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核心话语的反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话语演变记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启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文学理论言说是一种话语实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苏联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行进历程上已然刻下深深印痕的一个核心话语。清理这一核心话语的演变轨迹,有助于这一核心话语历史功能的反思。从话语实践的现实效果来看,"社... 文学理论言说是一种话语实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苏联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行进历程上已然刻下深深印痕的一个核心话语。清理这一核心话语的演变轨迹,有助于这一核心话语历史功能的反思。从话语实践的现实效果来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可谓"恪守中的开放":在客观上确实推动了文学理论界与文学创作界的"思想解放";也可谓"开放中的恪守":在主观上曾真实体现出苏联文论界期望通过自身的"主动修复"来捍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文化战略。尊重历史原生态,检阅历史,回望历史,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核心话语进行客观冷静的历史反思,已成为20世纪文艺理论史、20世纪美学思想史甚或20世纪艺术文化史的书写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话语实践 开放 恪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英雄”理念的逻辑演绎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1,共9页
 "新英雄"理念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美学范畴,也是革命文学英雄叙事文本建构的核心规范。左翼时期的"新英雄"理念是由革命文学家根据各自的理解而独立提出的,强调新英雄的特质乃是集体主义,却未成为...  "新英雄"理念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美学范畴,也是革命文学英雄叙事文本建构的核心规范。左翼时期的"新英雄"理念是由革命文学家根据各自的理解而独立提出的,强调新英雄的特质乃是集体主义,却未成为文学创作的指令性规范;《讲话》发表后,"新英雄"理念则成了工农兵文学的法定性的头等重要创作原则,它演绎出的新英雄范式越来越理想化偏激化,成为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而文学创作必须遵循,从而悖离了现实主义轨道;及至"文革"新英雄理念便成了制造现代迷信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英雄”理念 中国 现代文学 英雄叙事 创作方法 人物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待视域、阐释空间与本土经验——论“十七年”文学批评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接受与转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曹霞 李刚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4期42-49,共8页
作为继起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首要任务是捍卫民族国家利益,建构统一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此,新中国与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了广泛的文学联系。1949年10月,在欢迎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带领的前苏联代表团来访... 作为继起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首要任务是捍卫民族国家利益,建构统一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此,新中国与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了广泛的文学联系。1949年10月,在欢迎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带领的前苏联代表团来访的交流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 革命浪漫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 文学批评 前苏联 十七年 创作方法 期待视域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蓓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36-37,共2页
苏联电影承接了俄罗斯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以丰富的内涵、充沛的诗情和成熟的表达方式,成为世界电影之林中的“常青树”。如今,苏联已经成为历史.但苏联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辉煌和贡献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抹杀。作为苏联电影创作的... 苏联电影承接了俄罗斯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以丰富的内涵、充沛的诗情和成熟的表达方式,成为世界电影之林中的“常青树”。如今,苏联已经成为历史.但苏联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辉煌和贡献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抹杀。作为苏联电影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理论和方法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并对亚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艺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苏联电影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电影史 中国 文化传统 文学现象 电影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羁绊与催化剂 被引量:1
5
作者 管月娥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6-210,共5页
20世纪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象征苏联极"左"意识形态和文学工具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烙印... 20世纪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象征苏联极"左"意识形态和文学工具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烙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滞后于西方,又催化了俄罗斯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其在产生的时间上、解构的对象上和美学特征上都有别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意识形态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希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7-184,289,共8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曾经作为1950年代初新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观念,并成为新国家意识形态,它规范支配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规范支配着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现代文学史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解框架,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成了社会主义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曾经作为1950年代初新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观念,并成为新国家意识形态,它规范支配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规范支配着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现代文学史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解框架,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中国出现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的佐证,这对后来文学史叙述成为政治斗争"工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新国家意识形态 文学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建国初期的接受与转化
7
