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商的市场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
1
作者 吕福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6-306,共1页
吕福新撰文《论浙商的“个众”特性》指出,“浙商”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现代第一商人群体,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和兴起,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发性;是典型的“民商”,具有国民性。可以概括为“个众”特性。浙商“个众”的主体性表现在两... 吕福新撰文《论浙商的“个众”特性》指出,“浙商”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现代第一商人群体,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和兴起,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发性;是典型的“民商”,具有国民性。可以概括为“个众”特性。浙商“个众”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既有个人的独立自主,又有众人的自发自主,是“个众”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是“个众”的相关性,既包括契约相关性和伦理相关性,也包括地缘相关性和亲缘相关性等。独立自主性与契约相关性的统一形成典型的市场主体性,而与伦理相关性以及地缘和亲缘相关性的统一则形成特殊的社会主体性。浙商的“个众”主体具有对市场获利机会的敏锐性和竞争性,以及个性与共性、刚性与柔性统一的“方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体性 市场经济 浙商 独立自主性 商人群体 中国现代 世界影响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叙事
2
作者 周晓虹 彭圣钦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239,共12页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主体性 历史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 文明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变奏——基于对“实践”与“劳动”概念内在关系的考察
3
作者 白刚 王世强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2,共10页
作为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核心要素,“实践”与“劳动”之间包含三重逻辑关系,即融合联结、积极扬弃与全面解放。与之相应,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呈现为一个“现实主体性—革命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的三位一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以人的实践... 作为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核心要素,“实践”与“劳动”之间包含三重逻辑关系,即融合联结、积极扬弃与全面解放。与之相应,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呈现为一个“现实主体性—革命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的三位一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以人的实践和劳动为核心的现实主体性原则为革命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的科学论证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对革命主体性的分析则表明无产阶级必然通过实践从劳动关系中解放自身;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主体将依托共产主义的建设性实践实现自由劳动的全面解放与升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既批判地扎根于现实,又超越地朝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劳动 现实主体性 革命主体性 社会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性与对象性
4
作者 孙晓文 《现代哲学》 1987年第S1期40-43,共4页
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作为社会自己的运动,既是社会的主体性活动,又是社会的对象性活动。改革实践的这种二重性,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具有的主体性和对象性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又是通过社会在改革中既把自己设置为主体。
关键词 社会主体性 改革实践 社会主义改革 双重属性 社会改革 主体性活动 中介 活动方式 发展自己 社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饱和经验训练的视角 被引量:7
5
作者 贺雪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43,共7页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缺少“大循环”所形成的理论性认识的前提下,过早地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以对话和规范化为主要表现的“小循环”中,甚至变成主要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对话,以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被削弱,既...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缺少“大循环”所形成的理论性认识的前提下,过早地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以对话和规范化为主要表现的“小循环”中,甚至变成主要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对话,以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被削弱,既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经验,又难以有效回应中国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从当代中国丰富的经验和伟大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运用一切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解经验与实践的工具,形成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的概念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研究 饱和经验训练 社会科学主体性 学术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论辨析
6
作者 沈亚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6期7-12,24,共7页
“人的主体性”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基本范畴,关于人、主体的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近20几年来的5次世界哲学大会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展开的。而且,无论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还是苏联、中国马克思... “人的主体性”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基本范畴,关于人、主体的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近20几年来的5次世界哲学大会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展开的。而且,无论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还是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发展,几乎都把确立人的主体性及说明其在各活动领域中的实现当作理论支柱,把弘扬人的主体性作为自身理论社会功能的目标。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主体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性 社会功能 个人主体性 近代资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历史 社会主体性 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社会的数字治理——对一个案例的转型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15
7
