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128
1
作者 张新文 张国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71,共9页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q...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及其重要意义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汪信砚 周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10,共6页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所作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论断是这一探索的重要产物。这一重要论断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所作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论断是这一探索的重要产物。这一重要论断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客观依据,深刻反映了我国人民需求的新变化和高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和新问题。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特别是矛盾特殊性原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论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 被引量:6
3
作者 卫兴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4,2,共10页
党的十九大后理论界发表了很多有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文章,但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就此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探讨性的商榷与澄清,以准确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理论的本意和习近平同志的有关阐述。任何社会制度都... 党的十九大后理论界发表了很多有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文章,但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就此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探讨性的商榷与澄清,以准确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理论的本意和习近平同志的有关阐述。任何社会制度都存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但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制度下是不同的。我们要用习近平同志"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方法研究我国现实经济问题,既要看到我国发展的成就,也要看到发展的不足,但重点是应从整体上看到我国的巨大发展成就和人民财富和收入的绝对提高、看到供给与需求两侧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两个没有变"和"一个变"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不要偏离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真谛和习近平同志的观点、错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应该用城乡、区域不平衡和生产力落后等来解读主要矛盾转化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着力于质量型和效率型发展,才能逐渐实现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中等收入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刻内在逻辑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志飞 张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83,共4页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认识、判断和最终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动力;依靠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认识、判断和最终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动力;依靠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目标定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国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分析,结合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分析,结合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新的战略安排,可分两个阶段确立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合理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建设现代化;再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将是一个在社会建设狭义解释与广义解释、学理解释与政策解读之间不断自我调整与完善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社会建设 定位 十九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被引量:4
6
作者 薛俊清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51,共7页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放到马克思人学视域中去,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会由价值层面上升到历史科学层面。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需要为本,需要则以"全面"为本。...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放到马克思人学视域中去,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会由价值层面上升到历史科学层面。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需要为本,需要则以"全面"为本。我国当前处在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正视这一阶段,把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统一起来,从"物"的产生、"物"的布局、"物"的持续、"物"的配置、"物"的共享五个方面把握,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论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董玥 陈锡喜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7,共8页
推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前提是厘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而要准确把握新矛盾转化过程内蕴的转化逻辑与程度这两个问题,需要以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作为理论依据和阐释基点。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不仅规定或影响同一... 推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前提是厘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而要准确把握新矛盾转化过程内蕴的转化逻辑与程度这两个问题,需要以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作为理论依据和阐释基点。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不仅规定或影响同一社会阶段中的其他矛盾,而且构成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形式的共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以此为基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遵循基于社会生产状况变动而演化的规律性逻辑,并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性逻辑。同时,社会生产的现状尚未达到社会主要矛盾完全质变的条件,新矛盾仍未超出人民需要与不充分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范围,故而新矛盾是原有矛盾的阶段性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矛盾的本质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论断的逻辑基础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朱亚坤 郭文亮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17,共6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观论断。这一论断是以理论、实践和历史三大逻辑基础为支撑,在理论逻辑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当代继承和最新发展;在实践逻辑上是对改革开放和社... 党的十九大报告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观论断。这一论断是以理论、实践和历史三大逻辑基础为支撑,在理论逻辑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当代继承和最新发展;在实践逻辑上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研判;在历史逻辑上是对这一时代在"四个发展史"宏图当中的突出地位的明确定位。三大逻辑之间互为表里,共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科学论断的确立。这一论断的确立对进一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调发展需构建“空间正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彦 金梦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7-194,共8页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回应和实践。协调发展的根本要义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此过程中,"空间正义"逐步凸显,成为协调...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回应和实践。协调发展的根本要义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此过程中,"空间正义"逐步凸显,成为协调发展的优先性价值。"空间正义"具有多方面内涵,不仅直观体现在地域空间和生存空间中,亦隐含于发展空间和价值空间中。空间中的非正义非均衡的发展,体现了相对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体现了发展伦理价值排序中差异原则与公平原则的失衡,体现了对更好质量、更均衡持续发展的吁求。实现新时代的协调发展,需构建以美好生活为价值导向的空间正义观,关注空间生产与分配的正义性、抵制空间压迫与剥夺、保障公民空间权利的平等和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协调发展 空间正义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价值排序 发展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逻辑理路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明皓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68,共8页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至主导地位。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进行三重逻辑的变革,即在外围逻辑中促进生态与社会子系统的深度耦合,在中层逻辑中实现生态文明制度间的衔接整合,在深层逻辑中定位满足人...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至主导地位。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进行三重逻辑的变革,即在外围逻辑中促进生态与社会子系统的深度耦合,在中层逻辑中实现生态文明制度间的衔接整合,在深层逻辑中定位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价值内核,这三重逻辑表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逻辑转化相对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表现为生态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改革、生态文明制度结构的综合改革以及生态文明体制目标的民生化改革。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仅构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动力,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生态转型贡献出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驱动下的地方性法规清理机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风景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7,共5页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全社会对良法善治的需求更为强烈,因而需要进一步健全地方性法规清理机制。作为良法维护手段的地方性法规清理,既有助于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的衔接,又有助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良法善治是运用立法解决社会主...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全社会对良法善治的需求更为强烈,因而需要进一步健全地方性法规清理机制。作为良法维护手段的地方性法规清理,既有助于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的衔接,又有助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良法善治是运用立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元规则,也是地方性法规清理据以进行的重要准绳。地方性法规的清理工作应以人民追求良法的强烈愿望为驱动力,不断地进行机制创新,确保地方性法规体系的完善,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法规清理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良法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