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真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在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座谈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湛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8,6,共3页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中国 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的新贡献
2
作者 丘挺 《现代哲学》 1997年第4期9-10,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辩证法 邓小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发展生产力 解放思想 辩证关系 社会全面发展 两个基本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3
作者 王梅 吕京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22-24,38,共4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坚持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 邓小平同志 加强党的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 改革开 党的群众路线 党建工作 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4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5期64-64,共1页
1986年6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出,中国的前途不是多几个李向南式的清官,而是在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让老百姓能随时罢免不称职的甚至蜕化变质的干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如果没有亿万人... 1986年6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出,中国的前途不是多几个李向南式的清官,而是在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让老百姓能随时罢免不称职的甚至蜕化变质的干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如果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评论员文章 人民群众 积极性 不称职 老百姓 清官 罢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2,共2页
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中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有知识... 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中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有知识文化、最具影响力的群体,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面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他们绝大多数都能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能正确地分辨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进而确立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少数人理想信念动摇。道德取向迷惘混乱,价值选择自我化、趋利化,重索取、轻奉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思想和行为,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大学生生活目标和方式的选择,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治久安。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和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时代的文明先锋,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代大学生 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教育工作者 知识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改革 被引量:2
6
作者 方任安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7-13,24,共8页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改革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弄清它,既有利于促进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良性运行,也有益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社会改革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改革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弄清它,既有利于促进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良性运行,也有益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社会改革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客观存在基础。社会现代化决定着人的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进展程度,没有社会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社会 社会现代化 中华民族 封建制社会 中国民族 文化科学知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政治 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 生产方式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卢洪友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32,共2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国家 内涵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 三中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责任
8
作者 叶汝贤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4-14,共1页
六中全会的决议,意义重大。开放改革、转向市场经济造成经济高速发展多年之后,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非常及时的。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界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事业 哲学社会科学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本质 经济高速发展 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 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9
作者 孙立春 《当代教育科学》 1997年第2期3-5,共3页
关键词 邓小平教育思想 教育事业 邓小平同志 马克思主义 我国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教育与生产劳动 认真学习 毛泽东 思想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0
作者 李宗桂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11,共1页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物质文明的...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物质文明的发达与精神文明的昌盛,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早已科学地揭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如果仅有物质文明的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 社会协调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十四届六中全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思想
11
作者 张子龙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7-29,共3页
关键词 邓小平 教育事业 优先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科学技术 科教兴国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重视在高校教师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2
作者 范育才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62-65,共4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枉,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也必将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枉,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也必将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爱国主义教育纲要》颁布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在高校学生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相比之下在高校教师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却比较薄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在高校教师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搞好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前一段时间,各高校在大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般都依靠专职政工人员的努力,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座,看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电视,组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举行知识竞赛等等。这些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教师 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高校教师队伍 层次性 新的历史条件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
13
作者 林海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64-66,共3页
关键词 领导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 官僚主义 领导干部 工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主观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 世界观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文化建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石作斌 《现代哲学》 CSSCI 2000年第4期16-21,共6页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领导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全文增补中
“九五”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15
《经济研究参考》 1996年第56期2-14,共13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出,未来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 “九五”计划 2010年 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奋斗 远景目标 中共中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绕现代金融企业目标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
16
作者 李志诚 《青海金融》 2007年第7期4-6,共3页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七大的召开必将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七大的召开必将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长期以来,中国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和总行党委的决策部署,从加强全行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党性观念、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加大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工作 企业目标 现代金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党的思想建设 党组织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政治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华侨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
17
作者 焦利梅 《村委主任》 2024年第11期167-169,共3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华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华侨在资金、技术、人脉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加快乡村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华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华侨在资金、技术、人脉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文章首先分析华侨在乡村振兴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其次总结华侨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特点,最后点明华侨热心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原因,以期借助华侨力量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 积极参与者 决策部署 发挥的作用 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华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公开化历程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益涛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党的代表大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执政党 党代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文化大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19
作者 勾淑玲 《继续教育研究》 1999年第1期91-93,共3页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宣传工作如何能更直接、更自觉地在社会主...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宣传工作如何能更直接、更自觉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如何能更有力、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这是一个需要很好地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认真做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武装 学习邓小平理论 党员干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精神文明建设 毛泽东思想 人的工作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被引量:7
20
作者 程天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6,共3页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状态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高校党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创新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