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被引量:1
1
作者 包心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3-36,共14页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种转型性发展,不是根本制度的转型,更不是国家政权的更替,而是一种结构型转型,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种转型性发展,不是根本制度的转型,更不是国家政权的更替,而是一种结构型转型,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性、全方位的改革,同时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以革除积淀在某些制度、体制中的弊端,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的基本形态。在当前转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矛盾和问题。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靠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深层次转型来解决,也只能靠进一步扩大开放、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化大趋势和人类文明大潮流来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性发展,需要深层次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纠正"非独立形态论"和"中国模式论"这两种倾向性观点,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趋势 转型性发展 政府与市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建构及其价值评析
2
作者 宋才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8,共6页
一社会形态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理论界过去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将社会形态定义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这个定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苏联哲学家罗森... 一社会形态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理论界过去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将社会形态定义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这个定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是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合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他们说:社会经济形态是“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基础 相适应 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历史发展阶段 生产方式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既对立又同一——兼论社会形态的界定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学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6-10,14,共6页
十几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改革开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践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发生更大的转变.人们需要转变的观念很多,本文着重谈转变对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绝对对立的认识,树立资... 十几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改革开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践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发生更大的转变.人们需要转变的观念很多,本文着重谈转变对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绝对对立的认识,树立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既对立又同一的观念;转变只以生产关系作为区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的认识,树立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统一来区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生产力发展 改革开放 发展生产力 思想观念 中国人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的飞跃——兼论社会主义改革的革命性质 被引量:1
4
作者 童星 严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1期86-91,23,共7页
本文指出,目前对社会主义改革根本性质的各种观点,或则肤浅。或则片面。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初始阶段都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而走向国家社会主义,采取了以国家为主体的模式。它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转变。这场转变就是各社... 本文指出,目前对社会主义改革根本性质的各种观点,或则肤浅。或则片面。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初始阶段都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而走向国家社会主义,采取了以国家为主体的模式。它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国家为主体向社会为主体转变。这场转变就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它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既包括由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政治革命,也包括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内部以改革的形式出现的革命。改革当中,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控制及其向社会的转让构成尖锐的矛盾,国家职能的二重化和执行职能,手段的二重化,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模式 国家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国家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性质 国家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特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福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1,共8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传统文化中"和谐"理想的现代翻版,而是根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无论从理论内涵、生成语境还是从时代条件、社会形态特质来看,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和谐"理想与当代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传统文化中"和谐"理想的现代翻版,而是根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无论从理论内涵、生成语境还是从时代条件、社会形态特质来看,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和谐"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都具有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这两种基本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建构和谐社会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本尺度。由此观之,前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真实的社会和谐状态,开启并推进现代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亦复如是。和谐社会具有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共产主义实践,就是要解决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引发而其自身不根除的社会冲突的历史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其本质规定内在地包含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要求和现实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深圳的历史飞跃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德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认为 ,深圳特区20多年来所实现的历史飞跃 ,是社会形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 ,它真正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过渡 ,初步成功地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 本文认为 ,深圳特区20多年来所实现的历史飞跃 ,是社会形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 ,它真正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过渡 ,初步成功地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思考探讨的空间。本文立足深圳实践对“生产力是否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形态的第一要素”等两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历史飞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马克思形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三块理论基石 被引量:1
7
