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的逻辑构成及其定位 被引量:14
1
作者 罗洪洋 殷祎哲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5,共8页
法治监督体系是一个由宪法监督为核心的,统摄执法监督体系、司法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等子体系所构成的严密的、完整的、动态的监督体系。这些子体系可归属到国家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体系和执政党的权力监督体系范畴之下,具有集合性和... 法治监督体系是一个由宪法监督为核心的,统摄执法监督体系、司法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等子体系所构成的严密的、完整的、动态的监督体系。这些子体系可归属到国家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体系和执政党的权力监督体系范畴之下,具有集合性和整体性、严密性和有序性、复合性和多主体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探究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既有助于社会主义法治监督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又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体系 逻辑构成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规章体系的法治路径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志云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5,共1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规章体系,不仅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将前者融入社会治理规范的具体落实,也是提升行业规章体系的法治化水平的助益手段。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行业规章体系的法治路径,就是前者融入后者的制度建设、执行机制与遵守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规章体系,不仅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将前者融入社会治理规范的具体落实,也是提升行业规章体系的法治化水平的助益手段。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行业规章体系的法治路径,就是前者融入后者的制度建设、执行机制与遵守机制并提升优化的进程。从实践来看,当前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规章体系的制度建设上存在显现度不足与价值宣示色彩过浓的问题,而在行业规章的执行机制与遵守机制方面融入性较低。对此,在制定环节,要规划好融入进程与融入步骤,选择融入的立法表达技术,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目的条款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在行为规范中的指导功能,并注意制度协调问题。在执行环节,需要从主体道德培育、行业价值共识生成、多元督导机制建构等具体维度入手,由党组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以及组织成员、社会大众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通过价值内核与规则执行的深度融合,建构以核心价值观为底色的行业规章执行机制。在遵守环节,核心价值观应通过“直接+间接”方式融入行业规章的遵守模式,选择融入遵守机制的原则性条款,保障核心价值观在行业规章遵守机制中落地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行业规章体系 法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范式功能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福胜 杨昌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79,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标识性概念,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法治中国独特性,是中国法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性创新成果。这一体系从诞生起就承担了面向中国与世界的实践建构、理论证成和法理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标识性概念,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法治中国独特性,是中国法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性创新成果。这一体系从诞生起就承担了面向中国与世界的实践建构、理论证成和法理转化的重要使命,表现出强大的范式功能:对西方法治中心主义思维立场的有效克服,为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框架;对法学知识形态的时代更新,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法样式”;对中国法治模式精神内核的承载,促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法制化;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规范体系的续造,促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对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积极构建,实现了从政治话语到法学话语的转换。针对当前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现实,多角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范式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总抓手的作用,夯实法治体系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 范式功能 法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思考——学习党的十八大关于法治建设的论述 被引量:7
4
作者 聂秀华 邱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89,共4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部署,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由"法律体系"的构建向"法治体系"构建的转变。这一转变,更加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的机制方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部署,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由"法律体系"的构建向"法治体系"构建的转变。这一转变,更加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的机制方略和行动纲领及其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价值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涵;勾勒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价值分析 基本内涵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与思想内涵 被引量:10
5
作者 廖奕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49,共11页
随着战略大环境的转变、法律方式的拓展、法治整体规划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呈现出并行、衔接、均衡的特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内涵得到新的发展,映射出中国共产... 随着战略大环境的转变、法律方式的拓展、法治整体规划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呈现出并行、衔接、均衡的特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内涵得到新的发展,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良法善治”战略系统的意涵。长远来看,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内涵,需要具备宏观的战略思维、科学的辩证思维和创新的发展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话语 法治均衡 法治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德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交发 李天助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1-147,共7页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伦理学和法学领域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政治问题。"以德治国"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的十...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伦理学和法学领域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政治问题。"以德治国"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入探讨,以及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分析传统中国处理德刑关系的历史经验入手,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为主线,重点论述"以德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构中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德兼治"符合当代中国法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吕廷君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6,共5页
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是我党依法治国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统领,以构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法治体系为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 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是我党依法治国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统领,以构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法治体系为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通过法治价值把目标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转换为法治主体的行动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尊法是学法知法到守法用法的桥梁,作为重要法治主体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全社会尊法和全民守法中应该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核心价值 法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行动要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吕廷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成为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主要法治目标。与"法律体系"相比,"法治体系"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这个基本认识出发,更加注重实践、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成为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主要法治目标。与"法律体系"相比,"法治体系"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这个基本认识出发,更加注重实践、更加关注法律文本变为现实法律关系,因而,行动要素成为法治体系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分析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行动要素包括: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每个行动要素都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五个行动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行动要素 依法执政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昌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生发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之中。在知识论语境下,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学知识效应的发生机理、实践进路和法治现代化功能,是对法治中国实践成就如何由经验形态知识到原理形态知识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生发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之中。在知识论语境下,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学知识效应的发生机理、实践进路和法治现代化功能,是对法治中国实践成就如何由经验形态知识到原理形态知识转变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涉及法治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动知识转化的主体、知识生成的逻辑、政理和法理的联系、新概念到新范式的升级、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塑造、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治话语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有效沟通法治中国的实践成就与法学知识体系、破解法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学知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法治与舆论监督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培仁 张健康 《当代传播》 2003年第5期59-61,共3页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①这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和人民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 舆论监督 法律保障 新闻立法 舆论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创立的实践证成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玉军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94-97,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随着法治实践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完善不断得到检验。