作者 郭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153,共3页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作为一面高举的旗帜,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原则。作为历史存在中的概念,因为有太多的意识形态附加因素使其意义复杂化,为今天的文学史研究埋下许多伏笔,为后人的阐释留下理论...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作为一面高举的旗帜,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原则。作为历史存在中的概念,因为有太多的意识形态附加因素使其意义复杂化,为今天的文学史研究埋下许多伏笔,为后人的阐释留下理论空间。从当代文学史思想话语资源发生学的角度,梳理概念的源起与演变过程,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与苏联文艺方针的潮起潮落密切相关,它在中国接受转化过程中被附加和规定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当代文学 苏联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
8
作者 吴亦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S2期67-72,共6页
周扬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我们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提倡社会主义文艺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承认正确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这些都是对的……我们要提倡我们所认为最好的创作方法,... 周扬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我们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提倡社会主义文艺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承认正确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这些都是对的……我们要提倡我们所认为最好的创作方法,同时更要鼓励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不应强求一律。”现在,文坛思想活跃,思潮并起,而且又有比较舒缓宽松的环境,各种创作方法正好展开竞赛。钟情于自己创作方法的人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文艺 作品 新时期 无产阶级 英雄人物 高尔基 阴暗面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一段问题史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玲玲 凌继尧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72,共8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艺学对我国产生长期影响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这一理论命题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均体现了制度对文学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传播活跃了约60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艺学对我国产生长期影响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这一理论命题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均体现了制度对文学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传播活跃了约60年,中国对之的理论接受体现了从最初的推崇、套用到质疑直至反思的历程,在与中国文化化合的过程中,其“社会主义”因素成为其理论的中心要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其固有的历史价值,但也存在自有的理论迷误。一是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倾向,使文学创作游离于文艺规律和美学向度;二是把文学艺术的内容混同于创作方法,也尚未厘清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的边界;三是导致作家创作个性与集体话语的两难选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带着特定时代语境的烙印,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社会转型后,其因先天局限逐渐消亡最终被新的文艺理论取代,这是中国文化选择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视理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从电影学到图像学的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3-149,共7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凝视"将作为电影镜头语言的"凝视"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相结合,意指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电影在拍摄英雄人物时使用的特定视觉传达技法。该凝视具有视线的共享性与不可见性,在交互主体作用中实...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凝视"将作为电影镜头语言的"凝视"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相结合,意指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电影在拍摄英雄人物时使用的特定视觉传达技法。该凝视具有视线的共享性与不可见性,在交互主体作用中实现了向拉康凝视理论的回归。其生成机制与视觉效用体现为:溢出镜头的画面界限;"缝合"想象空间与影像空间;使意识形态真实完成从角色到观众的衔接。作为图像的述行性行为,该凝视引发并强化了观看者与英雄人物的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图像行为 视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争简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令狐郁文 《当代文坛》 1983年第8期39-40,14,共3页
众所周知,作为苏联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由高尔基于1932年提出的。1934年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正式在作协章程中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 众所周知,作为苏联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由高尔基于1932年提出的。1934年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正式在作协章程中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地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同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1954年,在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康·西蒙诺夫认为“无冲突论”之所以在苏联的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就在于“艺术地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同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因此,这句话应当删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苏联文学 创作方法 开放体系 历史具体性 批判现实主义 教育劳动 艺术意识 艺术真实 社会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独立的创作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留记 《中州学刊》 1988年第5期70-73,共4页
我觉得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说成一种“崭新”的创作方法,并且认为它与“过去的现实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一种误解。这牵涉到应该从何种意义上来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崭新”及其与过去的文学在性质上的区别问题。倘若从“... 我觉得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说成一种“崭新”的创作方法,并且认为它与“过去的现实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一种误解。这牵涉到应该从何种意义上来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崭新”及其与过去的文学在性质上的区别问题。倘若从“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意义上,即从描写的题材对象上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确是“以崭新的风貌出现于文坛”的;从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文学 马克思主义 文学创作 指导思想 题材 文学思潮 文坛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19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雅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2-207,共6页
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自1930年代传入我国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接受与转化过程,其间有起伏和反复,也有探索与论争,并在1950年代逐渐成为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的文艺理论话语,被第二次文代会确立为文艺创作的原则。虽然它的指... 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自1930年代传入我国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接受与转化过程,其间有起伏和反复,也有探索与论争,并在1950年代逐渐成为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的文艺理论话语,被第二次文代会确立为文艺创作的原则。虽然它的指导地位在第三次文代会后被"两结合"所取代,但它仍旧对中国当代文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好不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字眼