作者 包心鉴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8,共7页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首要问题。发展道路的选择,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回答和解决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二是回答和解决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实质性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未...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首要问题。发展道路的选择,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回答和解决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二是回答和解决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实质性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未能搞清楚,我们过去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完全清醒的。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照搬“本本”,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结论当成社会主义的模式,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道路和判断社会主义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这既是历史上社会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在相当长时期内和相当广泛领域遇到重重困难和遭受重大挫折的根本原因;也是现实生活中凡事都要问姓“社”还是姓“资”等“左”的思潮束缚我们一些同志思想的重要根源。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通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把这一理论变成对当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发展史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理论基石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讨论述要
8
作者 鲍刚毅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46-48,共3页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讨论述要鲍刚毅1992年邓小平同志巡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发表以后,社会主义革质问题就成为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将1993年以来学术界的讨论概述如下。一、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讨论述要鲍刚毅1992年邓小平同志巡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发表以后,社会主义革质问题就成为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将1993年以来学术界的讨论概述如下。一、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形矿'这一范畴与社会主义本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论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 共同富裕 社会公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工具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9
作者 王永昌 《浙江学刊》 1987年第6期4-10,22-2,共9页
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出现偏差和失误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应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也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动力、任务和目的,是衡量社会主义的最高... 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出现偏差和失误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应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也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动力、任务和目的,是衡量社会主义的最高标准。所有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最终都要接受生产力发展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标准 发展生产力 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 生产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生产力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
10
作者 黄桂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38-139,共2页
简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黄桂田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宋才发撰著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40余万字,武汉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是作者独立承担并完成的国家首届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作者以现时代为... 简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黄桂田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宋才发撰著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40余万字,武汉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是作者独立承担并完成的国家首届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作者以现时代为背景,立足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发展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不发达国家 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当代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理想建设的理论思考
11
作者 包心鉴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3期59-64,共6页
一、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新变化,将一个严峻问题提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所信奉多年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否已经被现实所击碎?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目标究竟是什么?无疑这个问题是带有总体性和根本性的... 一、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新变化,将一个严峻问题提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所信奉多年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否已经被现实所击碎?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目标究竟是什么?无疑这个问题是带有总体性和根本性的。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怎样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在今天来说,已经绝非毫无针对性的书斋理论推测,而是带有极强烈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共产主义理想建设问题的强烈现实意义,可以从这样两种现实社会现象得到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精神支柱 社会理想 现实意义 商品经济 最高理想 社会发展 存在价值 社会现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概念
12
作者 张永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15,共4页
试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概念张永华社会主义概念、本质和特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概念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一点初步的探讨。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论特点要探讨初级... 试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概念张永华社会主义概念、本质和特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概念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一点初步的探讨。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论特点要探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概念,首先要了解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本质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 本质属性 共产主义 社会规定 发展生产力 本质和特征 实现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恩著作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含义探讨
13
作者 胡帆 《社会主义研究》 1987年第5期44-45,共2页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几乎没有发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1875年8月,在恩格斯参与下,马克思曾帮助修改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约翰·莫斯特所著《资本和劳动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浅说》,其中写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前提是工人有...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几乎没有发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1875年8月,在恩格斯参与下,马克思曾帮助修改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约翰·莫斯特所著《资本和劳动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浅说》,其中写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前提是工人有较高的生活需要,因此,它不能把工作日限定在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所必须的时间内。但是,在这里,……工作日将比在现代社会中大大缩短,因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将参加劳动,资本主义经济中那种不可避免的力量浪费将得以避免,并且随着工人的全面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恩著作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 劳动卡 两个阶段 劳动组合 工作日 必要生活资料 德国社会民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几点思考
14
作者 杨明清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7-60,共4页