作者 闫泽华 王天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3,共9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生成了新的社会生活空间。这冲击着既有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并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以往的研究将这种冲击视为“技术作恶”的结果,认为应当制定并完善以技术逻辑为核心的规则体系,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控制。然而,在一个颇具社... 数字技术的发展生成了新的社会生活空间。这冲击着既有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并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以往的研究将这种冲击视为“技术作恶”的结果,认为应当制定并完善以技术逻辑为核心的规则体系,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控制。然而,在一个颇具社会影响力的信息安全事件中,各参与主体保护社会成员权益的规则不仅未能有效地阻断“技术作恶”,反而拖延甚至阻碍了社会成员自主的补救行动。究其原因,各参与主体制定的规则脱嵌于社会,各规则相互不兼容、内部不一致。因此,数字治理应当回归社会,其要义在于通过发挥社会的主体性作用来构建既有社会空间与不断拓展、形态多样的数字社会空间之间的通路,形成具有弹性、以人为本的规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数字社会 社会治理 技术逻辑 以人为本 社会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以来东太湖流域移民的生存经验与地方认同
8
作者 周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33,156,共16页
移民在地化的完成要经历与其他社群的频繁互动与长期磨合,其移民过程涉及大量的移民经验与民俗实践,更蕴含着移民如何重塑地方认同的生存智慧。清末下江南移民运动形成了大量的移民社会,位于吴江东太湖流域的移民社会存在着以方言“蹲... 移民在地化的完成要经历与其他社群的频繁互动与长期磨合,其移民过程涉及大量的移民经验与民俗实践,更蕴含着移民如何重塑地方认同的生存智慧。清末下江南移民运动形成了大量的移民社会,位于吴江东太湖流域的移民社会存在着以方言“蹲”为核心的地方知识体系,是移民在地化必须经历的过渡礼仪。作为一种多义性语言符码,既表示一种身体移民状态,也指移民融入地方环境和重建社会关系的过程,还隐喻了移民社群长期所处的边缘人状态。受地方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影响,“蹲”亦揭示了长时段流动的中国人完成在地化的可能性、艰巨性与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蹲” 移民过程 过渡礼仪 社会文化主体性 地方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社会治理与舆论治理的最佳切口
9
作者 张涛甫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21,共1页
社会治理强调对社会逻辑的包容与尊重,把社会力量纳入公共治理框架,从而让社会主体性得到尊重和体现。社会舆论是社会公众意见、意愿的汇合。社会治理与舆论治理在理论上本应一致,但在当下中国,社会治理与舆论治理是错位的,两者各... 社会治理强调对社会逻辑的包容与尊重,把社会力量纳入公共治理框架,从而让社会主体性得到尊重和体现。社会舆论是社会公众意见、意愿的汇合。社会治理与舆论治理在理论上本应一致,但在当下中国,社会治理与舆论治理是错位的,两者各按一定的轨道运作,缺少必要的交集,致使“软风险”和“硬风险”处于高位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舆论 社会主体性 社会逻辑 公共治理 社会力量 公众意见 尊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五个前提
10
作者 赵凯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16-20,共5页
一般来说,我国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有两个重大的转向。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界在这一研究中偏重从史学源流的视角发掘其理论渊源,即“从何而来”。现在,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 一般来说,我国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有两个重大的转向。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界在这一研究中偏重从史学源流的视角发掘其理论渊源,即“从何而来”。现在,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景、命运,即“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这也即时下“马克思主义发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 伦理观 学派 积极意义 未来社会 社会主体性 几何公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以气为主”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3-119,共7页
曹丕把气论引入文艺美学领域,把作品之气归结于主体独特个性,又把主体之气归结于自然宇宙之气,直观笼统地把握了文艺的源泉,审美主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品生命力所在,从而确立了文艺的自然本体论.以自然本位论反对神学目的论和道... 曹丕把气论引入文艺美学领域,把作品之气归结于主体独特个性,又把主体之气归结于自然宇宙之气,直观笼统地把握了文艺的源泉,审美主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品生命力所在,从而确立了文艺的自然本体论.以自然本位论反对神学目的论和道德本位论,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个性取代共性,高扬个体主体性,奠定审美主体理论.超越了对文艺社会本质属性的认识,把握到文艺的审美本质属性,促成并标志了魏晋文论由“诗言志”向“诗缘惰”的转变的完成.昭示了人的解放和文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 文艺本体论 个体主体性 社会主体性 审美本质属性 社会本质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逻辑下的数字劳动权益及治理转型 被引量:9
12
作者 闫泽华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32,共10页
算法主导下的互联网经济在为社会带来灵活就业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劳动权益的争议。现有研究试图寻找平台劳动者权益的法理根据,却囿于“技术中立”的论调和平台自我标榜的“市场中介”角色,陷入了技术伦理的争论。这是因为,当前人们对... 算法主导下的互联网经济在为社会带来灵活就业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劳动权益的争议。现有研究试图寻找平台劳动者权益的法理根据,却囿于“技术中立”的论调和平台自我标榜的“市场中介”角色,陷入了技术伦理的争论。这是因为,当前人们对算法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逻辑中的物质生产观,忽略了算法本身的生产过程及其价值特点。通过分析算法在市场中介、生产过程和平台产品等三方面的价值,可以发现平台劳动者参与了算法生产和平台增值,对此过程的认定和给付能够更好地保障平台劳动者的权益、维护数字时代的社会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权益 算法 数字治理 社会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社区治理——从威权式治理到参与式治理的转型 被引量:76
13
作者 周庆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7,159,共10页
中国社区是国家体制延伸的一部分,不是具有主体性的整体社会的一部分。中国社区治理是威权式治理,表现为高度的政治化与行政化的特征。从威权式治理向参与式治理转型是社区治理转型的发展方向,但社区治理转型问题首先是一个有关主体性... 中国社区是国家体制延伸的一部分,不是具有主体性的整体社会的一部分。中国社区治理是威权式治理,表现为高度的政治化与行政化的特征。从威权式治理向参与式治理转型是社区治理转型的发展方向,但社区治理转型问题首先是一个有关主体性社会的建构问题,或者说祛除社会对国家权力的依附性之后,才有参与式社区治理的转型。从当前中国社区建设现状看,地方不断推出的所谓创新或模式,基于的是旧体制逻辑,是国家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延续、巩固和强化,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中国社区治理的改革和创新,必须致力于新旧体制的交替,致力于现代社区治理体制的转型,而不是将现代社区治理建设的价值目标理解为加强威权式管理和提高行政效率,因袭和强化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制度功能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区治理转型 主体性社会 社区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悬浮与诗性:新世纪工业题材电影废墟美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卫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5,共6页
新时期中国电影市场涌现新工业题材电影,“废墟”视觉意象充斥银幕。作为记录和反思国有企业改制的镜像序列,这些铭刻风雨征程的历史“遗迹”,以一种现代废墟美学形态统构在叙事空间中,呈现出视觉空间的颓败与裂口、时间向度的断裂与沉... 新时期中国电影市场涌现新工业题材电影,“废墟”视觉意象充斥银幕。作为记录和反思国有企业改制的镜像序列,这些铭刻风雨征程的历史“遗迹”,以一种现代废墟美学形态统构在叙事空间中,呈现出视觉空间的颓败与裂口、时间向度的断裂与沉默、叙事的日常化与挽歌化等新艺术风格,激发出由哀伤走向深沉的新美学思情。在新时期社会结构性转型背景下,废墟既是写实,又是表征,凸显厚重的思想文化价值,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工业主体性开启新的意义境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题材电影 废墟美学 社会主义工业主体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