新时代需要深刻总结国内外国家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中国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随着法治实践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完善不断得到检验。新时代需要深刻总结国内外国家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 新时代 全面依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小洁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35,共17页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奋发图强,经历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体系已具备了...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奋发图强,经历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体系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完备性。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百年历程,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坚持科学立法,同时又使法治反映社会实际,回应和解决了社会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民族性和开放性的平衡,既坚持了中国国情与特色,也学习借鉴了国外立法成果和立法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法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主法治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13
作者 郭兴利 季秀平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6,共5页
民主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其理论价值在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引导着... 民主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其理论价值在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方向,提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精神动力。民主法治决定着社会主义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法治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健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对策性思考
14
作者 何翠凤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监督体系 对策 法律化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施体系的基本途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文鹏 李婧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4-142,共9页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极为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需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筑牢法治实施的根基;...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极为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需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筑牢法治实施的根基;加快构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把握法治实施的关键;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为法治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彰显法治实施的制度优势;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夯实法治实施的社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施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优化,而且需要加强它与法治体系诸子体系之间的相互支撑,共同发挥良性互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实施体系 全面依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为切入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谭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33,共9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也是法治中国建设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践行,是对《中共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也是法治中国建设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践行,是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深入推进,是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持续接力和总体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在其中承接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应从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实现良法善治入手,通过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实现执法、司法与守法联动,以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为依托实现全方位监督,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实后盾,并以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促进长期全面依规治党,在保证政治方向正确的基础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总体奋斗目标提供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法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主导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传光 王逸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99,共5页
中国的法治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是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分析而形成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具有直接的主导作用,这种... 中国的法治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是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分析而形成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具有直接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法治发展的合法性源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二,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领导中国的法治发展;其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自主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国法治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季卫东 《东方法学》 2011年第3期126-128,共3页
今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不妨归结为技术重构,即立法技术、解释技术、行政技术以及法庭技术的实实在在的改良。我们固然不能离开体制或权力结构以及社会价值来片面地奢谈纯粹的法律技术问题,但却还是应该适当地将两者分而... 今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不妨归结为技术重构,即立法技术、解释技术、行政技术以及法庭技术的实实在在的改良。我们固然不能离开体制或权力结构以及社会价值来片面地奢谈纯粹的法律技术问题,但却还是应该适当地将两者分而治之。即使在那些没有制度上的根本变革就无法进展的地方,有关操作手段上的成熟度也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结局、决定胜负。正是技术和手段可以把法律体系从内在矛盾的困境里解救出来并加以改进,与此相应地推动实用的法解释学发展便是大势所趋。显而易见,中国正在迎来一个“解释者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法治国家 法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总结与反思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文艺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8,共7页
我国宪法与基本法律之间的效力关系使得现行宪法制度的正当性只能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也就是说,我国的宪法制度只是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宪法的根本法权威不能超越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 我国宪法与基本法律之间的效力关系使得现行宪法制度的正当性只能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也就是说,我国的宪法制度只是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宪法的根本法权威不能超越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权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政治制度的正当性是立足于"议会至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来自于"法律至上"的宪法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制度框架下,民主的价值要高于法治的价值,这也就决定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能忽视民意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的比较积极的回应。本刊编辑部以"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总标题进行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政治立场正确,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代表本刊之立场。<正>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从中国的法治建设实践出发,在充分吸收法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指导和影响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本文以1978年以来中国执政党的重要政治文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为主要文本,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思想渊源、核心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律 中国特色 体系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反思 法治建设 党和政府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体系建设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2
20
作者 莫纪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在全面和系统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所蕴涵的重要宪法精神基础上,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文章中突出强调的“加强中国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 本文在全面和系统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所蕴涵的重要宪法精神基础上,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文章中突出强调的“加强中国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主张,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重维度”出发,对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如何提升中国宪法学在国际宪法学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宪法学的学术理念有机结合的具有创新性质的学术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 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