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实现的,表现出特有的矛盾构成与矛盾运行,本文试就此谈几点看法。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双向性矛盾运行状态与走向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特殊的社会... 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实现的,表现出特有的矛盾构成与矛盾运行,本文试就此谈几点看法。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双向性矛盾运行状态与走向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它对于中国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有着特别的意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对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彻底否定为前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因素 封建主义 历史环境 社会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辩证法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
15
作者 高齐云 李恒瑞 《学术研究》 1986年第2期15-19,共5页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辩证法是这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门应用学科。随着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为生活的现实,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随着社会主义社会...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辩证法是这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门应用学科。随着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为生活的现实,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主义辩证法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日益为人们所承认、所重视。本文就建立社会主义辩证法这门应用性理论学科的体系谈一些看法。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入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是社会主义现实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辩证法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唯物辩证法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理论学科 辩证运动 应用性 科学社会主义 客观辩证法 相对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对象
16
作者 邹永图 《学术研究》 1986年第4期71-73,共3页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辩证法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科学”。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意义。因为,首先,当代新兴的综合性的科学有许多,包括横断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等等。上述看法,实际...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辩证法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科学”。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意义。因为,首先,当代新兴的综合性的科学有许多,包括横断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等等。上述看法,实际上是会使人把社会主义辩证法看成同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等一样的具体科学,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其次,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具有综合性,都是对具体科学材料的总结和概括,都是具有高度抽象特征的理论思维的结晶。但是,并非任何综合性的科学都是哲学。所以,给社会主义辩证法加上“综合性”特征是不必要的。确切地说,按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它是一门新兴的哲学,而不是一门新兴的具体科学。就是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门相对独立的新的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表现。在一定意义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辩证法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体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综合性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辩证法 一般规律 社会主义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模式”的辨析和中国道路的思考 被引量:14
17
作者 包心鉴 《学习论坛》 2011年第2期5-11,共7页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注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前沿问题。中国道路的基础和源泉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中国道路的本质和精髓是从中...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认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注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前沿问题。中国道路的基础和源泉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中国道路的本质和精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做好"结合"的文章;中国道路的主题和目标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国道路的价值和意义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活力。中国道路的拓展正在不断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制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的多元性统一 被引量:1
18
作者 佘树声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2期42-48,共7页
在历史科学领域,使用“多元性”的概念以及主张历史多元性的文章日渐增多起来。然而,问题是:多元性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什么?本文的任务正是通过对世界多元性存在的方式和它的结构、规律的探讨,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问题。一多元多样性统一... 在历史科学领域,使用“多元性”的概念以及主张历史多元性的文章日渐增多起来。然而,问题是:多元性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什么?本文的任务正是通过对世界多元性存在的方式和它的结构、规律的探讨,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问题。一多元多样性统一存在的三个层次 A、社会形态转换期的二元性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开始了由中石器时代向以磨制石器工具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转化。人类前进的步伐加快了。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首先在西亚和北非,铜器工具闯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由此开始了人类的铜石并用的新纪元。它的巨大意义在于:(1)带来了农业与手工业人类第二次大分工;(2)带来了由原始农业公社向父家公社的转化;(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多元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公有制 经济形态 私有制 历史 主体构成 二元性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剩人口是普遍规律吗?
19
作者 刘长茂 《人口学刊》 1983年第4期17-20,共4页
在一次人口理论讨论会上,有一篇名叫《试论马克思的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的论文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的基本论点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之间在运动过程中必然出现相互适应和相互矛盾,“过剩人口就是在两种生产的矛... 在一次人口理论讨论会上,有一篇名叫《试论马克思的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的论文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的基本论点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之间在运动过程中必然出现相互适应和相互矛盾,“过剩人口就是在两种生产的矛盾发展中产生的。”就是说,只要有两种生产及其相互适应、相互矛盾现象存在,过剩人口就成为一种必然性。其结论是,“马克思的过剩人口增长规律理论是普遍地适用于各社会形态的”。既然是“普遍”的,当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是一个既关系到理论,又关系到实践的重要观点,我们认为,有进行商榷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两种生产 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相互适应 物质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基本论点 运动过程 矛盾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仅不对立而且可以相互兼容
20
作者 李克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3期11-12,共2页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仅不对立而且可以相互兼容李克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仅并不对立,而且还可以相互兼容。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并不对立,是因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分属于两种不同系列的范畴,公有制属于社会形态范畴,即社会形态是按具有...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仅不对立而且可以相互兼容李克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仅并不对立,而且还可以相互兼容。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并不对立,是因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分属于两种不同系列的范畴,公有制属于社会形态范畴,即社会形态是按具有特定的性质的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按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有制市场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企业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形式 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 经济发展 国有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