激励相容。本文致力于推动创业企业治理模式向社会化企业治理模式转变,进而让创业企业获得内生增长动力并逐步形成内生增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受限股制度 动态股权治理平台 社会企业治理模式 动态激励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保管理的成本效率分析及管理模式创新的设想 被引量:1
5
作者 武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243-247,共5页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辽宁省城市低保管理的时间效率和人员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实现"应保尽保"政策目标和动态管理及满足时间效率的前提条件下,辽宁省低保管理一线机构总体上存在人员效率低和个别社区存在着工作人员短缺的...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辽宁省城市低保管理的时间效率和人员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实现"应保尽保"政策目标和动态管理及满足时间效率的前提条件下,辽宁省低保管理一线机构总体上存在人员效率低和个别社区存在着工作人员短缺的现象,建议低保管理模式按照社会服务企业模式进行创新,在保证低保救助申请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根据各地低保对象的分布情况设置一线管理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绩效评估 社会服务企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