1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92-92,共1页
陈世雄在《最好不用这个字眼—列宁格勒青年学者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报》89月4月15日)一文中指出:苏联文学理论界长期以来是独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家的。1988年,不少作家、批评家和读者公开提出要摒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 陈世雄在《最好不用这个字眼—列宁格勒青年学者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报》89月4月15日)一文中指出:苏联文学理论界长期以来是独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家的。1988年,不少作家、批评家和读者公开提出要摒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一创作方法的提出是斯大林行政干预的结果。《文学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苏联文学 列宁格勒 斯大林 作家 青年学者 批评家 批判现实主义 行政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解放区几部代表作在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史上的成就
15
作者 黄步青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11-15,共5页
什么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怎样发生发展起来的,不少文艺理论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已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无需我再费笔墨。我只想谈一下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b)对推动社... 什么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怎样发生发展起来的,不少文艺理论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已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无需我再费笔墨。我只想谈一下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b)对推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发晨的巨大意义和解放区几部代表作在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上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论解 代表作 现实主义文学 中国社会主义 发展史 解放区 作品 求作 《讲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些思考
16
作者 张家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101-103,共3页
如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对自高尔基的《母亲》问世以来在苏联出现的新的苏维埃文学的特质的一种理论概括,那么,不管这种概括是否科学,都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或理论观点参予学术争鸣,这并不会构成什么问题... 如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对自高尔基的《母亲》问世以来在苏联出现的新的苏维埃文学的特质的一种理论概括,那么,不管这种概括是否科学,都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或理论观点参予学术争鸣,这并不会构成什么问题。可实际情况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规定为“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而写入作协章程之中,这就成了某种统一的法规,强制所有的作家遵照施行,不但如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还不仅仅是制定了一种所谓的“艺术方法”,而且反映了某种思维模式或思想方法,而这种思维模式或思想方式,恰恰是从“拉普”那儿继承下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条件下 思维模式 思想方法 浪漫主义 艺术方法 艺术创作 理论观点 拉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
17
作者 马新国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5期4-6,共3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生活、创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文学创作方法。它继承了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优秀传统,又和这些创作方法有蓿本质区别。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文学创作方法 无产阶级 社会生活 革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前前后后
18
作者 易丽君 《国际论坛》 1989年第1期25-29,共5页
对文学现象的观察,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的出发点往往有所不同。文学史家考虑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时,更多想到的是它在某个历史时期所完成的历史使命,重视它同当时既存的文学现象以及传统的关系,重视文学的继承性;评论家则常是着眼于作品... 对文学现象的观察,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的出发点往往有所不同。文学史家考虑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时,更多想到的是它在某个历史时期所完成的历史使命,重视它同当时既存的文学现象以及传统的关系,重视文学的继承性;评论家则常是着眼于作品的创新性,着眼于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当代,以及当代人的鉴赏力、兴趣和爱好。评论家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关于某种理想作品的想象,也就是提出自己的美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 作家 文学史家 波兰 创作方法 评论家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承袭关系
19
《文艺理论研究》 1981年第2期19-19,共1页
关于批判现实主义,一般评论家都肯定其对农奴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批判,而指责它没有通过正而人物来给人们指明未来。唐先田在《略论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艺谭》一九八○年第三期)一文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关于批判现实主义,一般评论家都肯定其对农奴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批判,而指责它没有通过正而人物来给人们指明未来。唐先田在《略论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艺谭》一九八○年第三期)一文中,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全面不确切的。批判现实主义除了较多地塑造了被否定的形象外,还塑造了不少正面人物来寄托作家的理想,和对同腐朽势力相抗衡的进步力量的追求。这个特点虽不及揭露、批判的特点那么鲜明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现实主义作家 农奴制 进步力量 评论家 正面人物 特点 创作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0
作者 神叨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8-98,共1页
1[大幻影]标准收藏版Grandlllusion分级:Unrated期数:/娱乐性:★★★★★花絮:★★综合评价:★★★★★点评:影片以第一次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两名法国士兵从战俘营里逃出来的故事。这部充满和平主义精神,其间到处闪烁着伟大的人文关怀的... 1[大幻影]标准收藏版Grandlllusion分级:Unrated期数:/娱乐性:★★★★★花絮:★★综合评价:★★★★★点评:影片以第一次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两名法国士兵从战俘营里逃出来的故事。这部充满和平主义精神,其间到处闪烁着伟大的人文关怀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以引人人胜的影像和诗意的对话为形式,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同时也做出了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作为史上第一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本片将一般战争类型片带给观众的血腥暴力淡化,留下了更多的反思空间,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1939年的经典作品,取材于他本人的亲身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法国 娱乐性 人文关怀 战争类型 有声电影 代表作 影片 国际电影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